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展厅的刹那,其实我是被震撼的。原来以为只是轻歌曼舞的寻常小展,没想到竟满目重磅巨幅画作:满满一面墙的《竹林七贤》、树木葱茏人物悠然的《林泉清韵》、由数十幅小画拼接而成的巨画“写生系列”……都有异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力。时代写真、墨彩流光、清风花影、林泉高致、诗韵江南5大部分112件作品钩织出展览的庞大体量。
2024年12月21日,江苏省文化馆“名家名作”系列邀请展首展“与时舒卷——徐惠泉作品展”在江苏艺术馆(南京新街口文化客厅4楼)拉开帷幕。展览由江苏省文化馆、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南京市美术家协会、徐惠泉艺术空间承办。
依然有代表性的工笔画作,如墨彩《苏绣》,精致雅丽、色墨交融。石青、石绿与胭脂、朱砂等不多的颜色构建起极具江南诗性的色彩体系,融汇丰富的墨色运用,形成了彩和墨丰富的层次感和肌理感。策展人孙俊对此有一番解读甚是到位:画面中不仅有水墨与留白、颜色的冷与暖的韵律对比。还有线的松与密,连绵的长线和局促的短线节奏对比,并随着风格的演进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跟递,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双勾顿线,说是顿线,其实是他勾线时笔触很慢,有一种顿挫感,和他的造型语言形成了形式上的呼应,完善了他画面的朴拙气质
依然有他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写意人物“苏州小姨娘”、姑苏人物、古意人物。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陆庆龙在致辞中说,徐惠泉先生的作品温和、温润,画如其人,能将“微甜”的个人情感与作品完美融合,让人感同身受。温润微甜的审美感受,大抵来源于江南的文秀。我总觉得,这些美丽的姑苏女子,有可能融进了徐惠泉对母亲的印象。出生于苏州寒山寺旁枫桥镇,母亲劳作之余兼做苏绣,父亲从事石雕石刻,江南的诗性从小就浸润着他,“绣娘”母亲给了他取之不竭的创作灵感。
2023年8月,“惠风·清泉——徐惠泉中国画作品展”在金陵美术馆开展,那个炎热的夏天,却是徐惠泉个人最悲凉的时刻,“就在展览开幕的那一天凌晨,我失去了我最亲爱的妈妈。我在内心和另一个世界的妈妈一起分享艺术的快乐和爱”。展览抚慰了他的心灵,“让我从失去妈妈的悲伤中走出来,以妈妈喜欢的样子继续从事我的创作。到现在,我又完成了一批新作,告慰我在另一个世界的母亲”。
这批新作,正是此次展览最撼人心魄的《我的写生日记——劳动者之歌》,近百幅劳动者写生,占了展厅两面墙的篇幅。已过花甲之年的徐惠泉,深入全国各地,带上画笔走遍祖国大好山河,捕捉那些活生生的劳作着的人们:毛沟村的东乡族村民、草原上驱马归来的维吾尔族小伙、雄安新区工地上的吊车司机、训练场上的消防战士、中石化南化厂的女工程师、姑苏镇湖的刺绣艺人……他曾在朋友圈秀过自己天南地北到处跑的“写生地图”,引来惊叹一片。
江苏省美协主席周京新对“写生系列”有一番精辟点评:入展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这件作品,非常特别,真正是在日常的生活积累起来的,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为了这一届的全国美展专门去画这么一种人物写实。当时他记得问徐惠泉准备送什么作品去全国美展,他说不参加了,没时间画,没有完整的作品,“我说你那一组人物写生很精彩,可以送,他说那都是小画,我说小画拼起来就是大画,拼成一幅完整的大画”,于是有了这一组人物画作品的出炉,“里面有他写生痕迹的脉络,这个作品里面有人物、有故事,有他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的亲历过程,包含着他的付出、他的探索、他的这么一种执着的坚持,”写生最能够让自己在鲜活的形象面前、一个实实在在接地气的场域下,把自己的艺术感觉通过艰难的控制进行自由的释放,这个过程更加具有挑战性,更加能够切实地提高自己整体的造型能力,“这一个系列的人物画,实际上每一张都是创作,都是一张完整的画。人物身上的线条,是传统的折带皴,加上了惠泉特有的冰纹式的线性的皴法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惠泉描。”
这样的一种“时代写真”,让我感受到了徐惠泉在江南的文秀之下蕴藏着的强韧,或者说是持之以恒的顽强。就像苏绣中的双面绣一样,苏州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气质,一面是“糯”,一面是“刚”。徐惠泉在苏州水乡的儒雅绵软之下,同样有着刚毅不拔的心志与智慧。
徐惠泉曾对周京新说,在职期间工作太忙,几乎没时间去画,没有时间去拿毛笔,案头的砚台都是干的,毛笔都是硬的,墨水都是浑的,一旦退休,他要“报复性地画画”,要狠狠地抓住自己,变本加厉拼命抓住自己所有的时间去画画。展览这么大体量,可见其勤奋不辍的探索耕耘。
从通讯员到计生宣传员,从苏州工艺美校到浙江美院进修,徐惠泉脚踏实地往艺术理想挺进。苏州市美协秘书长、苏州市文联副主席、苏州市美协主席、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美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南京市美协主席等等,平实又踏实的脚印里,镌刻下他在平和的心境里审时度势、顺应时代的潮流、描绘时代精神、为人民造像的艺术追求。一如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妙评:徐惠泉的作品是清新的生活之泉、奔流的艺术之泉、幽深的思想之泉,多年来他的艺术创作确实是惠泉涌流,成果丰硕,祝愿他“继续不懈追求,使自己的艺术作品更加深邃,更有思想、更有文化、更能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