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展回顾启蒙年代至今的雕塑历程,基本上就是在阅读一部精华版中国现代雕塑史。从中可以看到,雕塑从做菩萨的活计营生,逐渐发展成为人民、为艺术的文艺事业,从业者从被称为雕刻匠,逐渐成为雕塑家、艺术家。这巨大改变离不开近代以来一系列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的洪流。
中国雕塑在近百年时间里发展为中国现代雕塑,有其特殊的文化蹊径,即典型的“西体中用”的民族化进程。中国现代雕塑不是本土雕刻的自然演进,而是移植西方学院雕塑的古典逻辑与方法。以此为出发点,在表现近百年中国人的历史与情感,理解秦汉唐宋陵寝雕刻、寺庙造像、礼器、竹木牙角等日用器物的形式与做法中,形成了中国现代雕塑独特的路径经验与基本面貌和风格。
从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整体看,雕塑家及其创作与教学、雕塑系科内外的事业组织,都是在百年进程中的启蒙、自觉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在中国现代雕塑由启蒙而自觉的总体进程中,不同时代重任刺激雕塑家的自觉意识在创作、教学、美育等各个方面程度不一的反应值得注意;作为教师的雕塑家的自觉意识所驱动的群体自觉意志值得注意;在由启蒙而自觉的百年进程中,近二三十年的实践轨迹和内在的逻辑动向尤其值得注意。
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而言,教学上对雕塑启蒙的完成应该实现于21世纪初的教学改革,其反映出的学科自觉意识非从前可比,即在纠正重造型轻材料的认识偏差下,实现泥塑教学与六个材料车间教学一体并进,并根据基础、实验、应用、传统四方面学术架构,开设与之相匹配的六个专业工作室。二十年来,雕塑系稳定此教学格局与实践,出版课程教材,缕清基本认识,落实翻译引进,弥补理论短板,推进历史与语言研究,持续回应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当前需要和问题并有进一步的成果产出。同时,在近20年中,以雕塑为逻辑和方法,雕塑系深度介入以美术馆、展览为中心开展的专业评比和青少年美育,更自觉地从雕塑事业健康发展的角度,开垦和培植既符合雕塑学科又符合地方需要的可持续共同发展的途径和园地,较之以往历史上的“开门办学”和“再教育”有本质的不同。
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雕塑工作,有必要提出“雕塑学的自觉”的命题并加以思考和倡议。
一是将中国传统雕塑研究进一步融入雕塑基础,而不再将传统雕塑视为教学架构中独特的一面,真正实现中国现代雕塑学科的基础教育为包容20世纪以来移植西方并已在中国美术高校实践生长的塑造方法、几千年中国雕刻的经验做法和多种材料教学一体并进的宽基础,才有可能应对社会发展对大美术的需求。
二是扩大雕塑服务与应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雕塑的逻辑、方法和思维渗透到人类现代文明生产与设计的大潮流中去,强调有雕塑本体意识的、具有学科根据的服务创新与应用创新。
三是加强雕塑向人类精神情感深处乃至未知领域的、具有或批判或建设等多重意义的实验性探索,以变应变,积极参与科技解放生产力的艺术和观念创新,以实验性测度雕塑的边界,并不断输出实验价值,而不以是不是雕塑的惯性思维阻遏雕塑的时代进展。
雕塑学的自觉作为一种整体性、策略性认识之于雕塑学科的意义,既是对纵向线性的梳理,也是对横向交融的观察,同时也是在时间坐标中对雕塑的内容、意义与价值以及未来期许的综合研判。在这个逻辑中,从事雕塑教学、创作和推广研究的所有从业人员才会有身在其中、思在其间的归属感、方向感和使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