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铲何时成为盗墓者重要工具 |
2012年08月16日
天津日报
责任编辑:刘扬
热度:0
|
|
|
洛阳铲在考古文化史上应当有怎样的地位?
洛阳铲,其貌不扬。瓦形金属铲头长25厘米,径4厘米,装有长约两米左右的白蜡木杆。连铲带杆,一般长度在2.8米至3.1米之间。木杆顶端穿以绳索,单人操作,却可以打出10多米至20米深的探孔。它以简单、实用、效率高,而享誉世界考古界,被称为中国人又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是刺破阴阳两界的“利剑”。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洛阳铲在考古文化史研究方面,一直是个空白,也许是因其过于简陋而备受冷落吧。其实,无数史实证明,最简单的,往往是最有价值的。指南针简单吗?它却改变了世界。
洛阳铲究竟是怎么发明的?有没有可以追溯的发明者?洛阳铲在考古文化史上应当有怎样的地位?揭开这些谜团的人,就是著名洛阳铲研究学者赵振华。日前,记者电话采访了赵振华先生。
花甲之年的赵振华,毕业于复旦大学,在洛阳从事田野考古和博物馆工作30多年,曾任洛阳古代艺术馆馆长、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发掘股长,参加和主持了西周铸铜遗址、东周王城遗址、隋唐城遗址和周汉唐宋墓葬以及烧窑粮仓的发掘,出版《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洛阳关林志》等专著10余部,现为洛阳师范大学河洛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提起洛阳铲,赵振华研究员兴致勃勃,侃侃而谈。
洛阳铲PK荷兰钻
赵振华说,洛阳铲在田野考古中的独特价值被国际考古界所认识,应该说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河南商丘一座东周时期的城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自然科学技术运用到考古学研究已逐渐普及。比如,野外勘测仪器很轻便,勘测效率也不错。在地面勘测方面,利用大地电阻率仪、磁性仪、探地雷达等先进仪器勘测古城墙、古墓、古河道、王陵和宫殿区等也多有收获。空中勘察利用卫星、航空遥感技术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图像目视解释及地学相关分析技术等结合地面验证,也发现了新遗址和墓葬等。中美联合考古,可以说是新旧考古技术一起上,经过6年努力,探明了古城遗址。其中,洛阳铲功不可没。在洛阳铲PK荷兰钻中,洛阳铲表现非常出色。
参与工作的我国考古学家高天麟在洛阳对赵振华说,洛阳铲虽然简单原始,但轻便灵活,经济实用,解决问题的效率高。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考古测量实验室教授拉普(Rapp,Geoge Jr)说,在调查项目中,我们详细地设计了一个钻探地下考古遗存的方案。实践证明,荷兰钻因钻探速度太慢而不适用于大面积钻探。洛阳铲以其经济实用而被大量应用,再加上训练有素的探工的熟练操作,铲探获得巨大成功。正是利用洛阳铲,经过2000多次铲探,我们发现了洹北商城。
就探寻地下文化遗存的方法,拉普教授说,我们曾尝试使用地球物理调查方法,然而事实证明钻探方法更为实用,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成功。钻探方法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钻探提取的土样全部来自地下,而地下正是记录考古学文化的资料库,即使是土色的变化也包含大量信息。
拉普教授认为,洛阳铲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田野调查工具,同时它将对遗迹的破坏度降到了最低点。因此他提议在田野调查中应大力推广洛阳铲,为考古发掘提供既快又准确的信息。
洛阳铲在考古中的杰出表现不胜枚举,比如,陕西省西安市唐长安城址的钻探,通过钻探辨土,结合历史文献,研究分析,绘制出唐代长安城城墙基址复原图。又如,陕西东周秦公大墓、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西汉阳陵等重大考古发现,无一不是洛阳铲立下的头功。
洛阳铲因何产生?
洛阳铲的独特价值在国际考古界被广泛认识,使赵振华感到作为一个中国洛阳的考古工作者肩负的责任,于是,他倾心于洛阳铲这一冷门课题的研究,30多年锲而不舍。
赵振华的研究追溯历史根源。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古老的中华帝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击下,千疮百孔,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洋贼寇也开始了对中国疯狂的文化侵略和文物劫夺。尤其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等,无数国宝文物惨遭洗劫。外国人搜刮中国文物之风也以此为开端。近代洛阳大规模盗掘古墓之风也根源于此,盗墓的重要工具——洛阳铲便在这特殊的历史年代应运而生了。
为什么近代大规模盗掘古墓之风从洛阳刮起呢?
赵振华说,这是因为洛阳具有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叫王士性的浙江临海人,曾在河南等地做地方官,见多识广。他撰写《广志绎》记录各省地理风俗。他在书中说:“洛阳水土深厚。周、秦、汉王侯将相多葬北邙,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长里余者,明器多用金、银、铜、铁,今三吴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阳。”他还提到一些出土文物,由此看来明代洛阳邙山就有盗墓风气。因为邙山被历代王侯将相视为风水宝地,厚葬于此者众多,往往是一座墓葬下面或侧下方还有墓葬。
罗振常在《洹洛访古游记》中说,清朝末年,洛阳邙山马坡村民盗掘古墓,挖出了很多古物,一些北京的古董商经常乘坐火车来洛阳,就住在火车站(现在的洛阳东站)的客栈,到马坡村挑选购买各种古物。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村的盗墓风气开得很早也很盛。
1905年至1909年修建汴洛铁路,通过邙山南麓,工程动土,毁坏了一批古墓。来华的西洋人争相搜集购买出土古物,中国的古董商闻风而动,大肆搜索倒卖,以求获利。自从古物能卖钱,邙山山麓一代的村民,多在大雨之后,三五成群负镢荷锄,漫山遍野地搜寻塌陷的古墓。古墓距今年代久远,除冢墓还保留着大小不等的封土堆外,一般在地面上已看不到任何痕迹。因断崖崩落或地面塌陷而暴露的只能偶然发现。因此在盗掘前,找出古墓的准确位置,在耕土或挠土层下找出墓道或墓口是关键。盲目的挖掘,往往徒劳无获。经常在旷野找墓,使盗墓者逐渐掌握了辨别各种土壤的技能。
2004年,原洛阳市洛北区钻探公司技术员、72岁的小李村人马积善对赵振华说,上个世纪40年代,他在邙山挖古(盗墓),三四个人搭成一班做活,就用一把马蹄形铲探墓。一天能打30个孔。
1936年,地质学家袁同礼前往洛阳查勘盗墓情况,他报告说,洛阳为吾国旧都,古迹甚富。近年来出土古物,以铜器为大宗。私行盗掘者,几成一种职业,并发明一种铁锥,专作采试地层之用。沿城北邙山一带,盗掘痕迹,不计其数……人各执铁锥,分区探试,偶有所获,则欢呼若狂。
近代知名学者、民国时期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是洛阳新安县人,他在实地考察后撰文记载:掘古物用器,名为瓦铲,重七八斤,铲端铁刃为筒瓦形,略如打纸钱之圆凿,围径约三寸而缺一口,后施长柲,用以猛刺土中,土自铲心上出,顷刻之间,凿穴深可寻丈。先以瓦铲锥地取土,验其色质。其土层色质松散而不规则者,知为古代已动之土,古物往往出焉。其坚整而纯一者,则原始老土,决其必无所有,乃易地再掘焉。
20世纪30年代,李健人云:“有一种专以掘发古墓为职业之人,有累世父子相传,至数代者。以铁铲(长木柄,端置铁制圆铲,口径寸余,中孔)试墓地之土色,即可辨明其为何代之墓,并有无贵重之物,他处所未闻也。”
是谁发明了洛阳铲?
赵振华说,1983年4月7日,我在洛阳市东郊塔湾村访问87岁的马三愚老人,他在旧社会刨过墓,说钢锨斜着捣,才能带上土,后来是李鸭子发明了“瓦垄锨”。
近代金石学者、孟津县刘坡村人郭玉堂所著《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收集了从清末民初至1946年前洛阳古墓葬被盗掘时出土的历代墓志碑刻2818方。他还著有书稿《洛阳古物记》,其中有关于洛阳铲的珍贵记录:瓦铲为洛阳马坡村人唤李鸭子者所首制,其作用与目的乃为刺土探究古墓之所在。
赵振华说,由于这部书稿没有出版,知道的人非常少。
那么,探铲的发明者是谁呢?
多年来,赵振华走访过不少洛阳北郊乡村的老探工,众口一词,说是李鸭子。这与郭玉堂的记载相吻合。
李鸭子是绰号,那些比他晚一辈儿的人都说不出他的大名。李鸭子是马坡村的农民,以刨古董为生,人很聪明,晚年刨不动了,在家里给别人修古董,粘瓦器。说起绰号,颇有来历,李鸭子有3个儿子,长子李河泉,次子李河宽,三子李通海,老二老三是双胞胎。有村民跟他开玩笑,说你3个儿子名字起得真好,河水有泉源,又宽阔,还通大海,你在河里凫水,跟鸭子似的,美着哩。在农村就是这样,一个人外号被叫响,真名反倒不被人所知了。
1983年4月8日上午,赵振华来到瀍河乡马坡村小北沟,访问了李鸭子的长子李河泉。那是个小型的天井窑院,在村子的北边,相隔10多米,是他父亲的小窑院,早已人去院空。73岁的李河泉站在小院里,身高约1米8,身穿黑色小棉袄,腰间扎着手指粗的麻绳,冻得直打寒战,抽着纸烟,手指骨节粗壮,一看就是庄稼汉。
问起探铲的事,李河泉说,爹活着的时候,跟他念叨过做探铲的事。
李鸭子生于晚清,大约1870年前后,1950年去世,当时80来岁。李鸭子儿时家境贫寒,穷得连根井绳也没有。长大成年后,以刨古董为生。民国12年春天,正为用钢锨挖土找墓不易而苦恼的李鸭子,去孟津赶集散散心。他在集上溜达,看见卖水煎包子的小贩正在搭风雨棚子,只见那人双手握着一把马蹄形铁铲子的木柄,用力把铲子往地下一戳,提起就带出一些土来,只几下就掘出竖直的小圆洞,插上棚杆,又快又好。李鸭子蹲下身,拿起带出的土块端详着,突然眼前一亮,这种搭棚铲取土十分轻快方便,比用钢锨挖土找墓强太多啦!他用纸撕了张图样,回去后找铁匠琢磨打造。于是,专门用于探寻古墓的第一把铁制瓦铲就在李鸭子的琢磨中诞生了。
铲子的样式呈马蹄形,弧刃直径约3寸,铲头长约3寸,上连铁銎,安装木柄。这种半截筒瓦样子的铁铲由李鸭子最早使用,众人看着羡慕,纷纷效仿,“瓦铲”就传开了。
李河泉还对赵振华说,俺十二三岁时,就跟着爹在邙山找唐墓,爹用铲子打眼,举起铲头看土。我从铲上取下土,爹教俺掰土看断碴儿,学认土,看是死土、活土、花土,还是淤土?
李鸭子从搭棚铲能够打洞起土受到启发,加以改进,发明了用于找墓的瓦铲。那么,锻造出第一把瓦铲的铁匠,又是谁呢?
2004年5月9日下午,赵振华去小李村访问了80岁的老铁匠孙清娃。说他1964年在生产队的铁匠铺干活,一天,李河泉来了,让给打一把小镢头。他一边打铁一边说闲话。李河泉说瓦铲是他爹和陈印娃一块琢磨着打出来的。孙清娃的铁匠手艺是跟他二哥孙清河学的。孙清河早年在陈记铁铺学徒,陈印娃是孙清河的师傅。陈家的儿子不乐意学打铁手艺,孙家倒将这手艺传承下来。孙清娃是打铁巧匠,又是钻探能工,既会造铲又会用铲,对探铲不断改进,越造越合用。孙清娃对赵振华说,关于李鸭子跟陈印娃一块儿琢磨打造瓦铲的事,他二哥也听师傅陈印娃念叨过。
赵振华解释说,当时的学者将这种探铲称为“铁铲”、“铁锥”。村民因其形似筒瓦,称为“瓦铲”、“瓦垄铲”、“瓦垄锨”,村民还因其用处而叫它“爽铲”,这是“搠铲”、“搡铲”的方言音。
赵振华经过多年的走访研究认为,洛阳铲的始发明者,应该是李鸭子和陈印娃。李鸭子出创意,陈印娃锻造,二人合作,创造了瓦铲。后来的铁匠们依照探工实践需求,不断改造,日臻完美,基本定型为洛阳铲。比如孙清娃,他是打铁的巧匠,又是钻探的能工,既会造铲又会用铲,对探铲的认识比一般人深刻。因此,从14岁到80岁,他的铲子越打越合用,对于由原创的瓦铲到最终定型的洛阳铲,颇有心得。如今,孙记铁匠铺就在310国道一侧的平房里,每天能打80至100把洛阳铲,行销全国各地。
“洛阳铲”名称由来
洛阳铲是何时叫响的呢?赵振华研究员追溯到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洛阳被定为国家重工业基地之一,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轴承厂等7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厂址确定后,要探明方圆十几公里的地下情况,成为当时的一大难题。
1953年初春,两位银发老人各持一把探铲,求见市长,说凭这铁铲就可探明地下情况,市长十分高兴,决定组织力量钻探。参加建厂的苏联专家却表示疑惑。几天后,在邙山脚下的一片庄稼地里,他俩各自在指定的地块,钻探了30多个6米深的孔。一位老人报告地下无古墓、窑洞或枯井。一位老人则说地下有一座汉代的洞室墓。挖掘后证实,钻探准确,判断无误。苏联专家大为惊讶,十分信服,说“洛阳铲”真厉害!还带回苏联一把。
古都兴起大规模基本建设热潮,政府把昔日的盗墓者和普通农民组织成钻探队,活跃在各个工地上。比如,组织2500多人的钻探大队,用洛阳铲在涧河东西钻探了400多万平方公尺的面积,探孔450余万个,探出墓葬6000余座,古井、烧窑、地穴、虫洞、河道、地裂水缝等地下情况10000多个。这种以前不为一般人所知的盗墓工具,在探寻古墓、古遗址、勘察地质、建设厂房等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在《考古调查的目标和方法》一文中,肯定了洛阳铲在考古调查工作中的作用。洛阳铲正式作为田野考古工作者的特备工具而列入考古专科教科书,书上画有探铲图形,介绍使用方法,在全国推广使用。
洛阳铲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向外省传播,洛阳的老探工,几乎都有出省工作的经历。由于外地没有这种铲子,他们每人从洛阳带一把洛阳铲备用,2元1个。
1955年,新华社发布了一条《洛阳铲已被广泛采用》的消息,影响全国。报道称:“一种轻便好用的探测工具──洛阳铲,在基本建设和发掘古代文物中正被日益广泛采用着。在洛阳、郑州和西安等市基本建设工地上和在黄河沿岸的勘察队伍中,洛阳铲处处受到欢迎。洛阳铲是一种马蹄形的铁铲子,连铁柄约有1公尺长,上面还连有约两公尺长的木柄。洛阳铲插入地面后,可将地下的土带上来,借以了解地下的土质,搜寻埋在地下的文化遗址和古代墓葬。使用洛阳铲,一个普通的铲探工人每天可以探进60多公尺,熟练的探工每天可以探进160多公尺。”
赵振华说,探铲以产地命名,并且首次由国家级重要媒体向社会广泛传播,这应该视为洛阳铲名称最终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后,1979年版《辞海》、1990年版《汉语大词典》、1991年版《考古学词典》均将“探铲”与“洛阳铲”设为词条,洛阳铲成为稳定的专用名词。
洛阳铲的改进创新
赵振华说,早期的瓦铲与现在使用的探铲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刃部长度只有今天标准洛阳铲的一半,口径10厘米左右。洛阳铲在历史发展中凝结了几代探工和铁匠的智慧,不断改进和创新,才形成今天所用的样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洛阳铲是在一人突发奇想的基础上,由几代劳动者共同创造、集体创作的。
中国古代无数的发明创造,为人类的进步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打井的铁锥是明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首创,曾为洛阳盗墓人借用,又逐渐发明了瓦铲,形成洛阳铲。探铲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不断发展,由探工和铁匠们创造了多种人工使用的新铲头种类:
套铲,将普通的半圆形铲刃部延伸为圆形,仅留一窄口,用于探取地下潮湿柔软的泥土和过砖铲打碎的砖瓦烂石。
过砖铲,形似普通探铲而截面半圆形,刃钝而厚重。其本身不带土或很少带土,主要用于冲碎地下砂礓、碎石、砖瓦、瓷片、硬夯土等堆积层面,以便普通铲操作。
特号铲,形如放大的普通铲,直径10至20厘米不等。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洛阳铲还成为建设桩形基础的工具。这种铲可以打出各种口径、深度的空洞,其中下钢筋灌水泥,支撑楼房和桥梁。
刷铲,一根铁杆下接等分的3个、4个或5个弧面铲爪,直径约30至50厘米不等,主要用于刷打基建工程设定的水泥桩孔,使之周壁光滑,垂直规整。
填土锤,形似普通探铲而实心,为避免雨水和杂物进入探眼,将探出之泥土粉碎,回填探眼中,以填土锤分层夯实。
近年来,也有人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型号的洛阳铲进行生产活动,如盖大楼打基桩、高层大楼地基部分护坡、河道公路护坡防塌方、铁路路基加固、挖窝栽线杆、挖坑栽树、山西人用于探寻煤矿等。
一把洛阳铲,浓缩了一段历史文化的发展史。
|
|
- 品尚品
- 品设计
-
- 品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