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家网首页 | 新闻 | 视频 | 展览 | 博客 | 论坛 | 交易 | 拍卖 | 服务 | 画廊 | 建站
首页 新闻 评论 访谈 品美图 品设计 品时尚 品文学
    数字人文视域下丝路非遗的创新发展研究
    2025年09月05日 大河美术报 责任编辑:静愚 热度:0  

        【摘  要】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市场化生存压力与数字化保护困境的双重挑战。本文从数字人文视角切入,分析数字技术在丝路非遗保护、传播过程及创新模式中的应用,探讨三维建模、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实践,提出以设计转化为导向、用户参与和跨界共创的创新发展策略,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数字转型与传播。

        【关键词】数字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之路;技术赋能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非遗保护以及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从最初的数字存档,到基于人工智能和沉浸式技术的互动共创,非遗逐渐摆脱了传统的静态展示模式,走向以“体验—参与—共享”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数字人文作为融合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交叉学科,为非遗的现代转化及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与技术工具。

        数字人文与丝路非遗的理论基础

        ☆数字人文的发展与概念

        数字人文作为一门专注于计算与人文交叉领域的学科,已逐渐发展为融合文本挖掘、文化可视化与虚拟重建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领域。其在非遗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传统工艺数字建模、文化场景复原、知识谱系构建以及互动体验设计等多个方面。这些应用能够扩大非遗资源的传播范围,重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认知模式。

        ☆丝路非遗的特性与价值

        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关键交通枢纽和文化交流通道,孕育出许多类型丰富且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丝路非遗呈现出较高的跨文化融合性、民族共创性以及历史演化性,其文化价值彰显于地方性与民众性,承载着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文明在长期互动中积淀的共生特质。

        丝路非遗的数字化实践路径

        ☆数字采集与高精度建模

        非遗项目开展数字化工作的起始点,在于构建系统的素材资源基础,高质量的数字采集以及建模工作可为后续的设计、传播以及再创作等方面的工作提供素材保障。设计者可以借助三维建模、图像重建、动态影像采集等多种方式,将非遗工艺、仪式以及器物等进行数字还原,形成具有可视化与可调性的素材库。在对敦煌壁画的数字化过程中,采集团队要重视色彩与纹样的完整性,还需借助线条提取、局部重组等手段,对传统图像进行再次编辑与延展,为衍生设计与数字应用创造便利条件。[1]

        ☆沉浸式展示与智能化共创

        在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转化过程中,展示环节是公众能够最直观接触传统文化的入口。相较于传统的平面展示形式,沉浸式技术媒介更加注重空间感、互动性以及参与感,是非遗转化为体验场景的一种关键方式。从业者借助VR、AR等技术手段,可将非遗构建成一个人们可以走进去并触碰到的场景空间,拓宽非遗传播的可达性范围,加强用户与文化之间的情感连接。以“寻境敦煌”VR体验项目为例,观众可借助数字设备,以沉浸式的方式游览莫高窟内的虚拟场景,参与趣味任务,与虚拟角色展开互动等。活动通过场景化、情节化的设计语言,让非遗得到新的叙事表达空间。

        非遗数字化的发展研究策略

        ☆构建以设计转化为导向的非遗数字生态体系

        丝路非遗的数字化既是技术层面的记录与保存,也是为其未来在社会、生活与传播中发挥作用提供的结构性支撑。因此,从业者要构建以“设计转化”为核心目标的非遗数字生态体系,可以从源头到终端,支撑非遗的当代表达和多场景应用。将传统非遗的图像、造型、工艺过程等内容,转化为结构清晰、可检索、可调用的数字资源库,服务于视觉设计、交互体验与产品开发等不同应用方向。人们在整理传统纹样的过程中也同步提取其基本形态、色彩搭配、文化寓意等设计信息,有利于后续设计语言的再创作。未来,从业者应强化平台的UI界面功能,设置可视化图像编辑、模块化组合、场景模拟输出等功能,提升非专业用户的操作效率,也为专业创作者提供更多创意空间。[2]

        ☆激发用户参与和跨界共创的文化传播机制

        非遗的数字化是文化与用户关系的重构。第一,设计者需要以用户为中心,重构文化参与的入口。非遗传播的有效性与用户的现实生活相关联。在设计共创机制时,设计者应考虑不同人群的接受方式与表达能力。针对年轻人,设计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小游戏、线上互动展等轻量化形式引导其接触和理解非遗。对设计从业者与学生群体,设计者可通过设立共创竞赛、开放素材包等方式激发其深度参与。第二,推动非遗与其他文化领域的跨界合作也是扩大其传播力的重要手段。设计者可以将非遗图案元素融入服装设计、视觉包装、数字艺术装置等,拓宽非遗的传播路径。在短视频、AR滤镜、虚拟展览等新媒介中,非遗具备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与叙事潜能,应成为数字内容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民族与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在数字人文视域下,丝路非遗能够突破时空壁垒,以新的方式被记录、被感知、被再创造。未来,数字非遗的建设应更加注重设计逻辑与文化语义的融合,通过视觉语言、媒介接口与用户体验,将传统文化内容转化为可感知、可使用、可再创的文化资源,真正实现技术驱动与设计转化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艳红,陈晶晶.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J].档案学研究,2022,(3):68-75.

        [2]安慧莉,吴健,乔兆福等.敦煌石窟壁画数字化采集对象分类方法探析[J].四川文物,2025,(2):106-111.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青年创新团队项目“数字技术赋能丝路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4JP030)

        (作者张雪系陕西科技大学阿尔斯特学院在读本科生,辛凤系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

    品尚品
    创想计划:文艺青
    中国艺术片:在边
    法国的时尚经
    渣打:视觉艺术诠释商业洞察力
    Gaga曾着迷小野洋子 流行音乐行为艺术珠联璧合
    日设计师制作气球礼服梦幻时尚受好评
    “VOGUE摩登不夜城”——当时装爱上艺术
    周杰伦版画5000元一幅 玩意识流受母亲熏陶
    绝对伏特加2011绝对艺术奖揭晓
    艺术与时尚结合:两者不再纯粹
    品设计
    灰姑娘的座椅
    所谓设计作品的好创意,不仅仅在于造型和功能,有时候,一种材质上的混搭和一个浪漫的名字,都会给设... 详细>>
    跳舞的杯子
    时计艺术的典范 宝齐莱马利龙系列腕表
    乱糟糟的鸟巢椅
    伦敦新晋设计师:雕塑般的针织作品
    品文学
    胡润:“由暴发户及新贵族”解码中国富豪蜕变
    天津美术学院欲扛当代艺术史研究大旗
    艺术家的悲剧,源于自我认知的迷失
    梁井宇:寻找新的可能性
    是店铺,也是艺术
    张小川:用“小首饰”做“大雕塑”
    张大千吃的艺术
     

    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meishujia.cn,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京ICP证110842号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5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