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自1975年以后,广西北流再次出土铜鼓。”7月14日,北流市博物馆馆长卢俊成激动地说。
当天,北流市六麻镇经龙村山口垌组一座山岭的半山腰上,村民苏健军在清理房屋后的滑坡泥土时,意外发现泥土中露出一个长满铜锈的“金属桶”。卢俊成接到消息后,没有片刻耽搁,立刻与玉林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以及玉林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赶往经龙村。当看到那半掩在泥土中的青铜造物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裸露出的鼓边线条流畅而古朴,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状如漩涡的纹饰——这毫无疑问是一面铜鼓。
铜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和祭祀用品,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通过考古发现,铜鼓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市;在国外,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
当日,为了尽可能不损坏文物,工作人员先利用挖掘机开挖铜鼓周边的泥土,再利用铲子小心翼翼地挖掘铜鼓内外的泥土。历时4个小时,现场工作人员终于将铜鼓完整取出。卢俊成介绍,铜鼓出土时呈鼓面朝下姿态,底部垫有规整石块,出土处未发现共存器物及墓葬,这一埋藏方式符合北流型铜鼓的特点。
经玉林市博物馆和北流市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现场鉴定,该铜鼓属典型的北流型云雷纹铜鼓,体量在已发现的同类型铜鼓中属中大型。“这面铜鼓保存得极为完整,简直是个奇迹。”卢俊成说,新出土的铜鼓除鼓胸有两处因泥水腐蚀出现小洞外,其余部分基本保存完好,这得益于掩埋得当,未受人为和其他因素破坏。
“此次出土的铜鼓与现藏于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铜鼓王’有许多相似之处,距离‘铜鼓王’的出土地点也很近,在同一个地理范围之内,证明两广交界的云开大山是北流型大铜鼓的分布中心,也是俚人(壮族先民)的活动中心。”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原理事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说,“此次出土的铜鼓形体巨大,铸作精良,应是当地铸造。”
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因铜鼓蕴藏量丰富、种类齐全,铸造和使用铜鼓的历史悠久,被誉为“铜鼓之乡”。“广西目前保留下来的铜鼓最早有春秋战国时期的,也有明清时期的,多种多样的铜鼓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民族生产、生活、审美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蒋廷瑜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各级文物部门收集保存的铜鼓有几千面,占我国乃至东南亚诸地铜鼓总收藏量的半数以上。民间收藏铜鼓更多,仅广西河池就有上千面铜鼓传世。
挖出千年铜鼓之后,除了自身的考古价值,如何传承铜鼓文化同样值得人们深思。近年来,广西在保护、传承与发展铜鼓文化的实践中不断探索。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年7月,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简称“保护区”)设立,通过开展铜鼓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让“我在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我要保护好铜鼓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目前,保护区已建成百余个非遗传承体验设施,持续推进生态区网站和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展铜鼓文化相关的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
此外,河池还在350所中小学校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编写铜鼓文化教材,将铜鼓舞编成课间操并进行推广;每年举办壮族蚂虫另节、瑶族祝著节、白裤瑶年街节等与铜鼓文化相关的节庆活动,持续举办铜鼓山歌艺术节。
2024年,保护区共举办铜鼓会、山歌会、非遗展演、戏曲进乡村等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2077场次,累计受益群众631.63万余人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多、文创产业的壮大、生态保护区的完善,八桂大地上的千年铜鼓将发出新的声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