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诗”与“思”的关系,曾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马丁·海德格尔长期聚焦的问题。“诗”指诗歌、作诗,广义而言即作品与创作,“思”则是思想与运思,两者交会于“语言”,在今天这个数字技术与大语言模型的时代中加以考察,别具一番深意。
在新一轮数字化与智能化前沿技术的驱动之下,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主导的前沿——日常科技,不仅重塑了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自我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面对技术飞速进化带来的冲击,作为人文关怀的核心领域——艺术,将如何回应这个充满未知的时代?我们如何面对新技术造就的新经验?如何在元宇宙、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构建的混合现实中,重新理解“人”的本质?
尽管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但其本质仍是由人类编程设计而成,无法超越人类的主观体验与情感。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实践作为心灵的社会行动,又将如何在技术的扩展中重新定位自身,并继续作为人类精神与情感的独特表达?
以上,便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展览试图去对话的问题。近日,关山月美术馆结合深圳作为人工智能高科技产业集群城市的地域特点,特邀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雷电所等学术机构合作,以“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的艺术思考为切入点,集合国内11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新媒体数字作品,推出“新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展览。展览作品涵盖了数字艺术、人工智能艺术、互动艺术与交互影像装置等多种形式,通过对现实的诗性凝视,回应了技术的冷峻逻辑;通过艺术家的敏锐触角,探索人类、技术与机器之间复杂而多维的关系。展览不仅展示了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更通过艺术家个体经验的表达,揭示了艺术在不断扩展的现实中如何实现新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再造。
在此次展览中,无论是UFO媒体实验室对数字世界的思考,还是卢家祺的《只有云知道》邀请观者和使用者思考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局限性,又或是田晓磊作品以断臂维纳斯雕像为主体构建的多元素的超现实景观,艺术家试图探讨科技在重构多元文化与符号的同时,往往伴随边界的模糊和规则的重塑。
凤梨三明治用《瞧》来折射在虚拟世界中人际交流的缺失;邝智轶的《对话在我们花季》通过人工智能图像(AIGC技术),结合伪摄影、编程,对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数字金融、环球社会等问题进行探讨;谌汐雨晓&于玮萍的《两小儿辩日》尝试赋予两个人工智能机器人不同的知识训练,由此观察它们产生何种相异的理解;曹澍的《妖糖》用科幻文本去探讨蚁群算法、由AI计算的垂直农业,以及人类对于未来预测的想象。
许靖、邹南、叶祺、严正皓四位艺术家使用AIGC作为素材,将文艺复兴和
Web3.0
编织进同一段叙事,从而探讨技术与人类的伦理问题,以及人类如何在技术时代真正地连接艺术和生活;武子杨的《鸽子传奇——〈阿加尔塔〉之后100年发生的一些故事》,通过多重叙事探讨了“鸽子网络”在未来网络基础设施中的作用,以历史、AI考古、科技与黑色幽默等多重元素建构起科幻的想象;盖琦正的《他者的想象》使用机器学习对来自3000多个不同文明、不同时期的棋子进行分析,最终创造出2万多个融合26种不同文化的棋子。艺术家以国际象棋为例,去预判未来文化融合的可能性;蔡宇潇的《落在夜空生成以前》利用实验性的电子游戏作为独特的媒介来进行深度思辨——人工智能和空间计算所带来的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失衡。
“新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展览不仅是对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展示,更是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在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的背景下,深圳作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城市,始终在推动科技与艺术的互动与碰撞。从我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到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的引领地,向新而立的尝试,为深圳这座城市积蓄了更为广泛深远的城市势能。关山月美术馆以AIGC、影音现场演出、交互艺术等多维度的创新方式进行展览策划,呈现出一个与深圳这座先锋城市紧密结合的展览空间。该展览不仅促进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与交流,推动了美术事业与高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更展示了深圳作为创新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我们在这里不仅展示技术对艺术形式的影响,更通过艺术的语言,探讨技术对人类精神与社会现实的深层次变革。“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以未来为视野,以艺术为载体,邀请观众进入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在艺术与科技的交织中,思考技术为人类带来的挑战与可能性。期待这场展览能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并共同见证艺术与科技共舞的未来。
(作者为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策展人、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