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安徽省美术馆的“为春天着色——鲍加艺术研究展”是一次立足馆藏美术资源、挖掘地域美术史料、梳理安徽现代美术发展脉络、聚焦名家个人研究的有力探索。展览共展出鲍加各时期的重要作品、小稿、速写及相关文献资料200余件,全面呈现鲍加的艺术人生和多方面成就。
鲍加(1933—2021)是新中国培养成长起来的著名油画家,他终生勤于艺术创作,兼任美术组织工作,是安徽省美术发展的重要奠基人、安徽现代油画的拓荒者。鲍加自1949年开始从事美术工作,通过勤奋学习成为优秀油画家,并在美术组织工作方面作出开创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美术创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处处涌动着春的气息和生命的力量。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正值青年时期的鲍加,秉持着为时代讴歌、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和真挚情怀,以敏锐目光捕捉有典型意义的历史瞬间,创作出《大军回来啦》《毛主席在马鞍山钢铁厂》《淮海大捷》等作品,在国内画坛崭露头角。他还曾经深入钢厂,走访一线工人,前往陈村水库、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地体验生活。
改革开放后,鲍加焕发出新的创作激情,他先后奔赴葛洲坝水库工地和雪山大漠,冒着风沙雨雪,深入生活,创作出《极目楚天》《激流》《大漠千里》等优秀作品,以史诗般的画面,表现了革命先驱和建设者们的英姿以及祖国山川的壮丽。长江葛洲坝工程建设期间,鲍加主动深入大坝工地,与工人们一起住在工棚内,在火热的生产建设现场,去发现、感受、捕捉和表现新的题材。他绘制了一系列大坝写生小稿,为创作大幅油画作品《极目楚天》积累了素材。鲍加的作品不仅体现出个人艺术审美的追求和创作能力,也展示出一个画家的责任和担当。他的目光聚焦于宏大的革命历史题材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对劳动者的讴歌和对祖国山河的礼赞中,抒写着豪情。
在油画《极目楚天》中,鲍加尝试将高耸的塔吊、雄伟的大坝和湍急的江水融为一体,通过构图、色调和线条的运用将生硬的建设工程调和于烟云朦胧和诗意浪漫之中,组成富有音乐旋律美的艺术形式,展现出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精神风貌,洋溢着人民追求崇高理想、向往美好生活的和谐氛围。
艾中信曾写道:“鲍加就是绝对信仰自然的、诚实而真挚的油画家。因他绝对信仰自然,所以总是不辞辛苦地作实地对景写生,一有机会便背起画箱走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日晒风吹在所不顾,专注于自然女神所赐予的美的灵感。”
多年以来,鲍加一直崇尚“向生活探索,到大自然中采撷素材”的写生之路。尤其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他的创作更侧重于油画风景。其足迹所至,那些巍峨雪山、辽阔大漠、秀丽江南,乃至多彩的异域风光,都被他尽收笔底,化作一幅幅色彩绚丽、意境悠远的画作。198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派鲍加和云南画家姚钟华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吕霞光夫妇画室进修。当时鲍加已年过50岁,他非常珍惜这一宝贵机遇,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印象派的精华。
晚年的鲍加仍探索更多形式的艺术语言,以呈现更广泛的创作主题。其中,深厚的徽州文化及滋生于此的新安画派对鲍加影响深远。他倾心于中国绘画的意境和文人的诗情,抒怀于乡土风景,创作了《老墙》《树荫下·査济》《皖南春韵》等一批描绘皖南风景的作品。晚年写生作品中轻松单纯的笔触、自然抒情的风格,显示出鲍加寻求艺术突破、追求平和心态的艺术趋向。在他笔下,那些历尽沧桑的古镇老桥,潇潇春雨中的瓦舍炊烟,以及黛色远山和潺潺溪流……无不浸透着浓郁的诗情,饱含着作者对故土山川的深情眷恋。
鲍加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艺术组织领导者,自1988年至2002年担任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在上世纪80年代,鲍加策划组织和承办了几场有重大影响的学术理论研讨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美术界的思想解放,并且积极开展省际、港澳台及国际联展巡展活动,促进了安徽美术的繁荣发展。
1985年4月,“油画艺术讨论会”在安徽泾县举行,史称“黄山会议”。此次会议处于中国新时期美术发展的历史节点,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画界转折性的开始,是安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事件。鲍加是此次会议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之一,他曾深情地回忆道:“六天的会议,天天都在讨论油画问题,各种思想观念得到相互碰撞和激励。”这次会议是中国油画走向多元化的开始,推动中国油画迎来了艺术的春天。
鲍加的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对社会、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刻洞察和真挚深情,挣脱了风格和技巧的束缚,始终忠于自我内心信仰的表达。他更是凭着满腔的热忱和赤诚之心为安徽现代美术事业殚精竭虑,其人格精神广受赞誉。回望他的艺术人生,不仅为梳理安徽现代美术发展脉络提供了有效的个案视角,也让人们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感受红色经典的壮美和自然诗意的优美,并真切体悟坚持改革创新对美术发展的影响力。
(作者为安徽省美术馆展览部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