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的文艺范】
伯祖萧龙友是20世纪中后期蜚声京城的中医巨匠。其实,他还是耕耘诗坛数十载的诗人和擅长指画的画家。
伯祖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慧,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青年时他在成都尊经书院求学,饱览书院珍藏的古书。这让他医文同长,并行不悖,奠定了医学和文学的厚实基础。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伯祖辞故乡,离川赴京,参加朝考,获四川丁酉科拔贡,显示出不俗的学习能力。走上仕途,先后于山东、北京担任要职,并于其间自学成医。
伯祖不但在中医领域功成名就,在诗词方面也是行家里手。据统计,他一生总共写了6000多首诗,留存下来的有1500多首。叔父于力在一本清末的线装本诗集中看到,该书的序言部分将萧龙友列为当地诗坛俊秀第一人。
1928年,时局动荡,深虑民苦,伯祖弃官行医,自属为“医隐”,号为“息翁”,悬壶济世数十载,享誉京城。
1937年,日寇发动了七七事变,华北沦陷。伯祖为抵制日寇,摘牌歇业,将慕名而来的日本人拒之门外,保持了中国人威武不屈的坚贞气节。
伯祖曾请画家齐白石、张大千等老友分别为自己作画。每幅画完成后,伯祖均题诗赋词。张大千画完《医隐图》,伯祖作诗赞曰:“大千妙笔善传神,此画如何独写真。不识医人双医意,故留迹象在风尘。”
伯祖关门弟子张绍重回忆,对大千和白石两位画坛巨擘亲画的两幅《医隐图》,伯祖喜爱有加,视若珍宝,平日里只在主卧悬挂,轻易不给外人示看。
齐白石画的《医隐图》是幅直轴,伯祖挂在床头;张大千画的《医隐图》是横幅,装裱镜框,挂床对面墙上。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伯祖将齐白石画的《医隐图》捐献给中国中医研究院。有感于祖国建设蒸蒸日上,八旬的伯祖将别号“息翁”改为“不息翁”,请书画篆刻家左次修篆刻图章一枚,并赋诗一首:“我以耄年参次会,须眉如画尚青青。五年计划先工业,纵是医工亦解听。”
伯祖与齐白石为金兰之交,两人常以诗画会友。一日,齐白石执亲画虾蟹的条幅来息园看望他。伯祖见虾蟹活泼可爱,栩栩如生,分外喜欢,提笔在画中作诗:“老笔纵横墨味香,森森鳞甲自青黄。可怜画饼难充腹,使我涎流不得尝。”
伯祖还擅长指画,平素里兴致浓时,手指蘸墨,纸上画出梅、兰、竹、菊,末了画上题诗。伯祖把诗书画作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
伯祖在庭院中种满奇花异草。一日,伯祖端详寒风中蜡梅许久。遂指蘸墨色,挥指作画。顷刻间,一幅傲霜挺拔的蜡梅跃然纸上,芳香吐蕊。他随即题诗一首《自画梅花》:“人老半身麻,带病度年华。指头有生活,随意画梅花。”
1957年的夏天,叔叔萧世瑀自川中来京看望伯祖。87岁的伯祖与他彻夜长谈,对家乡的各种变化问个仔细,唯恐漏掉任何细节。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满心欢喜,激动之情难以自抑。临别之际,伯祖提笔作诗两首,表思乡之情,其一曰:“年将九秩时光过,老病侵寻日见磨。寄语亲朋知近状,眠餐无恙事无多。”其二曰:“出门整整六十年,未得还家扫墓田。中国地区足迹半,何时归里总由天。”伯祖返乡祭扫之愿终未成行。1960年,伯祖在北京故去,享年91岁。
多年来,伯祖与社会名流俊彦有不少唱和,如陈宝琛、陈三立、章士钊、叶恭绰、齐白石、张大千、溥心畬、于非闇等。
十年前,张绍重编辑出版了萧龙友诗集《不息翁诗存》共6卷。其中除了唱和之作,还有不少涉及古都北京的风物。如《崇效寺丁香重开感赋》:“天遣丁香两度开,梵音初放看花来。比之重放香沙桂,独少题词陈简斋。”《花事其一》:“宣南花事失繁华,只为丰台少作家。深巷斜街春气少,不闻晓担卖声哗。”从中不难看出,伯祖的诗作清新平实,不喜用僻典,独具特色。
(作者:萧承运,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原副社长,萧龙友侄孙)
(图片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