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绘画艺术的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山水画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现当代山水画风格。当代山水画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从形式风格到表现语言都在与时俱进,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心理,更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环境。无论是传统山水画还是现当代山水画,都离不开写生。写生是画家感知与体验自然、积累创作素材、理解绘画方法、表达思想感情、提高精神修养的重要环节。古今的山水画家都需要深入名山大川获取创作源泉,通过写生实践寻找创作灵感,感受山水的自然之美,借助山水画的语言形式表达内心情感与艺术思想。
太行山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深受我国山水画家的喜爱。太行山绵延万里,山峰高耸入云,峰峦叠嶂,红崖绝壁,均为奇观景色。太行山的四季都有无限的美景,不管是挺拔屹立的松树,还是迎风飘扬的树苗、嶙峋的山石,都能让人体会到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韧的精神内涵。作为山水画的写生对象,太行山题材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太行山写生与创作素材提炼
☆写生选景
作为高校山水画教师,笔者每次带着学生登上太行山进行写生实践时,都能被太行山的雄浑壮阔折服,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太行山的如画景色无处不在。然而,景色的选取不在于多,也不在于满,需通过实地考察感受自然的巍峨俊秀,选择最合适的景去拍摄、去写生,捕捉风云变幻的云霞、枝叶茂密的树木、嶙峋的怪石、郁郁葱葱的小草、石砌的房子……景色无大小,处处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灵感。
选景时,我们还要考虑对单个景物造型的描绘和对画面构图的构思,这些都是画面素材的一部分。清初画家石涛在绘画过程中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其本意也是告诉我们不要忽略任何身边的小景物。我们选景时需要利用速写或拍照的形式记录,也需要让客观景物深入心中、脑中,要经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目视、心记、神会,从而完成选景。因此,我们首先要尽可能找到好的角度对景观察,选择利于今后创作的景色。
☆提炼素材
山水画创作一般都是在山水写生的基础上完成的,山水画创作既要强化、强调自然的形态美感,更要将其转化为画面的形式结构,把写生中的真情实感升华为画面的意境与精神表达。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到的“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表达的是山水写生是以山水物象为观察对象,并对山水加以描绘的绘画形式。写生素材的提炼对山水画创作来说至关重要。山水写生铅笔稿作为记录资料、收集素材、提炼素材的手段也必不可少。我们要在速写铅笔稿的基础上,运用水墨对画面进行描绘。铅笔稿的构思过程就是提炼素材的过程。在铅笔稿上,我们需要解决画面的空间层次表现和大关系的处理。在宣纸上,我们则需要处理好远近关系,从主从关系入手,逐渐增加层次关系,再进行细节的处理,以便呈现最好的画面效果。
太行山写生的创作语言
☆构图
构图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构图上的虚实处理和节奏韵律的把握都非常重要。我们在构图时需考虑如何使主题更鲜明,内容更突出,层次更合理。从古至今,有很多画家提出过关于构图的法则,如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成为山水画创作的普遍指导原则。谢赫认为,经营位置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很重要。画家在创作中要将繁杂的自然景物表现在小小的画幅上,如果不能反复琢磨、精心布置,对素材进行取舍和提炼,就会使画面杂乱无章。我们在绘画时要合理地构图布局,舍弃与画面整体构成不协调的景物,用突出的主题精心组织画面,在巧妙布局之后定稿落笔。
太行山写生中,我们可以从山的实景入手,首先要明确主题,其次要考虑写生对象的主次关系,不能只简单画山和树木,还要推敲合适的构图,琢磨近景远景和山石树木的关系。山和山之间、树和树之间、山和树之间、近景和远景之间都要相互呼应。例如笔者的作品《巍巍太行》的构图就是采用了近景与远景巧妙呼应的形式,使得这幅山水画富有艺术创作的巧妙构思。
☆笔墨与色彩表现
笔墨设色是山水画最根本的表现手段。唐代后期有“运墨而五色具”的言论。我们在山水画写生和创作过程中,首先要借鉴前人的实践经验,掌握中国画笔墨的基本技巧和表现形式,通过临摹传统优秀作品,掌握相应的墨与色的方法,在感悟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总结,形成有自己艺术个性的笔墨设色的技巧。
现代山水画家贾又福先生在山水画创作中能够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他的作品艺术语言非常精纯,黑白灰的对比更使画面产生联系。他的作品中,近处的山石一般以大块面的重墨表现,浓重的墨色让山体更加立体挺拔。中景的山体用淡墨加以藤黄设色,强烈的对比使画面的空间加强。远景与前中景的山石区别较大,藤黄、鹅黄、朱膘和朱砂等颜色的运用也较多,墨色比中景重,近景的重墨和远景的灰墨更加突出中景的视觉中心。远景两边的山石则非常虚,没有具体刻画,墨色也较远景的主山体淡一些。这种虚实相应的处理,是现代山水画新形态的表现。例如笔者的山水画作品《太行之韵》中色彩的表现,学习和借鉴了贾又福先生的设色方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太行山写生的造型强化与意境表达
☆造型结构强化
山水画造型结构是对景物形象的概括与提炼。山水画创作中,我们要对一山一石、一树一枝的客观形象进行主观取舍。传统山水画程式体系中,造型结构对形象的把握和塑造大部分来源于生活,但并非停留在对自然景物的如实表现,而是在实景中寻找结构规律,强化造型形式,在似与不似之间探寻造型形式。画家还要做到应物象形,把多元发散思维的抽象表现和抽象描绘视为绘画艺术最高阶段的艺术表现形式。
我们在构思山水画造型结构时要注意景物的主次关系。例如笔者的山水画作品《太行山行》把中景画成整个画面的中心和最重的部分,前景和远景依次排开,前景的三座山墨色几乎一样重,但是细细来看还有些不同,它们之间也有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从右向左的墨色也越来越淡,力求在相同中求变化。笔者在前景最右边点出一些房屋等小景,突出乡山的主题,为的是拉开画面的空间,让画面的虚实主次关系加强。整幅画从局部入手,把细节与周围的环境统一起来,尽力做到远看有效果,近看有细节,从而把握整幅画面的虚实主次关系和疏密繁简变化,最终呈现出气势。
☆作品意境与情感表达
山水画蕴含着十分深厚的东方艺术精神。意境表达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也是中国山水画创作审美的思想境界。戴进的山水画《春游晚归图》通过巧妙的空间构图,以山水映射出人的感情,让山水有了人的品格内涵,成为拟人化的景物。画家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山水景物,使人的性情有了山水的形象。画中的山水已经不是没有生命的客观物象,而是成为能与人对话的朋友。画家通过人与景物的互相衬托,体现了画家的内心世界,也呈现出画面的意境。从选景到创作,画家以水墨为意笔写出了自己对绘画的理解,画中山体各有风采,从近景到远景层层叠叠,巍峨俊秀。画家用心去感受山川树木的存在,精心观察每一处的自然景观,将它与自身情感结合,又运用云气等方法对画面实现巧妙的过渡,加深画面的衔接,对山的位置、形状以及山间的云雾等都有意构思,使没有生命的客观物象映射出人的感情,令画面产生更强的表现力,让观者与画面产生共鸣。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写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思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想象的过程中,审美情思起着重要的作用。想到登山,情思里就充满了山的秀丽;想海,情思里便腾涌起海的风光。艺术想象过程中,审美情思有着动力作用,它规范了神思的方向,推动着神思的发展。通过太行山的写生实践,笔者明白了这句话所包含的意义,创作不仅是景物形象的表达,更离不开主体情感。画家必须带着自己的情感去创作,才会有佳作。
“借古以开今”,我们要学习传统,学习古今的优秀画家。把情感赋予作品,不仅是对生命的感悟,也是对生活的热爱。我们要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感知不断探索以太行山为代表的山水之美,在创作中更好地表达自我。
参考文献:
[1]张丑.清河书画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