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陶文化——对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先生 |
笑:做好紫砂壶,当好文化人。必须有文化内涵,才能够提高自己。
徐:我不是搞理论出身,而是在做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紫砂历史以来是有了文化人的支撑,才有了紫砂艺术品。紫砂主要是由文化名人支撑的,紫砂的造型、紫砂的品种等也是由文化人来参与。所以我一直是这样阐述的,茶壶设计一开始供春是受吴颐山的影响,时大彬也是游娄东后与当时的文化名人接触之后,才不断有精品呈现。所以我说紫砂不是一般的工艺品... |
汪寅仙访谈 |
汪寅仙 女,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43年6月出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1956年考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吴云根、朱可心等著名老艺人。1958年任技术辅导,1973年进紫砂厂研究所专业从事紫砂造型设计创作,1975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1982年任紫砂厂研究所副所长,同年晋升工艺美术师,1989年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任副总工艺师,1988年荣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及... |
紫砂大师篇——汪寅仙访谈录 |
汪寅仙--个人简介:
汪寅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师。1943年生,1956年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师承吴云根、朱可心等老人,75年中央工艺美院进修学习,江苏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省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省工艺美术学会陶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十年来,勤奋研习,探求创新,施艺严谨,手法独特,善于将自然生态注入壶艺之中,共创新作数百件套,作品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 |
周桂珍访谈录—沉浮的紫砂壶 |
一、过去的岁月
问:您觉得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计件制对紫砂工艺是有所促进呢?还是结果让艺人没有时间去追求精益求精?
答:这个呢?用我的经验告诉你,那个年代我们是非常苦的,很苦的年代。那个时代,粮食不够吃,兄弟姐妹多。希望有一个小孩子自己出去谋生,自己能够出去挣钱吃上饭,家长由此可以减轻一点负担。那是一天一顿米饭也吃不上的时候。 ... |
周桂珍访谈录—现状与未来 |
问:周老师,我们在宜兴做调查的时候,也去看了很多的紫砂工作室,发现是一种很零散的状态,各干各的。这对紫砂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是不是很有利?但是对培养人才方面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表示一点点的担忧,因为我们看到的能够很正式的带徒弟的毕竟是少数,能让学徒受到很正规训练的也是少数。
答:我刚才给你讲的这些,是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蛮苦的,但是我们很幸运,我们是真正学到了东西。... |
周桂珍访谈录—我的丈夫高海庚 |
“只要我当厂长,我不会让成型工人吃亏,要让其他人羡慕,都来做紫砂。”
——高海庚
“那时候,走路,也变成我一个人了,本来两个人走路,他走在我后面的,怎么一回头这个人没有了,从此以后就没有了,这么突然!”
—&md... |
周桂珍访谈录—宁求其神,不求其工 |
问:作为一名女性的紫砂工艺大师,您觉得在从艺的过程中和男性的紫砂大师有没有什么区别啊?
答:怎么说呢?这不是说和男性有什么区别,在紫砂上这倒是没有太大的区别。问题就在于,你开始是跟哪个老师学的?你走的是哪个路子?有的他可能学了点花货,另外做点光素。像汪(寅仙)老师,花货擅长,光素她也能做。那么像我呢就是以光素、线条出名。以这个《韵竹提梁壶》举例,我做了一个椭... |
周桂珍访谈录—结缘紫砂 |
周桂珍,(女):1943年生于宜兴丁蜀镇,先后师从王寅春和顾景舟学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以造型简练、工艺精湛,儒雅大度是她的壶艺风格特征。
问:周老师,我想问一下:您是什么时候进宜兴紫砂厂的?
答:我是1958年进厂的。
问:之前是在紫砂中学学习吗?
答:对。 ... |
走近艺术巴塞尔2010 总监Marc Spiegler访谈 |
记者: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你之前的工作,作为一个资深的艺术记者和批评家,你累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从芝加哥到苏黎世,你为许多报章杂志撰写过文章,如The Art newspaper 、The New York Magazine、 Art + Auction、 Artnews、 Metropolis、 Wired和Neue Zürcher Zeitung等。现在你成为了艺术巴塞尔的总监,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