 |
|
面朝大海——王德成国画小品展 |
承办单位:晓芳斋艺术空间、盛画廊
支持单位:青岛红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青岛市青年摄影家协会、山东千熙酒业有限公司、小扑青岛融媒体、市南区文化馆、澡雪山房
墨润春风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春暖花开的五月,德成应邀在晓芳斋美术馆举办写意小品展,正如五月榴花给人眼前一亮。
德成,兰陵人。他醉心于自己的笔墨之中,体悟着笔下的缤纷世界和美妙境界。他的笔墨更属意于大写意花鸟,博采众长,自成心法。他的作品多借以八大山人、扬州八家、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笔意,运用毛笔锋杪变化和宣纸渲染奇效,纵横穿插,参差多态。在精神气质上,他更追求苍润遒媚的辩证艺术效果,设色强烈,笔力扎实,虚实相映,不设樊篱,从而有一种近乎信手拈来的自在与随性,内藏文人的风骨和通人的豁达。
德成亦十分注重综合修养,在书法上于汉隶、魏碑、晋人行楷等均有涉猎,下了不少功夫,他... |
 |
|
淮安市美术馆名家系列工程——周京新画展 |
展览地点:淮安市美术馆1、2号展厅
承办单位:淮安市美术馆(书画院)、淮安市美术家协会
协办单位:北京国图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前 言
在当代多元共生的水墨画坛,周京新以其凝练澄澈、自成一格的艺术语言独树一帜,极具代表性。他在笔墨运用上,深入钻研经典,汲取精华,进而重构当下,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艺术风貌,更为当代水墨的审美走向注入了全新活力,影响深远。在笔墨表现的探索之路上,周京新不断突破自我,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将图、形、笔的关系巧妙融合。在塑造笔墨造型时,深入挖掘物象的内在质感,精心演绎空间关系,最终形成了极具表现力与鲜明辨识度的
“水墨雕塑” 风格,为水墨画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本次展览精心规划,于淮安市美术馆
1、2
号展厅同步呈现,共设置九个板块,分别为“愚园写生系列”、“惠山荷轩写生系列”、... |
 |
|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花鸟画名家邀请展 |
承办单位: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烟台市美术家协会
展览地点: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第一展厅
前 言
海,是永恒的凝视者,亦是流动的边界。当花鸟画遇上海洋,传统笔墨中含蓄的“小景”骤然舒展为浩渺的“气象”——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邀约当代花鸟画名家名作临海展出,既是对海子诗意的视觉转译,更是对东方艺术自然观的一次深度叩问:在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处,花鸟画如何以笔墨重构生命的诗性栖居?
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当代觉醒
传统花鸟画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内核,而当代创作在延续这一基因的同时,赋予其批判性视角。艺术家不再局限于文人隐逸的寄情,转而以平等的姿态与自然对话——艺术家笔下的荒原枯荷、候鸟迁徙,皆以生态诗学为底色,将“天人合一”升华为对生态平衡的呼吁。在气候变化... |
 |
|
未完成的限阈:徐正宏个展 |
开幕时间:2025-04-12 15:00:00
赞助:潮仁坊、丰园楼
“艺术是永恒的,它必须超越时间。”徐正宏的创作是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哲学实验,始终在东西方精神的交汇处汲取属于他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既非对西方绘画语言的直叙,亦非对东方意象的再现。我们在交叠的画面中可以联想到地质层断面的记忆:模糊肌理暗示潜意识沉积,突变的笔触呼应情感事件的断层。这种团集结构拒绝线性叙事的单调性,转而步入现实的碎片性。徐正宏的作品超越了浅滞的视觉美感,仿佛在无声中诉说着时间的力量。
徐正宏在自己的精神维度构建出多重空间,他的画面带有“裂隙性”肌理感又蕴含生命力。那些未被言说的矛盾、未经历的轨迹与暗涌的张力,共同编织成一张充满可能性的网。其画面中还凸显一种静谧感,但此时的静谧不再是虚无的画面,而是一种蓄积的势能;未完成亦非缺憾,而是对时间流动的真实记录。
他在创作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否定性逻辑,画面... |
 |
|
永刚红——刘永刚近作展 |
策展人:荣剑
“克莱因蓝”以其绝对的单色性构建了一个超验的审美维度,按艺术家的说法,最单纯的色彩才能唤起最强烈的心灵感受力。克莱因描绘的蓝色,象征着天空和海洋,象征着地球,象征着无限。这是一种理想之蓝、绝对之蓝,其明净空旷往往使人迷失其中。而刘永刚描绘的“永刚红”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文化逻辑——红色不再是红色记忆的特有语言,而是饱含东方生命意识的色彩叙事,其浓烈的朱砂色系始终保持着与土地、血液、火焰的物质关联,在画布、宣纸与矿物颜料的缠绵中,红色化作流淌的生命力,将水墨传统的“气韵生动”转化为当代视觉的中国符号。
刘永刚的红色调创作呈现出双重突破:在空间维度上,红色块面在二维平面中生长出雕塑般的体积感,这与他在立体造型领域的造诣形成互文;在时间维度上,层层晕染的色层既延续了传统工笔的“三矾九染”技法,又在现代构成中重构了时间的绵延性。这种将东方美学基因植入当代艺术语法的实践,使“永刚红”成为文化主体性的视觉证词。
... |
 |
|
织造精彩:清宫缂丝刺绣展 |
展厅 北部院区 第一展览区 202、210室
提示:陈列室202的展览至6月29日结束,陈列室210的展览至7月6日结束。
缂丝在古代为珍贵丝织品,至迟在唐代已将缂毛通经断纬的织法运用在丝织,宋代之后缂丝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大增,并且转向纯粹欣赏的艺术品。宋代也是刺绣技艺成熟的时代,欣赏性的绣画工艺细密而写真。艺术性的缂绣讲究以名家书画为底本,包含山水、花鸟、人物等丰富的题材。
本次展览遴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宫缂绣藏品,分三个单元展出,呈现古代中国缂绣的技术工艺、艺术美学和历史价值。
第一单元主要为宋代缂丝和明代仿古缂绣,例如以宋代书家米芾书风为蓝本的书法缂丝和运用明代花鸟画家吕纪风格为蓝本的花鸟画缂丝。由于晚明民间私人收藏风气盛行,江南仿古缂绣相应兴起,不少作品经由进献、祝寿等场合流入清宫。
第二单元展现清宫收藏缂绣之题材多样,清宫... |
 |
|
国宝聚焦:宋高宗后座像 |
展厅:北部院区 第一展览区 208室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书画文物,按照艺术价值可以分为「国宝」、「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个等级。为方便人们深入欣赏国宝书画,台北故宫推出「国宝聚焦」专题展,每次选展一件(组)国宝级书画展出,定期更换展品。
高宗先后立过两后,元配邢夫人于靖康之难时被俘,高宗即位后,遥册其为皇后。绍兴十二年(1142),邢后棺椁由北地迎回,吴夫人才正式被册立为后。吴后夙喜读书,翰墨的修养高绝,曾经为高宗代笔,人莫能辨,故深受高宗宠信。
本次展出画像所绘的应为宋高宗续立的吴后。画中人物头戴九龙花钗冠,面贴珠钿,身着深青色祎衣,上绣对雉十二行,并用朱色作边饰,上再缀以龙纹,鲜艳、华美至极。
|
 |
|
悦耳:倾听画里的声音 |
展厅:北部院区 第一展览区 202、212室
北宋苏轼(1037-1101)等人关注绘画与诗词艺术的融合,视画为「无声诗」,诗为「无形画」或「有声画」,在此背景下如何表现「有声」画,对画家既具挑战性,同时也成为绘画发展过程中别开生面的创作方式。
本次展览将集中展出古代传世画作中呈现「听松」「听泉」「听雨」「听琴」等表现自然界或人文世界之中声音的作品。
|
 |
|
笔墨见真章:故宫书法导赏 |
展厅:北部院区 第一展览区 204、206室
书法是汉文化圈特有的艺术,长久以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蔚成体系,也自然应用在日常生活里,了无古今的隔阂。台北故宫博物院专题陈列「笔墨见真章」通过不定期更换展品,呈现中国书法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
秦汉时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夏商周三代以来古文大篆书写、铭刻分歧的现象归于统一,产生标准书体小篆;另一方面,春秋战国时代萌芽的新兴书体隶书日益成熟,发展为汉代通行的书体,又持续蜕变分化,遂有草书、行书和楷书的形成。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过渡型书风以及各体参杂的混合书风时而可见,显示书体蜕变迁延岁月,方能在结构和笔法上建立自己的规律。
隋唐时代是中国书法的另一个关键时期,政治统一带来南北各地书风会流,笔法发展臻于完备,楷书成为历代通行的书体。入宋以后,为保存前贤书法长远流传,刻帖日渐盛行,但并不以继承传统为足,反而是强调表现个人情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