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在演武公园门廊里的浮雕《郑成功驱荷复台》
“演武”,指的是“操练武艺”。
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岛东南向一隅,一座面积八千平方米的水池,简称“演武池”,就坐落在一处紧挨着演武小学的地方。公元1658年至1661年这几年间,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此厉兵秣马,操练水师。之后,“演武池”也因这场声势浩大的驱荷复台海战,远近驰名。
不过,三百多年前的“演武池”,绝非眼前这窄窄的一池子浅水,而是浩浩荡荡与外海连成一片的深水港湾,含括了如今车水马龙的鹭江道、游人如织的沙坡尾一带,它们一同见证了历史的沧海桑田。
前些年,建造在“演武池”畔的一座崭新公园,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或许“演武池”的那段历史,公园的名称便顺理成章地叫开——“演武公园”。从面积上看,它与流行在城市间的“口袋公园”极为相似,不过,镶嵌在公园门廓上的一整片浮雕《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有1.8米高度,运以行书笔意刻下的“演武”二字的立石,连同左右两旁的碑文:一是《民族英雄郑成功》,二是《演武公园》,带着现代景观设计感将公园的历史人文呈现出来,使之不同于一般的口袋公园。小区门廓与厦门大学校门,门对门,也许是有意对接校内那充满历史感的演武场。
浮雕《郑成功收复台湾》,以横幅形式设计,材质为青草石,长宽比约320×160cm,设计者巧妙地将高浮雕与低浮雕手法结合一起,精雕细琢而成。郑成功形象处于浮雕的视觉黄金分割处,头戴头盔、身披战袍、骑着战马,威风凛凛,身边为副将,紧随其后是三位昂首挺胸吹奏胜利号角的士兵,均以排列整齐的步伐出现在画面,表明正以胜利者姿态入城(现台南市),终于荷夷降败滚出台湾。不远处旌旗猎猎、浪花滚滚、鸥声阵阵,寓意国姓爷收复台湾、旗开得胜。作品构思巧妙,布局合理,如借助大块面的几何处理,穿插分割并略带装饰手法,使之层次简洁分明,立体清晰地衬托出郑成功形象的威武霸气,不难窥出演武公园遗址与郑成功驱荷复台一段不可抹去的历史事实。
“演武池”以外,同样冠以“演武”称之的当地不少民生机构,涵盖了教育、体育、交通、社区方面,为其它城市所没有,唯厦门独具。紧挨着“演武池”畔近百年校史的演武小学,当地政府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改了原有的校名,恰好与演武花园、演武公园等民生机构连成一片,集教育与休闲一体。可见在当地人心目中,“演武”二字,带着强烈的历史感存在。
如今厦大校园内的演武运动场,就是当年郑成功按所制定的《水师水操法》督练水师的大校场和演武亭的旧地。1921年陈嘉庚给厦门大学选址的奠基仪式就在这里隆重举行,它既面对大海又东出大海,大有承继先辈遗愿,矢志中华民族的崛起。
处在厦大校园外与小区之间的演武路,为陆地上一段交通要道。2003年,随着一座崭新的连接南北通道的海上高架桥开通,即“演武大桥”,使它与陆地上的演武路连成一片,气势恢宏,不但延伸了道路空间,也与鹭江道一脉相承。三百多年前,这里本就海天一色。另外,通往高崎机场的“成功大道”,也是由郑成功名字演义而来,同样,英雄故里南安市石井镇,一段命名为“成功大道”的高速路也已开通。
“演武”与“成功”,包含今人对这位彪炳史册民族英雄的纪念。另外,在距离厦门五十公里外的石井镇郑成功纪念馆高台,一尊高度16.62米的(意谓公元1662年收复台湾)郑成功全身塑像,以面朝东海的雄姿竖立,它是由205块白色花岗岩石分七层精砌而成,以及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鼓浪屿小岛上,另立着一尊郑成功手按利剑、眺望大海威风凛凛的塑像,而一旁是用高浮雕手法表现郑成功率众将士众志成城的群英像。
这些皆缘于公元362年前那场炮声浓浓、硝烟滚滚的海战,国姓爷郑成功剑指台海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气吞万里如虎”的雄心壮志,终迫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至此“演武”魂系于东南沿海,宝岛不再孤悬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