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市斤全国粮票
退休以后,在儿孙们的带动下,我找到了晚年的一大重要乐趣:收藏粮票。现在,我共收藏全国各地、各个时期的粮票3000多枚,成为辽南地区小有名气的“老年票王”。
古语云:“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人到老年,常常因工作环境改变、生活秩序变更、活动空间缩小、身体健康状况等原因,而心生颓废、产生寂寞心理。如何才能让自己走出这种“黄昏怪圈”呢?我决定自己找乐子,通过自寻快乐,来远离颓废,消除寂寞。于是,退休后,我便开始把自己延续了多年的收藏粮票作为自己晚年中自我寻乐的“主攻方向”。
粮票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在我国使用达40多年:在上个世纪50年代被普遍使用,进入90年代后,渐渐从人们的印象中销声匿迹。粮票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成为收藏领域中与邮、币、卡并称的“收藏骄子”,其广泛性、重要性、时间区域性和其特殊的“身份”是任何收藏品无与伦比的,投资收藏粮票前景十分可观。认识到了这点,我收藏粮票的劲头更足了。
我加入了好多收藏QQ群、微信群,同时通过视频、电话、信函等方式联系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票友,通过他们为我提供粮票“藏源”。真别说,这招还真管用,我与他们联系上后,不仅得到了他们的大力资助,为我提供了很多珍稀粮票,还使我们多年不曾联系的好友加深了友谊,建立和恢复了相互往来。这无疑扩大了我的老年交际范围。湖南一位老友为我提供的3枚红军时期军队使用的“粮草券”“小米券”“杂粮券”,让我欣喜若狂且兴奋了好多天,因为这几张票券可算是我国最早的粮票了。
几年来,我一边收藏一边钻研,对粮票的相关知识基本做到了了如指掌。我按照粮票种类,给自己的藏品分了类、归了册:国家通用粮票册、地方(省、市、区、县、镇)粮票册、军用粮票册、商用粮票册、面票册、奖售票册、定额票册、农村粮票册、“语录票册”等。这些粮票覆盖了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时空跨度达半个世纪;面额自半市两到1万斤不等,票幅从几毫米到百余毫米不一。
退休后,随着粮票收藏行为的日趋成熟,我开始向四种粮票实行“重点进攻”:一种是早期粮票。如1955年发行的国票,当时只有带上“全国粮票”才能走遍全国,否则寸步难行。这套粮票虽然纸张略显粗糙、设计简单,但年代久远,存世量很少,又有特定的历史含义,所以非常珍贵。另外三种分别是“文革”时期的粮票、军用粮票、特色粮票。“重点进攻”让我整天忙于联系老友、打电话、收快件……之中。虽说忙了些,但却颇有收获,我几乎每周都能收到天南海北老友寄来的各种粮票。
每当家中来客人时,尤其是老年朋友时,我就搬出厚厚的粮票收藏册,戴上老花镜,和老友们一起徜徉于粮票的海洋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体会各地风土人情,品味时代特色……在观赏中陶冶情操,寻找快乐;在品评时增长知识,增进友谊;在研究中扩充视野,提升学问。有时,几位老友为了一枚粮票的出处、收藏价值、发行范围等,争得面红耳赤,“针锋相对”,收藏的乐趣也就在这其中悄然诞生了!
当地的省收藏协会听说我的事后,积极吸收我入会,并且邀请几家新闻媒体来我家对我进行专访,从而扩大了粮票收藏的社会影响。受他们的影响,我也把粮票作为“历史教材”,给儿孙们讲我所经历的“历史课”,让他们了解过去,珍惜现在,扩容自己的知识储量。
现在,粮票收藏成了我晚年的“精神支柱”。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是“宁可居无竹,不可不藏票”!几年来,我为收藏粮票,在儿孙们的陪伴下,走了全国20多个省市,行程达1万多公里,俨然是一次“长征”。虽然花了一些钱,挨了一些累,但看着自己收藏的林林总总的粮票,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欣慰:作为“第二货币”和“生命票”的粮票,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不但曾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历史特色和精神风貌。一张粮票反映一段历史,一张粮票就是一个故事,端详着一张张粮票,就如同走进了一段难忘的历史、一段多滋多味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