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冬华、牟彤、孙小清 新渔阳里6号 193×280cm 纸本水墨 2021年
12月6日,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美协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立项资助项目“笔墨构城——上海美术学院城市山水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并举办研讨会。
展览通过43位上海美院师生(校友),100余件山水画作品及相关文献作品,较为系统性地盘点了上海美院“城市山水”创作的脉络与现状,试图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城市山水”的未来命题。
身处上海,城市山水的自发构建
“城市水墨”的概念大约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末,其产生的背景是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转型,艺术家们尝试以传统水墨语言反映现代都市景观和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城市水墨”被认为是一种兼具传统文化深度和现代性表达的艺术形式,强调用水墨语言表达当代文化和精神,关注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关系变化、人文情感,成为中国水墨画革新的学术议题。
在展览序厅,“城市水墨”的历史与20世纪中期朱屺瞻、陆俨少、谢之光等画家描绘上海城市风景和新中国建设的作品衔接,不同的是传统画家在笔墨技法上强调传统意境,而当下的“城市水墨”更注重高楼、霓虹灯和交通网络等现代都市符号,并将抽象构成、多媒材融合,语言更加实验性和当代化。
在上海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展览策展人李超看来,“城市”和“山水”涉及到绘画本体语言架构的问题。中国山水画看到“第二真实”,城市呈现的面貌是“第一真实”,其中,需要探讨“第一真实”向“第二真实”转化的问题。对于城市山水的重构偏向于新绘画的认知,对造型绘画体系的建立则提出新的命题。
以集体自觉,搭建“笔墨之城”
上海美院师生从不经意、松散型的城市创作,到有明确的科研方向——搭建一个由多样态的笔墨与多层次的城市景观交构而成的“城市山水”系统。
2018年开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院长唐勇力受聘担任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系主任。他发现,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有着独特的一面,很多毕业后任教或继续创作的学生有突出的绘画表现形式,“他们既不需延续了传统笔墨画法,也不是纯现代的抽象绘画,他们在上海大都市的生活状态中找到了自己的表达。”唐勇力说,“上海具有和其他城市的国画教学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正好构成了自己的特点。”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12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