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摸得到的文明根脉,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在政策支持和社会需求带动下,规模不断增长,功能日益拓展,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呈现综合化、特色化、现代化发展趋势,社会作用显著增强。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6833个,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总数达327家,全年举办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许多博物馆出现旺季观众爆满,甚至一票难求的情况。进一步提升博物馆事业发展水平,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博物馆的公益属性,加强文物馆藏系统性、整体性保护,将其中蕴藏的多重文化价值,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好推广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大众,走进人民心中。
加强系统性、整体性保护,建设平安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特征,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不断强化“保护为主”理念,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发展和安全。
加强馆藏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是博物馆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当今时代,通过完善博物馆藏品管理规定,对馆藏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科学周到的监测、保护、修复,筑造牢固可靠的博物馆保护体系,加强观众安全管理,实现安全隐患“动态清零”,是每一个博物馆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在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理念推动下,故宫博物院提出平安故宫建设,形成了“设施最完善、技术最先进、管理最严格”的博物馆保护和管理体系。加强系统性、整体性保护,需要不断提升博物馆工作的科技含量,比如,通过加强应急指挥能力建设、改善文物库房条件、维修改造升级博物馆基础设施、加快智能化技术应用等一系列措施,提升博物馆的保护水平。同时,强化文物保护总体规划,有序推进文物科技保护体系建设。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着重加强文化遗产监测和研究性保护、预防性保护工作,力争做到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并达到培养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目标。在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充分利用文物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技,做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深入挖掘馆藏文物多重价值,建设学术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是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基石。博物馆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馆藏文物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古今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要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基础上,加强科学研究阐释,着力赓续中华文脉。
文物是历史文化遗存,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我国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密不可分。基于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藏品,为推动学术博物馆建设,国内博物馆也在积极寻求突破,不断提高博物馆工作的科研含量,比如确立科研计划、申请和立项科研项目、建立科研平台,培养博物馆科研人才,奖励科研创新,形成重视研究、包容开放、发展良好的科研氛围,推动博物馆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推动学术博物馆建设,深入挖掘馆藏文物价值,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研究建筑、文物、古籍典章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汲取历史学、考古学以及其他各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力争在史料、史观上有新的发现与阐释,形成独具博物馆特色、富有影响力的学术概念,如“敦煌学”“故宫学”等。同时,逐步形成学术梯队健全、科研成果丰富、学术平台发展良好的学术科研体系,加强博物馆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引进,推动博物馆科研事业单位建设,更好引导博物馆加强对其文物所承载文化价值的挖掘阐释。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建设智慧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科技赋能博物馆建设,推动文化与科技充分融合,建设智慧博物馆,能够激发文化创造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更多人受益,也使我国博物馆能更好担负起其珍护传统、传承文明的文化使命。
2014年,国家文物局指定7家博物馆试点智慧博物馆建设,至今已经十年。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必须以业务需求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逐步实现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在数字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将藏品数字化、把博物馆搬上“云端”是大势所趋。在智慧博物馆建设过程中,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分别提出了“数字故宫”“智慧国博”“数字敦煌”建设理念,使传统博物馆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文物数字化保存基础不断夯实,提供了更多可供利用开放的数字资源。其中,故宫博物院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文物采集、研究、利用、传播等领域的发展路径,构建智能高效的“数字故宫”,利用丰富的文物影像资源,推出了“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记”“数字多宝阁”等项目,使得故宫珍贵馆藏走出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带来指数级的传播效果。
建设智慧博物馆,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发挥博物馆在藏品展示、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为观众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全方位服务。通过既有娱乐性又有知识性的互动方式,让观众沉浸在展厅,用更长的时间去体验、思考,获取更多知识,拉近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比如,山西博物院建设以感知定位与个性化导览为特点的智慧化个性导览系统;上海博物馆加强对数字人文的探索,以数据可视化为目标开发出数据分析和管理系统,涵盖了博物馆收藏、研究、传播三项主要业务功能。未来,以“数字博物馆”“数字展厅”“云展览”等为代表的博物馆新形态将更加多样,应进一步发挥科技发展对博物馆的系统性重塑作用,推动博物馆向时尚化、沉浸式、深体验方向发展。
(作者:陈秋速,系故宫博物院科研处研究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