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第一部由绍兴人自编,自导,自己制作的电视连续剧《王羲之的传说》,以王羲之一生学艺最后取得成就为情节主线。所以,几乎每集都有挥毫泼墨的场面。而表演一代书圣的书艺,非找一名稔熟“二王”的代笔人不可。一个偶然的机会,编剧叶文进在稽山书画社看到朱非临写的王羲之《七月帖》,很有几分“王气”,便向导演顾建华推荐。于是,市墨趣会副会长、市书协理事朱非当了代笔人。
尽管朱非的行书一直是临习“二王”,但他深知,要使代笔的作品做到接近王羲之的书体,还是不易的。他重新反复临习唐代大书家冯承素的摹本《兰亭序》,并着重研究了结构、笔法、章法。在细心的揣摩中,朱非悟出了王羲之落笔处都有一个小S形的笔势,以及笔顺达到形断意连的特色。在临写中,朱非发觉墨迹的干湿度与摹本不相一致。经再三琢磨,才找到原因,原来安徽宣纸质地柔滑吸水性好,倒不如用比较粗糙的四川夹江纸合适。朱非对于用纸、用笔、用墨方面的细节都一一作了准备。他还书写、制作了作导具用的王羲之书法作品:一幅对联,一幅“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座右铭,《兰亭序》全文和许多扇面。
10月22日《兰亭修禊》一集在兰亭开拍,群贤在曲水流觞处饮酒赋诗甫毕,峨冠博带的“王羲之”即在群贤簇拥下来到近水轩(兰亭新辟景点),为这些诗文作序。但见“王羲之”兴致盎然地走近早已备好文房四宝的书桌前。在旁的“卫夫人”提起鼠须笔在砚台上饱蘸浓墨……
“停!”导演突然发出停机口令。原来“卫夫人”蘸墨的姿势有点像用筷夹菜。本来要等“王羲之”落笔时停机换上代笔人。现在朱非只好提前介人了。“王羲之”脱下大袍,由朱大穿上,其实只拍一截袖口,朱非提笔舔墨,刚待落笔,导演又喊“停”。这又为何?原来,朱非的手比“王羲之”的手粗壮,导演让朱非的手尽量缩在袖内,只露几节握笔的手指,经两次“折腾”,拍摄总算顺顺当当了。
朱非头一回担任代笔人角色,在灯光和镜头的扫射下,心理上不免有些紧张,但他因为准备充分,很快就镇静下来,进入角色,为保证兰亭序的字数、字距、行距与原件保持一致,他事先在宣纸下面压着一张兰亭序,以影格的方法书写。朱非挥洒自如地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的头两行,无论字形,结构都与摹本毕肖,镜头移开片刻,接着拍摄全文,留下的最后一个文字由“王羲之”自已来完成,演员与代笔人的动作,衔接得天衣无缝。第二天一早顾导演跑来告诉大家,题写兰亭序的镜头,效果很好。
石桥题扇一集由朱非代笔题写扇面,墨池苦学一集,同样由朱非代笔练习书法。
封镜那天,扮演王羲之的主演王有秋拉着朱非的手说:你我配合很好,合作得很愉快,谢谢你对我的帮助!
导演顾建华也高兴地说:朱老师的代笔,为我们这部电视剧提高了档次。
《王羲之的传说》尚在制作中,朱非还有些担心,但也期望最终得到观众的认可。
单秀甲(1994年11月26日,绍兴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