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炳 《出水芙蓉图》 工笔设色 25cm×23.8cm
中国的花鸟画自唐代独立成科以来,不再是人物画的背景,而是以独立的构图形式,在中国画里与人物画、山水画鼎足而立。从唐代到宋代,经过历代大师不断的继承与创新,花鸟画形成了众多优秀而丰富的构图形式。宋代,花鸟画小品发展到了黄金时期。随着南宋理学的兴起,画家们将以往的全景式构图逐渐叠加、转换为折枝式构图,有别于“清供”“丛艳”“全景”等形式,为花鸟小品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折枝构图概述
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曾在《梅花》一诗中写道:“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这两句诗用来解读宋代花鸟小品的构图形式比较贴切。花鸟画自唐代独立成科以来,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花鸟画家。其中,唐朝画家边鸾尤为擅长折枝技法,善于将花鸟、草木、蜂蝶、蝉雀及山花园蔬果进行创新,享有“以丹青驰誉于时,尤长于花鸟”的美誉,被世人叹赏为“折枝第一人”。
边鸾的花鸟折枝技法,摆脱了以往的繁杂与琐碎,采用只取全景中的一处进行特写。例如,取景一两朵最动人的花描绘于画面之上,化繁为简的创新构图形式,是唐以前没有的。“折枝”作为传统的典型技法,在美术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这种独特的构图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宋代小品等后世花鸟画构图。
《出水芙蓉图》
基本概述
宋代花鸟画在历史中独树一帜,工笔小品是宋代的典型代表,南宋时期的折枝花鸟最为盛行。相传,《出水芙蓉图》为吴炳所作,此处由作品中题跋“吴炳出水芙蓉”推断而得。作品尺幅为高23.8厘米,宽25厘米,是宋代花鸟画的经典代表作之一,现在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出水芙蓉图》为一幅工笔设色作品,整体简洁、美观而雅致,整个画面只有一朵完全盛开的荷花。在微微卷曲的荷叶衬托下,一朵荷花显得如此晶莹高洁、秀丽精致。荷花的花瓣晕染淡红色,着色艳而不俗。花蕊呈现橘黄色、依稀点缀其中,此为画面视觉落脚点,给观者更多的空间内容。从荷叶到荷花,再从荷花到花蕊,整个画面细致生动、布局大气,观看画面仿佛便能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荷香。特别是,画面只取一朵花进行描写,把花放在画面的中心,将最精彩的部分展示给观者,十分耐人寻味。它的精妙之处在于既表现了具象的内容,又凸显了意象的形式。这件作品不仅“雕刻真实”,还展示了作者对“理”的体悟。
《出水芙蓉图》中的“折枝”构图
《出水芙蓉图》采用典型的折枝式构图,仅选取了大场景下的一花两叶组成花鸟小品。折枝构图看似简单,却用意深刻。画面中心一朵荷花呈圆形,与下边叶子的方形构成呼应,取“天圆地方”之意。作品虽小,却构成全然自得的生命整体,产生饱满而丰盈的艺术张力。
整个画面采取上整下分的构图方法,有利于表现“虚实”相间的效果。上方留白为“虚”,下方所描绘的荷花为“实”,虚实相间,凸显了画中的主体“荷花”娇艳婀娜的姿态,与整幅画面的“留白”部分构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感。
荷花的花瓣可分成三组,花瓣造型夸张、形态各异,有聚散与疏密之分。花朵中间,依稀看见半个莲蓬,形态饱满。花蕊的特写,突出了花朵盛开的状态。摇曳的荷叶舒卷与花瓣的动势相合,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流动之感,体现出追求典雅、幽静、空灵之美。
除荷花与荷叶以外,作者删除了多余的元素。在画面上方处留白,是折枝构图技法的特点之一,作品气韵生动,画面简洁而雅致。再者,荷叶没有画全,而是选择半片在外,仿佛叶子已经冲出画面,延伸了画意,也扩展了观者的想象,充分验证了那句“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折枝式构图符合宋代推崇的“高洁为工”极简思想,在宋代的花鸟画构图中,只截取其中一处最美好的物象绘于画面上,而不表现宏大的花鸟画面,要求画家具有相当好的写实功底,对物象做到精细入微的描绘,力求表现出物象的自然形态。画幅虽小,其精进入微的描绘,却能以小博大,以少胜多。故而,折枝构图成为一种传统中国花鸟画的经典构图形式。
结语
宋代花鸟画的典型构图之一折枝式,从根本上来看,其构图审美符合中国人的美学精神内涵,强调寓情于景。在宋代,折枝花鸟画形成了固定体式,继而上升成为一种文人“状物写心”的程式。自然万物花鸟虫鱼被画家精妙捕捉于画面之上,事实上是将万物之“形”与“理”刻于心中,以细节之美展现于画面,赋予生命以新的寓意。描写小品由心出发,于细腻处令人服膺,于小处观察天地之气韵,这就是宋代花鸟画的精妙之处。
(作者单位: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