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家网首页 | 新闻 | 视频 | 展览 | 博客 | 论坛 | 交易 | 拍卖 | 服务 | 画廊 | 建站
首页 新闻 评论 访谈 品美图 品设计 品时尚 品文学
    读“昆仑石刻”图像
    2025年07月14日 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静愚 热度:0  

        【学术争鸣】 

        目前,对于“昆仑石刻”的真伪,出现了正方、反方的很多观点。朋友说,这是传世文献有罪推定论和出土文献无罪推定论的“世纪大战”。大家为什么那么关注“昆仑石刻”呢?其实很简单,我们何尝不希望看到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代遗存,何尝不希望看到一件能够写进历史的秦代石刻。自6月8日以来,不同领域专家从文献、历法、地质、文字等方面发表了观点,拓展了我们对于石刻相关知识和背景的认知,但对于石刻文字问题一直没有论述充分的观点,仅停留在文字比对的程度,似乎忽略了对石刻本体的观察,尤其是石面状况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字形、刊刻与岩石状况三者的关系是判断石刻真伪的第一步。初看此石刻,我有四点疑问:一是文字的造型透露出来的审美不统一,略显庞杂;二是字口清晰,无包浆;三是刊刻手法庞杂,而不是丰富;四是刊刻显得小心翼翼,线条孱弱,不似秦汉石刻一般果敢、明确、肯定。这是观察的真实感受,跟逻辑比起来,感受不见得是次要的,感受常常引发追问。

        笔者认为,以“昆仑石刻”石面裂痕、剥痕、不同石层与文字的关系为线索,辅以文字造型、凿刻痕迹与崩裂等图像细节的综合解读,能够获得对石刻本体的有效认知。

        首先,石面左上至右下贯穿一裂痕,这个裂痕穿过了“前”“卯”“年”“翳”“将”“臣”等字。另有一条纵向裂痕贯穿“将”“方”等字。这两条裂痕可以确认出现在刊刻之前。而石面还保留了若干纤细的裂痕,但较前二裂痕,都显轻微(图①紫线表示)。

        其次,石面上存在两种似台阶状的剥痕类型,致使石面上呈现多个石层。一类是石面左侧“百”字至“可”字(图①红线表示)、“卯”字至第三“翳”字右侧再至“可”字下方、“翳”字下方至“车”字首横再至“年”字中部、“年”字左侧上延至“七”字左侧再至“廿”字中部纵痕、“昆”字下方(图①白线表示)等多道剥痕;另一类是石面右侧“使”字左侧至“臣”首笔至“以”“昆”之间一直下沿到石面底部、“采”右下侧至第二“翳”字中再至“三”字中的两道剥痕(图①绿线表示)。而石面可以基本分为A、B、C、D四个石层,而且B石层中“三月”“到”区域是较B石层上部“陯”“廿七”“己卯”“此”区域更为凹陷。可以说,石面上裂痕、剥痕错综。

      石层与文字排布

        初设石刻为秦原刻,那么石面右侧当如图所示,“帝”字右下方剥落是在刻后,而“五”、第一“翳”字下方亦在刻后,“支”“昆”下方亦然。但第一“翳”字右“殳”部“几”的第一横线与第二横线之间当不会留出那么大的空间。另外,“支”字完全可以往右靠,而没必要紧贴左侧“昆”字,因右侧至第一“翳”字之间空间足够大,左移的唯一可能是要借过穿过“将方”的两条纵裂痕,抑或刻时右边石面已经剥落(见图②)。

        “将”字放置在“大夫”左下,为了借过上部石面剥痕。“藥”字尺寸极小,因处两道剥痕之间的狭小空间。“采”字处于剥痕左侧。“可”字、“前”字下方“□”字刻于两个石层之间,“车”字刻于三个石层之间,不知为何不避开。

      刊刻遇石面裂痕、剥痕后的崩裂

        “使”左侧至“臣”上部的石面剥痕,说明“使”字、“臣”字皆刊刻于两个石层,两字靠近剥痕,因凿刻导致进一步崩裂,“使”字右部“吏”部“口”左竖处,笔画痕迹与崩裂痕吻合,“臣”字第一横画上部的纵剥痕锋利(见图③)。

        “采”字下部“木”竖笔在与下两拐交叉点处,并未连“木”上部竖,当为上部右拐崩裂后而未敢上连,此处可见刊刻时不是很肯定,或因作伪而十分小心。崩裂处疑似凿刻所致。“爪”部石面起伏,不适宜刊刻(见图③)。

        “藥”字“艸”部正好位于细小横裂痕位置,因刊刻崩裂。“樂(藥)”字的“木”部及左右“幺”的圆圈反常,左右“幺”极不对称,且右侧第一个圈写作类似《峄山碑》中的小馒头形,而下一个圈则是正圆,且刀法浅薄粗糙,似乎留有当代人视觉的不自觉反映(见图③)。

        “卯”字右纵笔穿越石层剥痕,但在剥痕处一段,似未有刻痕。按常理,剥痕在先,既刻,笔画必贯穿,刻入剥痕之中(见图④)。此处是否又是因刊刻时担心崩坏而“手下留情”了呢?

        “月”字下方有剥落,为两层剥落,而在较浅剥痕上存有刻痕,显示深剥落在刻后,浅剥落在刻前,说明深剥落是因刊刻所致。因石面有诸多斜向细裂痕,且密集,两个靠近的裂痕之间石面容易因刊刻而剥落(见图④)。

        “车”字的纵笔,非笔直,因石面存纵剥痕,致使竖画末端刻于剥痕右侧。“车”字末横右侧未对称于左侧,较为反常,不知是否为了石面不崩坏而在刊刻时作出了牺牲文字合理性的妥协(见图④)。

        “到”字有多处因刊刻而导致的剥落(见图④)。

        “此”字“匕”部纵笔,是否穿越斜向裂痕?其纵笔似分为两截,且隐约相连,疑似刻者以为不够长,又加了一刀,但衔接并不顺畅,刻得不甚肯定,且两笔相接处并未出现裂痕,较为反常。若此纵笔未加长,那么斜向裂痕下方的三角形为何出现,疑似二次凿刻时误连了斜向裂痕下方的残损。此字内画中存有几个孔洞,较字画深,当为刊刻时崩裂所致(见图④)。

        “五”字中部残损亦为刊刻所致。笔者试延长交叉线还原该字时发现“X”处右笔竟不能相连(见图⑤),且整个石面中A部分高耸而最为脆弱,因此在“前”“可”“百”“五”之间因刊刻而导致剥落最为严重(见图④)。

      奇怪的痕迹

        “皇”字“王”部第二横右端突然变浅,未知原因,疑似两次剜挖(见图③)。

        “使”字“又”部下拐在交叉处刻通,刻者似初学。采药队不止开采草药,更有矿石,队内必有开山技工,亦当有专业刻工,不然不必刻石,何必做“无米之炊”(见图③)。

        “廿(卅)七”“廿”中显一画,“廿”中一竖似为下方“年”字左侧裂痕上沿至此,故浅,刻左竖时致使左竖至中痕之间石层崩裂。“廿”字左右两竖笔刻痕与中间一竖非一种刻法,且此画非笔直,而微靠右、斜向。若为“卅”字,纵画不当为斜,不符合文字的基本特征,当为“廿七”(见图⑥)。

        “年”字整体剥落,若先刻后剥,那么应该是类似刻刀跟裂痕相触碰产生的崩裂痕,只有被地衣进一步侵蚀,方能产生整体剥落。相较于石面上部其他字,若只有此字被地衣侵蚀,颇奇怪。如若先侵蚀,而后刻,那么字口当深峻。细查其“禾”部撇与竖上端交接处,撇为平刀推就,而竖不是,因此产生奇怪交接。另“禾”部横画右拐,交接处奇怪,且并未与“禾”中竖画交接,而字中剥落处中竖仍存刻痕。“禾”部左侧撇若穿过“禾”上部左拐,那么此字“禾”上半部远大于下半部,且使其字显得头重脚轻,并有歪斜。笔者以为撇穿过左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细查可见,疑似左拐竖笔的位置为石面剥痕。而若撇不穿左拐,那么相较于右侧拐的高度,撇与左拐的关系显得极为奇怪,显示出一种模棱两可的处理,即若不穿,右侧拐的竖笔不该那么高。按石面信息,若为秦原刻,此处亦当不会成片剥蚀,文字似在剥蚀后刊刻。若是伪刻,则可能是有意做残(见图④)。

        第三“翳”字是整篇石刻中尺寸最大的文字。此字处于A石层与B石层之间。下部“羽”部左移,即为避开不同的石层,“羽”部右侧两横之间当因刊刻而剥落。此字左上“医”部刻痕较为清晰,下部被侵蚀,而刻痕与上部却一致。若为秦刻,右上“殳”部下“又”刻痕却模糊(见图④)。此字左右两侧的侵蚀度何以相差如此悬殊?

        “百”字首画左侧有变向,若平刀直推,当无此刻法(见图④)。

        当然关于“年”、第三“翳”字的剥蚀问题,可能需要对石面的刻痕深度进行精确测量来确认到底是剥蚀后刊刻还是刊刻后剥蚀。

        面对岩石,无论刻者是秦人,还是后人,凿刻的处境是一样的,都要因石面情况去调整、权宜。而区别在于刊刻的目的,秦人凿刻,为了保留字迹,应当不会牺牲文字的基本标准,而会通过仔细观察石面而平衡好石面情况与文字的关系,尽可能完整保留文字原意进行刊刻,刊刻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反之,若是后人所刻,或者后人二次刊刻,那么同样有其目的,目的是尽可能保存书迹的基本信息,或是尽可能贴近秦人的基本信息。前者的标准当是尽可能少地篡改书写本意,而后者的标准必然是小心翼翼,要把秦人该有的意思都尽可能地呈现出来。当然这样做,刊刻必定不能肯定,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意外。若出现意外,则需要去取舍、平衡,而尽可能少地露出马脚。我想,有过书法仿作训练的人多少都了解这个心态。

        图像的解读是石刻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观察与解读并不是毫无标准、自说自话、无用的“艺术性”阐释。本文就网络流传的“昆仑石刻”图片观察文字凿刻以及文字跟裂痕、残损之间的关系,以这块岩石的状态在2000多年中未受气候、地质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为前提。先认定此石刻为真,然后通过观察确定疑点,再进一步讨论所发现疑点是否符合秦原刻的情况。

        面对这样一件石刻,实事求是的谨慎态度应该是必需的。

        (作者:俞超,系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教师、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博士)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王笑妃、陈雪)

    品尚品
    创想计划:文艺青
    中国艺术片:在边
    法国的时尚经
    渣打:视觉艺术诠释商业洞察力
    Gaga曾着迷小野洋子 流行音乐行为艺术珠联璧合
    日设计师制作气球礼服梦幻时尚受好评
    “VOGUE摩登不夜城”——当时装爱上艺术
    周杰伦版画5000元一幅 玩意识流受母亲熏陶
    绝对伏特加2011绝对艺术奖揭晓
    艺术与时尚结合:两者不再纯粹
    品设计
    灰姑娘的座椅
    所谓设计作品的好创意,不仅仅在于造型和功能,有时候,一种材质上的混搭和一个浪漫的名字,都会给设... 详细>>
    跳舞的杯子
    时计艺术的典范 宝齐莱马利龙系列腕表
    乱糟糟的鸟巢椅
    伦敦新晋设计师:雕塑般的针织作品
    品文学
    胡润:“由暴发户及新贵族”解码中国富豪蜕变
    天津美术学院欲扛当代艺术史研究大旗
    艺术家的悲剧,源于自我认知的迷失
    梁井宇:寻找新的可能性
    是店铺,也是艺术
    张小川:用“小首饰”做“大雕塑”
    张大千吃的艺术
     

    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meishujia.cn,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京ICP证110842号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65(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