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蹴鞠图(苏绣) 姚建萍
近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非遗”系列“无远弗届——姚建萍苏绣艺术展”在江苏扬州闭幕。展览展出了国家级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的刺绣艺术作品62件(套)。40余天的展期,数十万名观众通过展览零距离感受到了苏绣技艺的精湛与美丽,沉浸式体味了跨越千年的匠心独运与文化传承。继201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之后,姚建萍再次以个展的形式对十年来率领团队在继承、创新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实践、耕耘收获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对其多年来在“苏绣传承”“非遗回归生活”“苏绣与当下审美结合”“主题苏绣创作”等方面的研究作了自己的回答。
赋予古老艺术以新的生命
姚建萍在青年时期拜苏绣大师徐志慧为师,苏绣技艺得到全方位的训练,为其今日的创作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她努力磨炼技艺,不受某一类针法的局限,综合运用各种针法去丰富刺绣的表现力。”正如苏州大学博物馆名誉馆长张朋川所说,为了丰富刺绣的表现力,姚建萍创立了极具姚氏特点的“融针绣”艺术风格。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焕认为,姚建萍独创的“融针绣”,并非某一种固定针法,而是实现了作品在丝光、文雅、虚实、层次、色彩和气韵上的独特艺术效果,使苏绣艺术做到了传统手工艺面向当代的转化。
“赋予古老艺术以新的生命。”江苏省民协主席陈国欢这样概括“融针绣”的功能。他认为“融针绣”实现了六个“融合”:将多种针法相融合、将创意与设计相融合、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将主题与时代相融合、将艺术与生活相融合、将现实与审美相融合。“她把握住了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进而探索传统美学内涵的时尚表达,从而复兴了一种生活境界、审美理想。”陈国欢说。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像工匠一样劳作
当下语境中的工匠,不仅意味着技术和技巧的娴熟,还要有综合素质和社会历练,要耐得住寂寞。今天我们提倡工匠精神,不仅包含了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期许,更是要以这种精神力量去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以姚建萍为代表的刺绣艺人,他们不仅通过作品带给人们艺术上的审美享受,同时,他们不断奋斗和不断探索的艺术精神更加可贵。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像工匠一样劳作,是姚建萍带给年轻一代苏绣人的启示。
近三十年来,姚建萍从家庭作坊生产、店铺营销的旧经营方式,转变为现代企业经营模式,成立姚建萍刺绣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科研、策划、生产、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为苏绣进一步发展打开了新局面。姚建萍刺绣艺术的发展之路,代表了这一代刺绣人奋斗的历程,也是当代中国工艺发展的一个缩影。“姚建萍的刺绣是在历史时空和文明互鉴的大格局、大视野上展开的宏大叙事,用小小银针讲述中国故事,用刺绣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江苏省文化馆馆长、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赵彦国表示。
发现美、延续美、创造新的美
姚建萍通过对传统苏绣进行创造性的改良与升华,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姚绣”体系,包括“姚绣艺术”和“姚绣品牌”。“姚绣艺术”以“融针绣”为主体,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和时代特征;“姚绣品牌”是把艺术生活化、刺绣产业化,实现人文与经济的有机融合。
“姚建萍的苏绣作品,从传统绘画艺术作品、从自然物象风景中去发现美,从古诗意境和人文情怀中去体味美,通过对画面整体的把握、格调的掌控,引人共情。这些美的元素化为美的形式,应用于日常生活,继续延续美、创造新的美。”南京大学教授尚荣说。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干认为,姚建萍的苏绣艺术不仅融进中国山水画的境界,还成功借鉴了油画、摄影、水彩画的元素。通过融进印象派、野兽派等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表现手法,做到了洋为中用,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飞禽走兽、河海云山,世间万物皆可入绣,并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和情感,蕴含着自己的独特感悟和对时代、对社会、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深情表达。”书法家王卫军说。
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认为,姚建萍在苏绣艺术上实现了“六个跃升”,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跃升,提出“绣随时代”的新理念,在技法、材料、工艺上进行大胆创新,突出现实题材和时代主题;从仿制到原创的跃升,她认为只有原创性作品,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作和艺术品牌;从小件到大作的跃升,如今的苏绣作品已进入展厅和公共空间,作品要立足大时代、关注大题材、创作大作品、形成大气象;从工艺到艺术的跃升,注重从书法、国画、油画、摄影及舞蹈等艺术样式中吸收艺术元素,并大胆运用复杂丰富的色调,巧妙处理光影明暗的自然转换关系;从沈绣到姚绣的跃升,形成了完整的“姚绣”体系,包括“姚绣艺术”和“姚绣品牌”;从制作到传承的跃升,积极倡导和参与苏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注重培养更多年轻人,并竭力推动苏绣传承与文化产业的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