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湖北江南水乡之家,虽然生活历经坎坷,仍勤学苦练,从不放弃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他师承著名画家杨立光、张振铎等名师,潜心研究传统美术绘画和民间艺术,并将西画技巧巧妙融入中国画艺术之中;他一改中国画画竹传统的程式与手法,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不畏严寒、傲骨铮铮的冰竹世界;他在华师从教27年,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为美术教育尽职尽责,诲人不倦。他就是我国“冰竹画”创始人、我校教育学院退休教师尹维新教授。
近日,尹维新教授向图书馆赠送了二十本凝结其毕生心血的《尹维新——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为了答谢尹教授,5月11日上午,我们来到尹教授家中进行拜访,并听尹教授讲述了他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
一、红莲湖畔少年郎
1952年,尹维新出生在湖北鄂州红莲湖畔一个小村庄里。村子三面环水,尹维新回忆,那个时候长江治理还不是很好,每年涨水的时候,上涨的潮水会把大批的良田都淹没,所以人们的房舍都是在那种不容易被淹到的地方,比湖面高出一点,形如孤舟,所以被取名叫做“墩子湾”。尹维新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他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
尹维新生活在一个书香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他父亲虽只读过五年私塾,但却有着极高的文学天分和功底,五言绝句、律诗信手拈来,还唱得一口好楚剧,母亲擅长绣花,一口文言,说话轻言慢语,大伯父会吹唢呐,二伯父会拉京胡.....在父辈的熏陶感染下,尹维新从小就对美的东西感兴趣。每逢过年,家乡都会搭土戏台子,长辈们便扛着小小的尹维新去看戏。尹维新对武生没什么兴趣,却对水袖飘逸、舞动优美的花旦特别着迷。他笑言,第一次见到花旦,便被那华丽的装扮、曼妙的身姿深深的震撼到了,心里砰砰直跳,感觉有种惊心动魄的美感。
尹维新特别喜欢翻看父亲的书箱,那时候他还不识字,便开始临摹线装书中的孔子、孟子、秦始皇等人物的插画。他最喜欢临摹孔子,觉得孔子双手叠在胸前,宽袍大袖,山东大汉的那种形象特别豪气。他喜欢花,喜欢装饰,常把父亲的砚台反过来,拿了削笔的小刀在砚台背后刻画叶片、花朵。
让尹维新印象最深的是他4岁时的一个夜晚。那时村里还没有煤油灯,家家点着清油灯,一到晚上,四野无人,万籁俱寂。一天晚上,夜雨刚过,泥泞路滑。尹维新突然听见从村西头传来了县里派来的工作队员吹的箫声。箫声是那样的宛转悠扬,让尹维新难以抑制心中的冲动,偷偷打开大门,沿着村中幽静的小路走到了吹箫人的家中,依偎在他的膝盖旁听了一夜。这个夜晚在小小的尹维新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一笔,以至于到现在他还记得那个吹箫人叫“小涂”。也是从这时开始,他发现了内心深处对于艺术的冲动与热爱。
二、几经坎坷求学路
尹维新上学的时候,条件很艰苦。当时同学们都是晚上提着煤油灯到学校去做作业。直到10岁时,父亲带他去武汉见世面,他才第一次见到电灯。后来,小学班主任杨继时老师说:“如果谁以后想坐在日光灯下学习,那你就好好读书,考中学。”可是,当时小学毕业生有千余名,上中学的名额只有56个。尹维新拼命学习,终于在1966年考取了中学。
上中学时,尹维新因成绩优秀,平时表现好,被选派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就是在这时,尹维新参观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大学”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他的生命里,从此以后他的整个人生方向是考名牌大学。然而好景不长,因为“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了,尹维新的求学路被迫中断了两年。这两年对求知若渴的他而言,可以说是万般煎熬。然而,两年过去了,不但没有盼来复课的消息,原来的初中学校也解散了,被放到小学代办,即时称的“小学戴帽”。热爱学习的他毅然选择继续念书。然而,这一决定遭到了一向支持他学习的父亲的强烈反对。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缺少劳动力,再加上当时知识青年下放,读书的前途迷茫。父子二人陷入了困境。就在这时,即将任教初中班主任的刘元孝老师帮他说服了父亲,他才得以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万分珍惜,成绩非常优异。可是,1973年春,高中毕业后,尹维新的学业被迫再度中断,他被派往县水利工程。怀揣大学梦的他白天挑土施工,晚上写报道。后来参加过县防汛抢险工程和围湖造田,表现十分优秀,赢得了一致好评。“皇天不负有心人”,1975年夏天,他终于迎来了上大学的机会。当天夜里,他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当时也在大队担任干部的一位同学也想上大学,就拒绝给他盖章。这让他万分焦急,寝食难安。好在后来在大队党支部的耐心工作下,尹维新终于获得推荐上大学的机会。从小立志要上名牌大学的他填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学校,这其中就包括华师。
可是,突然有一天他被告知准备好去读艺术学院。这让他一下子就傻掉了,因为他没有接受过艺术方面的正规教育,基本上是空白。而且他从来没想过去读艺术学院。可是,如果不去艺术学院,他连上大学的机会都没有了。于是,他只好硬着头皮,去考试了。“苦心人终不负”,勤奋好学的尹维新终于迈进了大学的校门。
三、难忘点滴恩师情
上大学后,尹维新遇到了一批影响他一辈子的好老师。几十年过去了,他依然记得老师们的恩情。刚刚入学的尹维新,因为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基础薄弱,可是老师们十分耐心地手把手教他,尤其是在创作中,在画稿上老师们总是从构图、造型和色彩上不厌其烦地边修改边讲解。每个单元的基础课,老师们不仅有部分与整体示范,还将自己的习作陈列在展示柜里供学生们观赏与临摹,这让他快速成长起来。此外,老师们还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关心照顾同学,完全没有大学教授的架子。很快师生间的感情也日渐深厚。
潜移默化中,如此严谨的教风和高尚的师德给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对他影响最大的当属恩师杨立光教授。在提到恩师时,他的神情十分动容,仿佛一下子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当年在杨教授门下求学的年轻学子。
在杨立光教授去世前,尹维新去梨园医院看望他。在恩师的病榻前,他有幸听到杨教授谈自己创作《鳜鱼》这幅画的过程。当时,杨教授把鱼买回来,挂在他的厨房里的那个墙壁上时,已经是11点了,待会儿12点钟就要下锅了。杨立光教授是从11点钟到下锅之前,差不多一个小时画好的。这么深入的油画,杨教授一个小时就把它拿下来了。如此敏锐的色彩感觉和高超的造型能力,以及画面的润泽感和通透感让尹维新叹为观止。
如今四十年过去了,尹维新觉得自己特别幸运,遇到了这样一批为人师表、艺术精湛的恩师们。他感慨有机会和这样的老一辈先生们结缘是他此生最大的“福缘”。
四、一语唤起心中梦
尹维新非常喜欢虚谷的画,无论是处事态度还是创作风格都深受他的影响。虚谷是我国晚清海上画派的杰出画家,一生虽出家为僧,却不礼佛号,不拜菩萨。虚谷的绘画作品富有强烈个性,线条、色块和章法布局追求创新。最让尹维新推崇的就是虚谷“耻与人同”的精神。尹维新回忆说,因为在那个时候大学毕业生是一块砖,革命哪里需要哪里搬,他接受了组织上给他的安排,在湖北艺术学院做团委行政工作。虽然他在工作上风风火火,兢兢业业,将学生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但他却并不快乐,因为他的心底从来没有放弃对于美术创作的激情与热爱,他想画画。这时他看到了虚谷画作中的一句题款。
虚谷有一幅画名为《春波鱼戏图》,画的是水面波荡,因风而动,鱼在水底,悠闲自得,丝毫感觉不到湖面上的波涛浪涌,题款曰:“水面风波鱼不知”。这句话在尹维新的心中引起了很大的触动和震撼,更甚至影响到了他后半生的生活方向和处事态度。他感慨到,“这句话让我发现了真我、本我,原来我竟是如此的喜欢我的专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但是为了生存的需要,都被这个繁杂的世界异化了。我想要做一个遵从内心,不随波逐流的人。”正是这句话让尹维新坚定了他弃政从艺、弃政从教的决心。“别人都是一步一步往上走,而我,是一步一步往’下’走,不过我从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笑谈到,颇有种“人见水面风波起,鱼儿独自乐逍遥”的意趣和境界。
五、从教华师三十载
尹维新对华师有着浓浓的深情。“我的第一故乡是湖北艺术学院,它给了我艺术上良好的启蒙教育,树立起了做一名好画家的人生理想。第二故乡就是华师,华师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使我不断地向前发展。”1984年,尹维新弃政从教,从湖北艺术学院转入华中师范大学的教育系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一干就是27年。那时候的教学条件非常艰苦,尹维新上课的地点在三号楼一楼最西边,而他给学生准备的画架、画板等教学工具在三楼最东边。他每次上课都会提前一个半小时到教室,将60把拐手椅码好摆放在一边,在地上洒上水,做好教室清洁卫生,为教学腾出场地,几十年如一日。
在教学方法中,尹维新既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的吸收,更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学习感悟。他亲自带着学生外出写生,和他们讲述每一根枝叶的长短曲直结构,一笔一画教他们如何把写生稿变成白描稿来进行创作,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27年来,尹维新坦言,在工作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从小时候到现在对于教育的热忱、对于艺术的热爱却从来没有变过。“虽然我做的不算好,但是下了很多笨功夫,这么多年从来没玩过。没有一天节假日,绝对没有寒暑假。寒暑假是我最好的日子。因为我觉得人一旦进入创作状态以后,你要是出去游玩,创作思绪很容易中断。”他这样说到。
为了表达对华师的深情,他构思三年,为我校创作了《桂苑金秋》的画作。他谈到,桂花是华师百年名校的象征,桂花经过寒暑季节,秋来吐露芬芳。桂花很碎很细,很不好画。他观察了三年,趴在地下画了7稿,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文学院孙子威教授对这幅画的创作很是关注,并欣然题诗曰:“簇金溢彩含英吐芳根深叶茂万里飘香”。这不仅是他创作这幅画的立意,更是他对华师百年发展的赞颂。现在这副画还挂在我校三号楼,很多画家专程从校外赶来观看。
六、不畏风霜冰雪竹
艺术源于生活。尹维新的冰竹创作与他的个人经历和心境是分不开的。尹维新回忆,八几年的冬天,他恰逢生活上的挫折和低谷,时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意识到自己这样很危险,必须想办法解脱出来,于是穿着风衣,背着画夹到乡下去采风,以此排解心中的郁结。来到乡下,他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冬天很大的雾,零下几度,树枝全都变成覆盖着薄冰的冰条条,走在路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雾由浓变淡、慢慢散去,阳光洒下来,冰薄薄地把树包裹住,透过冰,还可以隐约看到里面的叶片、树枝,晶莹剔透。这番景象在他的脑海里产生了强烈的印象。从此每年冬天,只要是这样的冰雪天气,尹维新就穿着厚厚的衣服,裹着头,徘徊在华师的竹林中,观察竹子。被冰包裹中的竹子是那样的挺拔,不屈。这不仅给尹维新精神上的鼓舞,也成为他在创作中苦心研究的新方向。
到了1993年,尹维新开始进行冰竹画创作。他一改中国画画竹传统的程式与手法,为表现空间层次,采用了正反作画的手法,将冰与竹结合起来,以寒竹为主体,冰雪覆盖竹叶上,茫茫雪点飘散在一片青竹上,将寒冷的冬日、灰绿的冰竹和凛冽的霜雪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将竹坚贞、不屈、素雅、高洁的品质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更是在一幅毛泽东纪念馆收藏的冰竹画作品上亲笔题写了“冰风雪雨何所惧,力挽狂澜建中华”的豪迈题句。
文艺理论家、《文艺报》理论部主任熊元义在尹维新的中国画作品(冰竹系列)观摩座谈会上对尹维新的冰竹作品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尹维新中国画’冰竹’系列难能可贵的是表现出了一种精神,这就是中国悲剧的抗争精神。尹维新中国画’冰竹’系列既是对邪恶势力的抗争,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的艺术表现。你看《冬时竹》,才过雪,又来寒风劫。寒风劫,叶落稀少,恰似英姿竹劲绝。竹劲绝,悠悠飒飒,节节如铁!你看《雪竹独鸣图》,在竹的昂扬挺拔中,我们似乎听到一种不甘屈服者的无声的奏鸣,从竹梢那只鸟儿阵阵啼鸣中,我们似乎听到对顽强抗争者的有声的赞颂!”
七、世间百味画中品
笔墨背后是人生。每一位画家在其创作中,都熔铸了自己对生活、对文化、对社会、对民族的感悟,尹维新也不例外。
1981年的一个清晨,尹维新被家中后院的鸭子嘎嘎声吵醒了。他打开门,天色朦朦胧胧,雾还没有散去,东方刚刚露出一线鱼肚白,地下的鸭蛋白花花排成一片,父亲扛了一袋鸭饲料和一根竹竿吆喝着一群白鸭走向田间。尹维新被眼前的场景深深触动,决定将它画下来。
尹维新回忆:“当时画六尺宣,对开,对裁,四方构图,光构图就画了六十遍,画了三个月。”他介绍在创作此画时采用了S形构图。S形是太极,是无垠的、朴素的宇宙观,是永远没有穷尽的。当时农村正处改革开放,农民刚好有致富的路——放鸭。鸭子是昨天留下的果实,今天又将奔向新的征程。鸭生蛋,蛋生鸭,昨天、今天、明天,轮回无穷尽。画作展现出农村发展一条光明的路,致富的路,也是农民唯一的出路。这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幅作品,他将此画取名为《晨》。
尹维新的很多画构思短则三年五载,长则二十年。他的代表作《江山行》由冰川源头、戈壁沙漠、五岭巅连、莽莽草原、西域黄土、江河滔滔、浅流芳洲、高峡平湖、春浴江南九段景观组成,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概括了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为画此画,他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他在评价此画时说到:“我的艺术创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你看它从一路冰雪,到最后春遇江南,云雾缭绕、秀色可餐。这哪里是在说山和水,这是用我的人生经历在诉说一个人的人生过程,一个民族的发展变迁。”
尹维新的作品普遍带有朴实的生活和乡土气息。他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生活,剪取日常小景入画。在画作《牛与八哥》里,寒冬中一头耕牛屹立在几堆干草旁,几只八哥在旁环绕飞舞,我们仿佛还能看见牛的眼睛里含着晶莹的泪滴。“耕耘终岁不辞劳,唤使万代饮塘草。数九寒近无暖衣,还将乐意献丝毫”尹维新在画中这样写到。不仅表现出他对牛无私奉献精神的歌颂,更反映出他浓浓的人文关怀。
湖北美术学院原院长冯今松这样评价尹维新的作品:“尹维新的画为什么这样能打动人,吸引人。一是他的画是有传统的;二是他的画富有生活气息,吸收了许多乡土生活中的精华;三是他在笔墨技法上进行了创新;四是他的画有时代感,这是21世纪一位有作为画家画出的有作为的作品。”
八、“艺”往情深到晚秋
2016年1月,凝结尹维新毕生心血的“大红袍”系列《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尹维新》正式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系列画册是美术出版社给中国画家最高级别的待遇,收录了中国美术史上最著名、最重要的具有学术性、艺术性和影响力的个人作品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共同出版。这套画册由于采取了统一的红色封面装帧,而被画界和出版界约定俗成誉为“大红袍”。
此本画集共收录了尹维新从艺多年来不同时期创作的117幅精品之作,叙述了他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总结了他默默耕耘多年取得的成就。画集的出版标志着他在国内画坛地位和国内外声名的远播。
获此殊荣,尹维新感慨万千。他将自己的艺术生涯比作行修之旅,“时而阳光灿烂,时而暴雨疯狂;时而大道宽广,时而崎岖羊肠;时而冰天雪地,时而鸟语花香;时而惊涛骇浪,时而风清气爽”。他表示现在获得的荣耀都是过去了,明天又要奔上新的征程,他将在余年继续总结、加强、探索、修炼,活到老,学到老。他还表示,要为帮助过他、对他有恩的人,一一画一张画像,一一拜访答谢。“父亲从小教导我,一个人要有情谊,要有礼貌,要守信用,要知恩图报。”他这样说到。
他认为,艺术是对精神的外在表现,它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情感的驱使、冲动,而中国画的写意和书法是最方便表达情绪和内在感情的制作技巧。为传承国画艺术,尹维新在退休后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取名“清竹堂”。尹维新在继续努力中国画艺术创作的同时,还将在他的余生,有意选择各方条件优良,立志中国画艺术研习的年轻学子,培育继承中国画艺术人才。他时常教导学生,艺术创作要有精品意识。他强调,“写意画不是随意画,一幅好画,它的每一个地方都要经得起推敲,每一笔都要有其出处”。画不惊人誓不休,“艺”往情深到晚秋。这就是尹维新,一个在艺术的道路上有情有义、淡泊执着、不改初心、锲而不舍、辛勤耕耘的艺术家。(钟思 万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