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dia Panas访谈:我只拍摄我认识的人 |
Lydia Pana的人像摄影作品通常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这些作品里面总包含着一些难以言表的内容使其超越了很多平凡的人像摄影作品,这种神奇的魅力似乎来自画面人物之间的互动。合影作品通常都带有某种形式的英雄主义倾向,例如说这张照片,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讨究的话题。但Lydia的作品中从未出现这样的英雄主义倾向,而是相互信任与亲密无间。
与摄影师交流的越多,我就越加好奇她是... |
“完美是需要等待的”:卢广专访 |
2009年11月13日,雪后的北京空气清爽而冷冽。在家接受采访的卢广穿着舒适的家居服和拖鞋,他似乎无意于抒情,与他那些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纪实摄影作品相比,显得“轻描淡写”,这并非是卢广不善言谈,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个人生阅历丰富的男人“一个故事能讲上半天”,他既不吝啬与别人分享他的拍摄经验,也不避讳回应一些关于他的争议,只是语言始终朴实,不加渲... |
Bradley Peters访谈:在偶然里寻找惊喜 |
Bradley Peters是今年Conscientious作品竞赛获奖者之一。作为一名刚从耶鲁大学毕业的学生,他的作品可被视为当前占据耶鲁主流审美风格的戏剧化摄影与风行不列颠带有明显闪光灯痕迹的扫街式摄影风格的联姻。当然,这样简单的描述很男唤起任何人对他作品的大兴趣,但却是对他作品第一眼印象的真实写照。而当大家看完了下面我和他的对话,就会和我有同样的想法,真相远非如此。
... |
自由摄影师Bruno:世界上任何角落我都觉得很舒适 |
随着传统媒体经济状况每况愈下,自由摄影师这一职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他们得自己承担拍照的差旅费和伙食费。如果没有媒体买,就等于白拍。虽然现况不妙,仍有为数不少的自由摄影师为理想而坚持。费加罗图片社摄影师Bruno Morandi 就是其中之一,每年大部分时间,他每天背着近70 斤重的东西在全世界各地跋涉。近日他自费来中国拍照期间,接受了《外滩画报》的专访,畅叙身为自由摄影师的个中甘苦。... |
80后摄影师如是说:李东翰访谈 |
2009年平遥摄影大展上,一场名为“80年代中国摄影”的展览雄踞了平遥柴油机厂显要位置一个大大的展厅,张海儿、朱宪民 、袁冬平 、于晓洋 、于德水、 许涿、安哥等中国摄影界中流砥柱80年代所拍摄的重要作品在这里集中展现, 杨小彦、李媚、鲍昆、顾铮、蔡萌等知名评论家、策展人用展览和研讨力图对一个时代的摄影进行梳理各与这样“大牌”的展览形成对比的... |
全能型摄影师Frank W. Ockenfels访谈 |
Frank Ockenfels是一个多面手型的摄影师,无论是彩色还是黑白、登记照还是商业片、拍男人还是拍女人,他都能完成得同样精彩。无论你有多么困难的单子,都可以放心的交给他,他一定能交给你一份完美的答卷。
Rob:让我们从头开始聊聊吧,虽然没必要花上太多时间,但我们很想从头了解你。你在哪儿长大?
Frank:我在纽约州的Lockport长大,这是靠近尼加拉瓜瀑布的... |
『访谈』沙维尔·索尔:中国随时可能诞生摄影革命 |
作为上海第十届国际摄影艺术展的评委,法国VU图片社的CEO沙维尔·索尔无从知晓他所面对的5000多幅作品的作者是谁,但他还是迅速判断出,这些作品大部分出自中国摄影师之手,“因为有太多的风景和肖像作品了”。而这是推崇用照片讲述故事、传达情感的沙维尔·索尔所不喜欢的。
但评奖就是这样,单个评委的喜好并不能决定最后的结局。纪实类... |
『访谈』王久良:垃圾围城里的摄影师 |
和普通的地图不同,王久良的地图上密布着黄色的标识,那是他拍摄过的北京周边大型垃圾场。这样的黄色标识有400多个,像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将“北京市”围在当中。
从2008年10月开始,王久良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走访了北京周边的大型垃圾场,拍摄了4000多张照片。这些垃圾场往往有上万平米规模,密布在北京的五环和六环附近,环绕着这座城市。王久良给自己这个尚未完... |
脚架稳定第一 专访广东省摄影家协会胡培烈 |
今天趁着一次户外外拍的机会,我们跟广东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胡培烈先生有了一个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同时也跟胡培烈先生采访和交流了关于三脚架的一些经验和问题,以下是我们整个采访的全程实录。
记者问:胡老师您好,三脚架目前已经成为了各位摄影爱好者必不可少的重要道具之一,以胡先生您丰富的摄影经验来说,您觉得对于有一支三脚架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那些呢?
回答:三脚架的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