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朴先生的一生是一本大书,充满了磨难,又充满了坚强;充满了激情,又充满了悲情。”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动情地说,“展览名称叫‘朴直向阳’,这是莫朴先生最典型的性格。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在生命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弯腰,他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一个凛然正气的人。”
8月12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中国美术学院指导,浙江美术馆主办的“朴直向阳——莫朴先生诞辰110周年艺术与文献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展览通过“倾心向太阳”“朴直燃心灯”“美育又重谈”“唤起新感情”四个板块,展出莫朴作品及珍贵文献共计3281件,以此追忆这位忠诚的革命志士、红色艺术家和社会主义艺术教育的推动者。
家属捐赠2036件文献资料
2024年,莫朴家属莫大林、莫大风将莫朴自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创作的各类绘画及各时期文献资料共计2036件(组)捐赠浙江美术馆,获2025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这批宝贵财富既是承载中国现代美术集体记忆的重要切面,也是后继者开展深度研究的重要案例,更是本展得以推进的基点。
此次捐赠的作品和文献基本涵盖了莫朴艺术生涯的各个阶段:从早期求学,到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到参加革命在华中鲁艺和延安鲁艺任职时期,以及抗战胜利后参与冀中农村土地改革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接收国立艺专,再到学校教育改革及遭受批判之前的创作和文献;被错划为“右派”的20年和平反后创作的一些文献与作品;从院长职退休后,与友人的交往和行业的交流。
这些文献与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他每个阶段的人生经历与艺术探索,反映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情感与艺术追求,是一整套透视莫朴艺术思想和人生经历的宝贵资料。同时,这批资料也是研究中国近代美术史极具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献,它们不仅展现了莫朴个人的艺术成就,更是以莫朴为视角,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特别是革命美术活动的勃发景象。
同时,从其创作与文献中,我们得以窥见莫朴的艺术生命和艺术作品是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不可分离的,他一生奉行“艺术为人民”的价值观,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将个人生涯与时代进程相连,民族振兴理想和艺术创作实践相连。他的经历是一个从爱国主义者到共产主义战士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知识分子虽历尽坎坷,却坚韧不拔、勇于进取的革命之路。他的人品与作品,他的美学观与教育思想朴实无华,毫无矫揉造作。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同志、对师生以诚相待;他生活俭朴、严于自律、廉洁奉公;他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一身正气,朴直向阳。
寻找鲜活的莫朴
莫朴(1915-1996),原名莫璞,祖籍南京。初于苏州美专、上海美专求学,“九一八”事变后以高度的爱国热情投入抗日救亡活动,曾与沈逸千等组织我国美术界最早和最有影响的抗日救亡团体“上海国难宣传团”,后创“江文团”,1940年参加新四军,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作为创始人之一建立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1943年任教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华北联合大学等。1949年与刘开渠、江丰等奉调接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在“中西融合”“传统出新”两条学脉之外,携同道开创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第三条学术脉络。1996年在杭州逝世,享年82岁。
据策展团队介绍,本次展览策划以“寻找鲜活的莫朴”为核心理念,通过充分展开的视觉与文献,融入声景塑造、幻灯播映、数字人生成等当代路径,立体展现莫朴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和逐光前行的艺术人生,系统勾勒出进步知识分子向人民美学体系建构者的精神蜕变,再现20世纪中国美术在时代淬炼中浴火重生的历史线索。
其中三组极具历史价值的视觉/文献材料尤为瞩目:
上海国难宣传团照片集(814张照片):记录莫朴与抗战宣传团的活动,展现艺术家青年时期,从上海出发,北上西行,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历史遗存、人文风情等进行的了解和记录,为我们呈现出中国青年在特殊年代真实的现实关怀与热烈的社会责任。
素材收集资料册(745张照片):莫朴以1949年俄文版屠格涅夫《猎人》为底板,在页面上完成的照片整理,内容包括国难宣传团时期的拍摄、战时照片收藏、领导人照片整理,以及反映莫朴个人经历与视觉偏好的图像收藏。
主题创作手稿与晚年风景画:通过莫朴主题性创作的素描、草图、色彩稿等珍贵手稿,及晚年深入浙江、湖南、江西、云南、山西等地所作的风景与人物写生,展现其艺术精神。
在展览的结尾,莫朴先生曾经用过的一支拐杖静静地立在展厅中央——如同他曾经拄着拐杖在校园里一步步走过,观众仿佛听见他用拐杖轻敲地面的笃笃声,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后辈的殷殷叮嘱。
“艺术为人民”的一生
莫朴是集革命生涯和教育事业为一体的红色艺术家,奉行“艺术为人民”的核心价值,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下,以强烈的历史主动将个体生涯与历史进程相连,振兴理想和创作实践相融。
莫朴的画风淳厚,既有古典油画的光影处理,又有中国民间绘画的质朴气息。《铁佛寺》《清算》是其成名作;《入党宣誓》《南昌起义》也被誉为中国现代革命美术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油画经典。他是我国本土油画的先驱者之一,其创作具有一种本土特质,凝重浑厚。莫朴深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人民文艺观”始终照耀着他的个人成长和价值观念。他时刻体察和经历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生活,始终将人民形象当作他历史创作的剧中人。“艺术人民性”是莫朴终生不渝的艺术追求——他倾心于描绘时代的转捩点上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信念与理想。
作为社会主义艺术事业的推动者,莫朴在20世纪50年代与师生一道塑造了令当时绝大多数的经历者怀念和称道的“外西湖时期”。为贯彻1949年以来的文艺方针,他推动新内容与新形式的中国画以适应新社会,组织筹建彩墨画系,通过各种展览与图书出版,为解放初期的华东分院营造了优于其他院校的传统文化氛围。他力推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宋忠元等优秀人才进修彩墨画并留校任教;鼎力支持周昌谷《两个羔羊》在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展出,并一举成为新中国美术创作获得世界金质奖荣誉的首举。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表示,莫朴先生高度重视蔡元培先生倡导的“美育”主张,其核心的思想就是重建创造美的理想。正是这种理想,指引着学校放弃购买公务用车而做出购买国外美术书刊的决定;指引着学校营造了艺术教育多元发展的浓厚气息;指引着学校创建《新美术》与《美术译丛》,进行系统而有深度的国际美术信息介绍,将影响力波及整个中国美术的一代人。
在江丰、莫朴这一代人的推动下,学院形成了林风眠先生“中西融合”和潘天寿先生“传统出新”之外的第三条脉络——强调扎根大地,扎根到社会生活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精神道路。
此次展览入选“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将持续至9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