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天的书法可谓: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他习书习画,总是努力深入传统堂奥,他不仅对书法史论有极深的研究,而且能理论结合实践,不辞辛劳地进行着探索。他从甲骨文、金文、石古文之大小篆,到隶书、章草、正楷、大草各类书体之风格,对汉魏碑、对历代名书家之书帖、墨迹,无不进行深入的研习。他的书法,将正草隶篆、碑和帖,都予以综合吸收,并广采博取,取精用宏,以无为之心对有为之形而集之大成,从而形成了他那融古今正草隶篆于一炉的独创性书法艺术。
看他的用笔,使笔线如屋漏痕、如折釵股,凝重稚拙、绵里藏针、浑厚刚健;其结体,或纵或横、或疏或密、或偏或正、或圆或方,变化自如,律动多姿,奇特新颖。这种独特的行书,既有金文、石古文的篆味、汉碑的隶书味、魏碑的刀味,又有二王、颜柳、张旭怀素、东坡山谷、及明清乃至近代各家的书味,足见其学之广、其悟之深、其容之大。苏氏是以无为本、穷理尽性、以不变应万变(以本统末),万变不离其宗(以本举末),随心所欲,由情使气,天马行空、意足体道而已,这样的书法家恐为古今少见也。
苏东天在国画线条中运用的“屋漏痕”、“折釵股”笔法在其书体中自有体现,可谓“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其书气韵意境之美如同其画,妙不可言。观其书作:刚柔相济,典雅冲和;含蓄蕴藉,柔中露刚,具外柔内刚之美。其用笔遒劲、气古而韵高,线条浑厚苍劲、自然超逸,笔势以曲为直、以枯为湿、计白当黑,沉着痛快,气血回荡,结体险中求势、稳中求奇,法度超然而严谨。他的行书结体宽扁方长、肥瘦粗细、柔和圆润而变化丰富,可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中锋侧峰运用自如,一波三挫,动若脱兔,波澜起伏,雍容而雅逸,如沐春风,极富时代气息。其沉雄博大、超尘拔俗、古朴浑厚的书风,不难感受到艺术家高尚的人格、博大的胸襟、深厚的学养,以及纵横的才气和精湛的功力。如他书黄庭坚《清平乐词》、辛弃疾《菩萨蛮诗》、欧阳修《戏答元珍诗》等作品,观其笔墨,或疾、或涩,篆籀、隶草、行章、飞白相混成而出奇妙,奇姿谲诞,不可胜言。其书文字清新健拔,结构舒展,字体秀美而雄健,风格秀逸多姿,恣意奔放、字里行间参差错落变化莫测,刚柔相济、稚拙自然,笔墨变化丰富多姿,真可谓“邈乎若嵩岱之峻极,灿若列宿之丽天。”其书韵雅无前,若得神助。
如书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其境“如崇台重宇,层云冠山。如庭燎飞烟,飘渺神仙。远而望之,如飞龙在天,鸿鹄高飞。”有如神通自然之妙。其书笔墨遒劲,凝练内含,骨力浑然洞达,气脉绵绵,神清气健,境界高古而超尘脱俗。字体结构严谨而美观,结体内敛而外放,笔法方圆结合,刚柔相济,体式变化精妙而丰富,有篆有碑有隶有章等书味皆有之,甚为独特。真可谓雄浑韵雅,高贵雍和,清劲秀逸,神韵超绝,有如神通自然之妙。还有如《顾炎武龙门》、《李白登岳阳楼》等书都体现这类韵致风格;又如书于谦《永煤炭》,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如鹤舞翩跹,络绎飞动,纵肆婀娜。其形势如“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之妙。其笔法方圆兼施,刚柔相济,点划线条变化多端而浑然天成,书体结构精绝,雄浑潇洒,奇正相生,大开大合而不逾矩。字体自然奔放,粗细变化有度,枯润相柔,错落有致,奇姿百出,气势恢弘,开阔疏朗,体式变化自然多样而相呼应,生机勃勃而神采奕奕,真乃当世神品。
通观苏的书法,会有随心所欲变化莫测而无穷之感,但明白他那笔墨精髓是“以无为本、穷理尽性、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本质特点,就可进入其书法的奥妙胜景。总之,其书浑厚韵雅的笔墨极富内美,字里行间充满变化,或古朴雄伟、或自由奔放,或轻快烂漫,或浑厚雄强,或苍老稚拙,或疏可走马,或密不透风,在奇险中求胜趣;既富有内在的古韵雅趣,更具有时代的激昂律动的情怀。字字富有个性,字字富有变化,从字里行间可读出诗情画意,读出文章,读出历史。其书法真可谓天斧神工,独树一帜,实为古今罕见。创造出了沉雄浑厚、清新壮美而能傲视古今群雄的独特新颖的书法风格,开辟出了焕然一新的书道境界。
杨 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