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家网首页 | 新闻 | 视频 | 展览 | 博客 | 论坛 | 交易 | 拍卖 | 服务 | 画廊 | 建站
首页 新闻 评论 访谈 品美图 品设计 品时尚 品文学
    书为画骨——陆俨少书法风格演变研究
    2025年08月31日 美术报 责任编辑:静愚 热度:0  

      陆俨少先生作为20世纪成就卓越的山水画家,其由传统而别出己意的“陆氏山水”广为人们所熟知,其中国画的成就和影响也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陆俨少在书法上的成就则往往为其画名所掩,没有得到与画名相当的认识。陆俨少书法以帖学为宗,兼之北碑沉着感。少由魏碑入手,后转习王字一脉,参之以杜牧、杨凝式、苏轼、米芾诸家之长,数十年潜心探临,各去其短,遂自成面目。晚年用笔追求锋在笔中,结体去方为圆,取沉着痛快意,线条“劲拔而绵和,圆齐而光泽”。取法无不来自前人却又让人不能察辨其所从出,于其山水画之外的又一大成就。长久以来人们对陆俨少的山水画成就多有论述研究,在书法上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探讨。本篇着重对陆俨少的书法风格的形成及其不同年代的书法特点进行梳理研究,试图找到其书法风格演变背后的轨迹和特点,这对于我们认识陆俨少书法和国画的内在关系以及对他书画成就的进一步研究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分析一个优秀书法家的风格特点,除了书家主观选择、个人经历之外,还有师承关系、时代书风以及绘画思想的影响,所以接下来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展开对陆俨少书法的研究探析。

      早年学书

      陆俨少1909年生于嘉定南翔的米商之家,父亲陆韵伯早年有志于读书致仕,写得一手工整的小楷,但祖父的过早离世使得他不得不放弃读书而忙于生计,所以对读书的理想自然就落到了陆俨少的身上,因此陆俨少自小对古文诗词的学习特别重视。在中学读书时他对书法的学习就十分刻苦,每天4点起来研墨学书,刚开始由北魏龙门造像记入手,这一点在他晚年的《自叙》中也有描述:

      “至于书法,早上4时起床,磨墨练字,初学龙门石刻中的《魏灵藏》《杨大眼》《始平公》,后来也写过《张猛龙碑》《朱君山墓志》等。在一次书法评选中,得过好评。在寝室里没有台子,我就把一只老式大皮箱搁在方凳上当作台子,坐在床沿上临写。”

      他由北碑“龙门四品”中的《杨大眼》《始平公》《魏灵藏》《张猛龙碑》等入手,取其用笔沉着、重点画之质的特点,这也为他后来学书作画强调笔墨要“沉着痛快”之感打下了很好的基本功。这对他20世纪40年代“天书”的特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7年陆俨少遇到了书画学习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王同愈,作为前清翰林,王同愈书画俱佳,且富于收藏,他的书法楷书主要由欧、褚而出,行书则有李北海笔意,在陆俨少早年的山水画题款上也可以看出王同愈对陆俨少的影响。如1931年作《无量寿佛》中的题款。画名由篆书所写,跋文则是小楷写出,清秀俊骨,有赵文敏、文徵仲之风。这一时期他还受到另一位老师——冯超然的影响,在小楷和行书上取法赵孟頫、董其昌,多用于画面款识之上。

      避战川蜀期间的“天书”

      抗战爆发之后,陆俨少避难川蜀之地,此一阶段其书风大变,创作出一种似楷似隶,横粗竖细,并强调其行书的节奏感的书风。受之前龙门造像和《张猛龙碑》的影响,运笔上突出方硬入笔,字态求隶意,颇有古拙气。对于这一时期的书法特点在陆俨少先生晚年《自叙》也有描述:

      “在重庆期间,公余每以片纸杂抄唐宋诗文,既不临帖,复以己意为之,成为似隶非隶的书体。这种书体横划阔而竖笔细,也不同于金冬心之漆书,我自以为有古拙意。山东王献唐先生极称之……”

      可见陆俨少在尚处艺术生涯早期时候就自觉性地不拘古人、力求变化的艺术追求,于书画求变的思想也一直贯穿他的一生。纵观陆俨少一生书法风格的变化阶段,20世纪40年代的“天书”应是其追求变化最突出的一次。这主要得益于早年由碑入手,打下了扎实的北碑基础,得雄健俊美之风,又参以李北海之行书笔意,力求汉隶的横阔竖细之感,所以此阶段书法既不同于金农之“漆书”,又与历代书家面貌迥异,可见陆俨少的艺术求变之心。抗战胜利返沪之后,写给老师冯超然看过,因难于辨识,而称之为“天书”,后来他自己也有厌烦之感,遂弃之。

      五六十年代书风演变

      抗战胜利归沪之后,陆俨少在书法风格上又有了新的变化,改习帖学王字一脉,有《兰亭序》《集王圣教序》《兴福寺》,尤于神龙本《兰亭序》用工最深,日课两遍。此一阶段主要是40年代后期,我们从这一时期陆俨少雄逸潇洒变化偏侧、平和之中见奇纵的书法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王羲之书法对他的影响。进入50年代陆俨少开始在王字的基础上,参入杨凝式笔意。如作于60年代的《行书山谷题跋》中,就颇有浑厚凝重,苍劲古朴之感。“最初学杨凝式,旁参苏、米,以畅其气”。从他的这一“学书自白”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学杨凝式之时,陆俨少还借鉴苏轼和米芾书风,如此可真为善学者。

      进入60年代,陆俨少在行书的探索上对杨凝式、苏轼、米芾三家理解运用得更加纯熟,个人风格也慢慢开始显现。当时陆俨少已进入上海中国画院,得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书画创作,再加上基于之前书画修养的积累终于迎来了他书画生涯的一个爆发期,此阶段的书法和国画作品留存得比较多,可以称作其书画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在书法创作的内容上多为对历代古文诗词和毛泽东诗词的创作,且多为长篇挥洒,风格上遒健痛快、气势超动,使人观有风雷之气,代表作有《行书毛泽东词》。在致力于行书之余,陆俨少于隶书也偶有涉猎,现在看到的主要有所临汉碑《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与《夏承碑》。如《杜甫诗意百开册》的款识中,就曾以隶体字书款。

      陆俨少晚年书法风格及其意义

      七八十年代,步入书画生涯晚期的陆俨少渐入“人书俱老”的境界,在已经形成的原有书风基础之上,此阶段又参以杜牧《张好好诗》的书风,结体上去方为圆,全以中锋写就。晚年陆俨少作书,用笔上特别强调对中锋的运用,这也是陆俨少在绘画中对用笔的追求,与书法用笔相比,作画时的用笔更加灵活,可用竖笔、拖笔、卧笔以达到中锋的效果,但是又不同于篆籀中锋的单一。所以陆俨少在书写时,也加入拖笔、卧笔中锋,使得线条既不失中锋之丰实壮健,又有笔意之变化,这就是我们在看陆俨少书法时,感觉笔笔中锋,但是又不失灵动之变化,这便是得益于他的以画入书。

      作为传统文人画的承继者,陆俨少对书法是有着很高追求且十分自信,并认为其书“而为画名所掩”。此外陆俨少的书法和绘画相互比照,我们可以发现其书风和画风是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无论是他的绘画思想还是书法思想都是陆俨少治艺思想的体现。就像陆俨少所提出的“四三三”治学理念,“四分读书,三分画画,三分书法”,也从侧面印证了“书画同源”在陆俨少个人书画面貌上的一种体现。

      陈以超(陆俨少艺术院研究主管)

    品尚品
    创想计划:文艺青
    中国艺术片:在边
    法国的时尚经
    渣打:视觉艺术诠释商业洞察力
    Gaga曾着迷小野洋子 流行音乐行为艺术珠联璧合
    日设计师制作气球礼服梦幻时尚受好评
    “VOGUE摩登不夜城”——当时装爱上艺术
    周杰伦版画5000元一幅 玩意识流受母亲熏陶
    绝对伏特加2011绝对艺术奖揭晓
    艺术与时尚结合:两者不再纯粹
    品设计
    灰姑娘的座椅
    所谓设计作品的好创意,不仅仅在于造型和功能,有时候,一种材质上的混搭和一个浪漫的名字,都会给设... 详细>>
    跳舞的杯子
    时计艺术的典范 宝齐莱马利龙系列腕表
    乱糟糟的鸟巢椅
    伦敦新晋设计师:雕塑般的针织作品
    品文学
    胡润:“由暴发户及新贵族”解码中国富豪蜕变
    天津美术学院欲扛当代艺术史研究大旗
    艺术家的悲剧,源于自我认知的迷失
    梁井宇:寻找新的可能性
    是店铺,也是艺术
    张小川:用“小首饰”做“大雕塑”
    张大千吃的艺术
     

    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meishujia.cn,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京ICP证110842号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4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