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擦亮”本土文化
——观“人智时代——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
在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的展览现场,一些强互动性作品前排起了长队——在山东美术馆展出的《诺亚花园Ⅱ》《如果呼吸可以言语》《狂欢》,以及同时在济南市美术馆展出的《往昔·今昔》等作品都备受观众喜爱。俏皮可爱的AI生成虚拟人“济南小妮儿”正在与观众进行有趣的互动和对话,《竹马戏偶自动木偶舞台》更是引得孩子们驻足围观。“真是有意思的作品”,现场有观众这样说。
从2023年开始,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从技术突破到实际应用的跨越,随着AI技术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数字艺术在艺术创作中也日益成为新兴主角,一场场数字展览、一件件数字艺术创作接二连三地吸引了大量关注。正如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的主题“人智时代”,突出了艺术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对话。
根据总策展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的提议,经国内外策展团队的多次商讨,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最终确定为“人智时代”,旨在探讨新技术对当下艺术实践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从第二届的“共生世界”到第三届的“人智时代”,展览主题层层递进,始终关注人与世界的关系,更加面向时代更为紧迫、更为直观的公共议题。
作为双年展中的数字艺术部分,这些科技味浓郁的作品更多呈现出科技元素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特别是在济南市美术馆展出的部分,更加突出了济南的历史文化特征,体现出济南国际双年展坚持本土性与国际性视野相结合的基本理念,将本土文化与人工智能、全息交互、
3D打印等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独具城市情感记忆的艺术作品,引导公众在AI时代探索人类情感的艺术表达。而在山东美术馆一层大厅,齐鲁数字文化推荐官“鲁韵”全息仓的亮相也为本次展览再添一抹数字科技色彩——这是一个由3
D超写实技术打造的数字人,“鲁韵”能文能武、吟风颂典,传播齐鲁文化。观众走到装置前,即可生成自己的“数字人”,可以和“鲁韵”合影留念,扫码下载照片。在数字艺术中体现守正创新、传播本土文化,也成为本届双年展中的亮点。
《往昔·今昔》是首次在济南本地创作的、属于济南人自己的“在地”公共艺术项目,它带着观众进入百年来济南老火车站迎来送往场面的情感记忆;老舍曾经在散文《济南的冬天》里诗情画意地表达出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展览中,《济南的冬天》再次以公共艺术互动装置呈现,作品以济南隋代建筑四门塔为呈现载体,当观众在指定位置触发摄像头,即时可将当下人像投射在四门塔装置上,以此体验济南特有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
这些围绕“人智时代”展开的创作,引导观众通过艺术创作思考人与科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内在关系。许多影像作品利用AI技术或是反映AI的时代特征,带领观众欣赏AI视角与技术架构下的人类社会。例如薛雷与赵伯祚合作的生成AI沉浸式电影短片《马可·波罗》,以数字虚拟人“马可·波罗”为主角向观众展示700年的人类文明记忆;还有朱塞佩·洛·夏沃的《机器人》、肖维的《无题》等影像作品,向观众讲述由算法时代过渡到生成式AI时代的特征。这些作品通过双年展这一展示形式向观众进行AI知识的普及教育,也将进一步加强大家对于AI时代与AI技术的深入了解。
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多为80后、90后,如已经在国际艺术界崭露头角的数字艺术家胡帅,刚刚斩获上海国际光影艺术大赛金奖的艺数中华团队,以及苏永健、甘浩宇、周蓬岸、汪天鑫等新兴力量,陈粉丸、刘符洁、杨怡茗等优秀女性青年艺术家……他们用最新的艺术观念对人类与科技、人类与社会、自然与生命等话题从不同角度深刻反思,展现了青年艺术家敏锐的感知力和创造力。
相关链接
本报讯 2024年12月15日至2025年4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南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人智时代——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在山东美术馆和济南市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共展出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215位艺术家的291件(套)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数字影像、大地艺术、表演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多种形式。通过“作为方法的水墨”“作为表演的艺术”“绝对的抽象”“轻松的、但也是时代的”“后人类主义的女性创作”“重塑感知的人类实验”“作为哲学的大地与乡村”“永恒的、永恒的”“观念之后的观念”“自媒体与当代社会”“土地与时间”“形貌与组构”“感知与痕迹”等板块,展览集中呈现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各国艺术家的最新艺术创作成果,全面展现当代艺术跨领域、多维度的创作实践。
(星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