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陶渊明诗 应均 1936年
应均是一位在时代洪流中被遗忘了的书画家。他诗书画印皆精通,艺术成就颇高,却长久地湮没在历史中。近几十年来,学者们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挖掘出他留给世界的宝藏,应均其人和他的作品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研究。2024年是应均诞辰150周年,近日,由永康市委宣传部与永康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的“空谷幽香——纪念应均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在永康市博物馆举办。
系列活动由“空谷幽香——纪念应均先生诞辰150周年艺术展”“空谷幽香——应均诗书画印艺术学术交流活动”组成。展览展出应均书法、绘画、篆刻等作品共75件,综合呈现了其艺术成就。交流活动则邀请国内近30位学者,从应均生平与社会交游、应均与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与变迁、应均诗书画印艺术特点及风格、应均艺术理论等方面展开研究,撰写文章并编辑出版《空谷幽香——应均诗书画印艺术研究文集》,并在展览开幕当日现场研讨交流,进一步推动应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应均原名万春,字仲华、敷华,出身浙江永康商人世家,自幼聪颖好学。他16岁辍学经营家业,但终身吟诗作词,研读《文选》《史记》《诗经》等经典,诗词受晚清朴实诗风影响,叙事写心,典故贴切。非凡的才情和学养底蕴不仅成为他怡养心性的方式,更滋养了他的书画品位与意境。
应均淡泊名利,以诗书画印交友,取得了很高艺术成就,却不愿博取名利,以诗句明志。吕公望为其墓碑题“处士应仲华先生之墓”。也因此,长期以来,应均在艺术史的叙述中未曾获得应有地位,其艺术作品的流传范围也很有限。不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应均的艺术成就开始逐渐进入书画研究者的视野,并获得应有的学术关注。
应均书法兼擅篆隶行草楷各体,尤以行草为佳,作品极具个性并富含金石之气。他从古代碑帖中汲取营养,将楷书的沉稳与草书的灵动融为一体,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书法取法高古,在“征诸古”的同时又不泥于古,不但能够从碑学中汲取营养,又能不从时风,自觉地汲取帖学的内涵,形成碑帖融合的书风,这在“重碑抑帖”的当时尤其难能可贵。
应均的绘画长于墨兰,他笔下的墨兰,重韧劲,蓄气韵,洒脱跌宕,饱含骄傲不羁的个性,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其本人“事难求全、勿嫌断缺”的生活态度,彰显出一种超然的孤芳自赏之美。
重提应均,是对中国书法艺术传承发展的一次再审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毛建波认为,正是得益于应均等文化精英的存在,中华文化的精髓方能得以不断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自信亦能持续增强。对应均的诗歌、书法、绘画作品进行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无疑将对当代艺术家的学习与创作产生积极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