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追求“意境”——访中国油画学会秘书长张祖英观点交锋 |
2012年07月17日
中国美术家网
责任编辑:jiping
热度:0
|
|
“自然与人——第二届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在今年7月结束了北京首展后,应山东油画学会、山东大地文化有限公司之邀,9月20日移师济南,在济南东部新成立的大地艺术厅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展出。在展览开幕之际,记者采访了专程从北京赶来的油画家、中国油画学会秘书长张祖英。
中国油画风景追求“意境”创造从1998年举行的首届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算起,中国油画风景展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为什么每届展览的间隔期会这么长?张祖英先生回答:“主要还是由该展览“体现当代中国油画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大展”的性质所决定的。就像世界杯足球赛是四年举办一届,它要体现出世界足球水平的阶段性变化一样,由于艺术的创作周期比较长,创作者的成熟期需要一定的时间,决定了其变革周期也会较长,但这个间隔期并不是人为制定的,而是遵循艺术规律的结果。”他介绍,1998年的首届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注重东西方艺术表现手法的比较,而此届展览以“自然和人”为主题,侧重于东西方自然观的比较。从展览中不难看出,区别于重“再现”、追求写实的西方油画,中国油画重“表现”,追求“意境”的创造。这表明,油画固然是西方引进的艺术,但经过在中国民族土壤中百年的吸收融会,已经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部分,已经在内容和形式上和西方油画有了很大的不同,已经和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人文理念、审美情趣水乳交融。
山东油画富有特色在展览中,记者发现一些绘画作品的面貌呈现出“趋同性”。谈到这一问题,张祖英先生深有体会,“这也是当前中国艺术界而不仅仅是中国油画界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前年我们在深圳组织举办了八大美院毕业生作品展,希望各大院校能拿出代表各自地方、院校特色的作品,但令人惊奇且引人深思的是,展出的作品好像都是来自同一所院校似的。这种趋同化多反映新时期一些青年人的苦闷、迷茫、彷徨……画家多将一些欧洲或本土当红画家的表现手法生搬过来而没有好好消化,对于生活最深层、最真实的追求反而被丢掉了。当任何一种事物离开了个人深度感受,而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时,它就会缺少层次和特色。事实上,世间芸芸众生,每个人对生活和艺术的感受定然是不同的,但一些人为了作品入选,便纷纷去选择最时髦的题材。”
张祖英先生认为,北京、山东、广东、陕西等地的作品仍然保留着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这是和当地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分不开的。他特别提到我省的油画创作并赞赏有加:“山东是油画创作大省,20世纪80年代举办的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就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近些年来,更是涌现出不少富有创新精神的油画家。他们从被动参展转换到主动创作,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不是跟在别人身后邯郸学步。”
“架上绘画下课论”是人为炒作前几年,西方流行“架上绘画下课论”的说法,中国油画今后是否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张祖英先生认为这种“架上绘画下课论”是一种人为的炒作。他说:“照相术刚刚发明的时候就宣布绘画即将死亡,但200多年过去了,绘画仍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二者都在各自的领域向前发展。这是因为,绘画除了具备记录人眼所能看到的事物这一功能外,还有审美的意义,它是表达画家个性、情感的结果。决定一个事物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唯一标准就是看社会公众是否对它还有需求。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领域的扩大,中国油画艺术将会有更为广大的艺术市场。
艺术品市场已成为今天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处理好艺术本体创作和市场的关系?张祖英说:“在当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并不成熟的情况下,艺术进入市场后,经常会受市场的操纵。于是就有了一张被低价买进的油画,经过包装、炒作,往往会高价出手的现象。而这种做法往往会带来许多弊端,导致一些画家作品价格远远偏离价值,更会埋没一部分作品很好但不注重包装的画家。为了促使中国油画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定期举办这样一个高规格、高水准的中国油画展是非常必要的。”
|
|
- 品尚品
- 品设计
-
- 品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