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有位“痴黠各半”的画家,肖像画造诣极深,能通过点睛让人物栩栩如生,更凭借《女史箴图》《斫琴图》等作品跻身画祖境界,他就是“六朝四大家”之一的顾恺之。
顾恺之博学多才,善于从文学经典中汲取绘画灵感,以画笔重现常人难以想象的场景,令人拍案叫绝。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顾恺之改编自曹植《洛神赋》的《洛神赋图》。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南北朝诗人谢灵运曾如此赞叹曹植才华。提到曹植,七步成诗、兄弟阋墙的场景锥心泣血,让人忽略他《洛神赋》的惊艳绝伦。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屡遭徙封的曹植成为鄄城王,在朝觐魏都洛阳回程途中经过洛水(今洛河),受战国辞赋家宋玉《神女赋》启发,挥笔写就《洛神赋》。整篇赋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曹植与洛水女神洛宾不期而遇又无疾而终的故事。传说洛宾为伏羲之女,又称宓妃,为避免河氏与洛氏因争夺自己爆发战争,自沉洛河香消玉殒,她的现身让心灰意冷的曹植重燃对美的渴望,终因人神殊途含恨离别。《洛神赋》词藻华丽,立意深远,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
优秀的人总是惺惺相惜。读罢《洛神赋》,顾恺之决定将其付诸楮墨。然而在地基上筑房相对容易,凭空构建海市蜃楼却难如登天,顾恺之以堪比《洛神赋》文采的水准勾勒出一幅情节曲折、人物丰实的“连环画”。
画作初始,闲散的驭手照料长途跋涉的骏马,它们或低头,或回首,或打滚,姿态十分放松。人困马乏突然松弛,极易产生亦真亦假的幻觉。在仆从簇拥下的曹植漫步林中,举目远望洛水,恍惚间发现山岩旁立有一位绝世佳人。随行的车夫告诉曹植关于洛神的故事,心倾神驰的曹植用尽毕生所学,用世间所有美好的文字形容她。
鸿雁惊飞,蛟龙游动,秋菊焕新,春松繁茂,轻云蔽月,回风旋雪,画家将原篇修饰具象化绘于纸上,衬托出洛神的无双身姿。远望如朝日,近观似鲜荷,窄肩、细腰、秀颈、弯眉、明眸、皓齿、红唇、酒靥、白肤、素颜、耸髻,活脱脱亭亭玉立的美人形象。前文的黄昏成了现在的早晨,侧面表明这些属于曹植的臆想,体现在画纸上尤为鲜明。她的姿态妩媚,举止温柔,情状和顺,言辞得体,服装奇绝,风骨如画,身披灿烂罗衣,佩戴精美玉佩,头顶金银翡翠,周挂闪亮明珠,情人眼里出西施,曹植看到的洛神自是光芒万丈。脚著远游鞋、腰拖薄裙裾的她在山间徘徊,时而传来幽兰清香。忽然洛神行动飘忽,且行且戏,左倚彩旄,右荫桂旗,在河滩上伸出玉手采撷黑芝草。
风神屏翳收敛清风,河川之神静止波涛,黄河水神冯夷击响神鼓,龙爪女娲歌声清泠。飞腾的文鱼警卫着洛神的车乘,众神随着叮当作响的玉鸾一齐离开,六龙为首的云车齐头并进,鲸鱼在两旁飞腾翻跃,水禽在四周游动护卫,洛神做到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顾恺之在画中近乎一字不漏地复原了《洛神赋》的神仙飞禽走兽,返璞归真,极为珍贵。车乘穿越沙洲与山冈,洛神转动雪白的脖颈,对着曹植所在方向诉说着再见的衷情,泪水涟涟衣襟湿。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相爱的人不能相守,只能留下耳饰作为纪念,倏忽间曹植与洛神已是不复相见。顾恺之在画中近乎一字不漏地复原了《洛神赋》的神仙飞禽走兽,返璞归真,极为珍贵。车乘穿越沙洲与山冈,洛神转动雪白的脖颈,对着曹植所在方向诉说着再见的衷情,泪水涟涟衣襟湿。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相爱的人不能相守,只能留下耳饰作为纪念,倏忽间曹植与洛神已是不复相见。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曹植失魂落魄地到处寻找洛神的下落,不管是舍低登高远望,乘船逆流而上,还是梦中辗转反侧,抑或是骑马一步三回头,洛神的模样在他脑中、眼里、心上,仿佛刀刻一般清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爱情是难以忘怀的。比较盛行的说法是,曹植借《洛神赋》怀念兄长曹丕的皇后甄宓,他俩年轻时暗生情愫,却爱而不得,直到甄夫人失宠被赐死,永远阴阳两隔。
顾恺之用春蚕吐丝的“铁线描”笔法,细致地描摹了山水树石,空间繁复得当,对应“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特点,不喧宾夺主,成功为曹植与洛神的相遇、相爱、相疑、相离、相思营造了缱绻又充满遗憾的氛围。其中,曹植与洛神的体态、服饰特别是表情无一不体现出他们的痴情,配上艳丽明快的设色,具备浓烈的层次性和装饰性。画卷通过对自然界、人界、神界三界的整体呈现,笔法虚实结合、意象种类丰富,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行为充满张力地演绎出来。更为重要的是,这幅画代表着当时绘画审美从汉代雄壮的阳刚之美转向婉约的阴柔之美,具有开创全新局面的艺术价值。清高宗乾隆对此称赞为“妙入毫颠”。
顾恺之为人亦正亦邪,既有参军背景,又留下倒吃甘蔗等奇闻逸事。他在历史上留有“三绝”之名:才绝——描绘会暨山水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画绝——“以形写神”的人物画独树一帜,绘画理论“迁想妙得”影响深远,为名士裴楷作画时在他脸颊增添三根毫毛,神采非凡,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痴绝——为了爱情他也曾不择手段,用铁钉钉住心爱女子画像致其患病,等她答应追求再秘密去掉钉子使痊愈。用顾恺之自己的话来评价是“体内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从他的绘画作品中,后人得以切实体悟那个浩浩荡荡、人才涌流的时代,更得以见识到魏晋风骨的超群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