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AI技术的发展深刻重塑了摄影的技术边界与美学范式。高校摄影教育作为摄影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这种态势下,高校摄影教师只有积极正视并主动拥抱变革,才能切实满足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摄影教师;教学革新;提升路径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摄影教学革新的紧迫性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迫使高校摄影教学站在技术革新的岔路口,传统教学体系正面临以下三个层面的严峻挑战:
其一,技术基础层面。一方面,诸如Midjourney等AI图像生成工具已能帮助创作者高效地完成画面的构建,传统摄影教学中的复杂场景、布光模拟、特定摄影风格模仿等基础技能的训练价值被削弱[1]。另一方面,Photoshop等设计软件深度整合的AI图像编辑功能(如Generative Fill等)大幅度简化了图像编辑的流程,降低了学生对软件操作熟练度的要求。
其二,创作方式层面。在一定程度上,AI已超越了“工具”这一定义,向着“创意合作者”这一角色不断靠拢。摄影工作者借助提示词工程这一新型创作语言,依托精准的文字描述,能够激发AI生成符合创作者意图的视觉素材,以此解决部分题材实拍成本过高的问题。这对其视觉想象力与跨媒介表达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
其三,审美伦理层面。AI生成图像所固有的无源性特质与摄影的真实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在极大程度上模糊了原创与模仿、纪实与虚构的边界。高校若不对学生进行规范与教育,其必将在技术依赖的桎梏下忽视对现实世界的深度观察和对个人风格的持续锤炼。在此基础上,诸如版权归属、伪造滥用等问题的凸显也正在成为高校摄影教育无法回避的新挑战。
综上所述,若高校摄影教学固守旧有模式,必将在人工智能时代丧失专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故革新并非选择,而是生存的必由之路。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摄影教师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摄影教师能力的提升需要从技术认知升级、教学方法迭代及伦理素养强化三个层面展开具体的探索与实践。
☆技术认知升级:掌握AI工具链
教学的革新源自技术认知的升级。高校摄影教师必须依托AI工具链,建立对摄影技术新生态的深刻认知,提升实践能力,方能在教学中精准把握技术关键。
第一,打好坚实基础,掌握核心技术。教师要精通主流AI图像生成工具(如DALL-E 3、 Firefly等)的操作逻辑与风格特点,并结合其在模型选择、采样器、迭代步数、提示词权重等参数调节层面的差异分析其使用场景,进而总结出图像混合、风格迁移与图生图等高阶技巧在摄影实操中的应用策略,形成成熟的AI图像生成工具使用方法论。
第二,构建链式思维,整合技术工具。教师在上述基础上,要结合基础技能训练的经验与创作目标构建多条灵活选择、组合运用AI工具的技术链条。以纪实类项目的实拍为例,教师可利用Midjourney生成难以实拍的特定环境背景,并采用Photoshop进行图像的合成、调色与优化,最后再使用Topaz Photo AI进行画质优化。
☆教学方法迭代:构建AI融合课堂
教学的革新实现基于方法的迭代。高校摄影教师只有将AI技术深度融入教学体系,并以其为跳板赋能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才能全面激发课堂活力。
第一,重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要将教学重心从单纯的技能训练转向AI技术难以替代的核心能力,即深度观察能力与选题策划能力(叙事视角与话题深度)、批判性思维与视觉叙事能力(构建有序的图像序列)、审美判断与风格塑造能力(建立个人视觉风格)、跨媒介融合表达能力,并以其为指向。教师一方面要对经典课程的内涵进行更新,如在摄影构图课程中加入分析AI生成图像构图特点的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既有的课程体系中嵌入“AI摄影技术基础”“AI图像伦理与版权”等新专业课程,带领学生系统学习摄影技术的使用,客观探讨AI对摄影的影响。[2]
第二,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复合教学。其一是开展以AI为灵感激发、素材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项目,要求学生使用AI快速生成草图后自行筛选并以其为基础进行实拍与深化创作,提升创意迭代速度。其二是组织确定主题(如“近未来的城市”等)的创作活动,要求作品必须包含AI生成与实拍元素,强调创作意图的统一与素材逻辑的协调,并以构思创新力、技术整合度、观念表达度等为主要评价标准。其三是设计强调现场性、即时性与不可预测性的拍摄任务,以抵消学生对AI技术的依赖,训练其分析现实复杂性、捕捉瞬间画面张力的能力。
☆强化伦理素养,应对技术风险
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只是辅助与支撑,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建立清醒的认知与负责的创作态度。因此,教师必须开展兼具人文温度、专业态度与思想深度的版权与知识产权教育,明确AI生成图像版权归属的复杂性与各国法律的差异性,并在强调训练数据合法性的基础上教授标注与声明规范,维护学术与创作诚信。教师还要筑牢媒介素养防线,以项目式教学的相关成果为基础,结合新闻摄影、纪实摄影等案例,深入探讨AI技术对图像真实性的消解、对社会认知的潜在危害,强调对真实性底线的绝对坚守,并围绕生成图像的辨识与验证进行技能传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读图能力。
结语
高校摄影教师为实现教学革新,必须完成由技术传授者到价值塑造者的身份跃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AI技术发展的浪潮中锚定摄影教育的核心价值,为培养兼具精湛技艺、独立思想与伦理自觉的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峰.融媒时代高校摄影教育发展的瓶颈与优化[J].传媒,2024,(11):78-81.
[2]彭思媛,王龙.数字化环境下的高校摄影教学实践研究[J].科学周刊,2025,(7):106-109.
(作者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