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某山洞现军火库 藏千件经典武器 |
2012年08月08日
汉网-武汉晨报
责任编辑:刘扬
热度:0
|
|
很多市民知道江夏区纸坊街有个叫白云洞的风景区,但并不知道景区内还有一个向市民开放的白云洞军事博物馆。该馆收藏有轻重机枪、地雷、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反坦克导弹、水雷等轻重武器甚至坦克在内的1000多件现当代兵器,可谓收藏丰富。
该博物馆负责人段祥介绍,凡前往白云洞旅游的市民,只需购买一张10元钱的景区门票,在欣赏白云洞神奇风光之余,就可免费参观该博物馆,与各种兵器实物合影。有兴趣的游客,在了解各种兵器发展简史同时,还可以对部分国产机枪、火炮等进行模拟操作。
日前,记者与几位军迷一道前往该馆参观。军迷们都认为展出的兵器品相普遍较好,其中有7种武器曾在现当代战争史上有过精彩表现,值得一看。而平时,大家一般只能在影视中看到它们的身影,很少能见到实物。
56式冲锋枪是苏制世界名枪卡拉什尼科夫AK47型突击步枪的仿制品。
该馆讲解员说,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迅速建立了完整配套军工体系,并从苏联引进了步兵班用武器生产技术,制造出达当时世界一流技术水平的56式冲锋枪。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我军使用的56式系列武器成功压制了印军同类武器,取得全胜。该枪曾被大量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被誉为中国的AK47。
(56式冲锋枪口径7.62毫米,空枪重4.3公斤,使用30发容量弹匣,有效射程400米,理论射速每分600发。)
二战中,为让单兵拥有反坦克能力,德国研制了“铁拳”;而美国研制了日后名扬世界的“巴祖卡”。前者使用的火箭弹,其发射药在发射筒中燃烧完毕,火箭弹飞出筒身后,依靠惯性飞向目标;而后者使用的火箭弹,自身带有续航发动机,在飞出筒身一定距离后,续航发动机启动,推动火箭弹飞向目标。
国产56式40毫米火箭弹,仿自前苏联火箭筒,是德国“铁拳”的后裔,由发射筒与火箭弹两大系统组成。
讲解员介绍,我国军队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大量装备56式40毫米火箭筒。这型火箭筒适合单兵携带,可摧毁100米开外的敌方坚固地堡及轻型装甲车辆,结束了我军战士用血肉之躯堵敌方枪口及用手榴弹炸敌方坦克的历史。
(56式40毫米火箭筒的发射筒重不到3公斤,所用火箭弹重约1.8公斤。)
■59式反坦克地雷:炸瘫T-62坦克
反坦克地雷是一种主要用来炸穿坦克底部装甲及毁坏履带,使其丧失行动能力的武器。最早的反坦克地雷是德国人于一战末期研制成功的。
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利用苏联提供的技术,制造出了国产反坦克地雷,其中59式反坦克地雷在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中大显神威。我军战士将该雷埋设在苏军坦克入侵我珍宝岛必经之处的冰雪中,苏军动用当时先进的T-62坦克开路,向我军防线推进。结果砰地一声巨响,一辆T-62坦克履带被该地雷炸断,趴在乌苏里江的冰层上动弹不得。
我军通过与苏军反复争夺,终于将这辆配备了红外夜视仪、火炮双向稳定器等当时先进装备的坦克拖了过来。这辆坦克成了苏军侵略我国的铁证。我国兵工专家在对其解剖后,了解了当时苏联的先进坦克制造技术,将我国坦克工业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59式反坦克地雷,全雷重8.5公斤,内装数公斤高爆炸药。该雷是压发雷,坦克履带压上去,才能引爆它。)
■63式107毫米火箭炮:越战中重创美军机场
标准的63式107毫米火箭炮采用12管发射装置,发射管起着给火箭弹定位定向的作用。必要时,其火箭弹也可直接放在地上发射。
越战期间,越南和柬埔寨的游击队曾使用107火箭炮袭击美军重要目标。越南军队曾动用该火箭炮6门突袭美军空军基地和机场,短时间内发射250发火箭弹,共击毁包括B-52重型轰炸机在内的74架美军战机。
(63式107毫米火箭炮行军状态全炮重385公斤,所用炮弹重19公斤,最大射程8公里。)
■78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曾是我空降兵利器
普通火炮发射时,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发明一种没有后坐力的火炮,曾是军工专家的梦想。
世界上第一门能够消除后坐现象的火炮是由美国人戴维斯研制的。戴维斯将两颗弹尾相对的弹丸放在一根两端开口的炮管内发射。射击时,向前射出的是真弹头,另一颗向后抛的则是假弹丸,即一个可抵消火炮后坐力的配重物。
而现在普遍使用的无后坐力炮,是在开火时,其发射药产生的气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从火炮的后方喷出,从而产生一个抵消火炮后坐力的反向力量。国产78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于1979年设计定型,可发射火箭增程破甲弹及高爆榴弹等。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该炮装备到了我军步兵营,也曾是倍受中国空降兵喜爱的主力火炮,可伴随空降兵在雪域高原、热带丛林及岛礁等复杂地形作战。
(78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全炮重30多公斤,口径82毫米。发射榴弹时,直射距离2公里;发射破甲弹时,直射距离500米。)
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中,我军所装备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不能有效击穿苏联T62坦克的主装甲。面对这一严峻威胁,我军决定研制新型反坦克武器,并仿制苏制“AT-3萨格尔”反坦克导弹成功,于1978年设计定型,被命名为红箭-73反坦克导弹。
红箭-73反坦克导弹是一种有线制导的反坦克导弹,是采用目视跟踪、手柄控制、导线传输指令的中国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可攻击500米至3000米距离内的敌方坦克、装甲车或暗堡。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士兵曾用该导弹打击越军的地堡,十发九中。
目前,我国在反坦克导弹的研制上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已研制出红箭8/9/10系列先进反坦克导弹。
(红箭-73反坦克导弹系统所用导弹长864毫米,直径120毫米,平均飞行速度每秒120米。)
曾经有一位军迷这样评说“二战”中苏德两军的坦克:“如果你是一位坦克车长,要和敌人单挑,那么你需要一辆德制虎王坦克;假如你是一位坦克营长,要率部突破敌方阵地,那么你用德制豹式坦克也足够了;但如果你是一位元帅,要率领数个集团军攻掠敌方领土,那么苏制T-34坦克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T-34坦克是苏联著名坦克设计师科什金的杰作,采用了革命性的倾斜装甲,火力和防护性能优异。1941年,纳粹德国装甲部队在入侵苏联时,遇到了苏军的T-34坦克,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之抗衡的坦克。为此,德军迅速提升己方坦克的火力,并开始研制 “黑豹”与“虎”式坦克,以对抗T-34坦克。
1943年秋,为对付德军装甲部队的“黑豹”与“虎”式坦克,苏军给T-34坦克换装了85毫米口径火炮,增加了无线电通讯设备,并加强了装甲,这就是T-34/85型坦克。从此以后,配备该款坦克的苏军如虎添翼,从胜利走向胜利,最后击败了纳粹德国。各型T-34在战时生产超过50000辆,远远超过所有德国坦克的总和,成为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保证。
二战后,T-34中型坦克继续在苏军中服役,直到50年代中期才被T-55取代。此外,T-34装备了很多国家的军队,曾经在朝鲜、越南、中东等战场参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及朝鲜人民军装甲部队,也使用过苏联援助的T-34/85坦克。
(T-34/85坦克全重32吨,乘员5人,配一门85毫米口径线膛坦克炮及两挺7.62毫米机枪,采用水冷柴油发动机,最大公路行驶时速55公里、最大行程468公里。)
白云洞风景区位于江夏区纸坊街城西八分山中,位于纸郑公路边,距纸坊城区5公里。该洞是一个天然大溶洞,纵穿于一座石山,全长300多米,由前洞、中洞、天井和后洞组成。洞中泉水淙淙,遍布石刻和钟乳石。前洞口顶镌刻“白云洞”三字,为明代江夏籍兵部尚书熊廷弼所书。
市民可在武昌火车站乘坐901路公汽去纸坊,然后转乘纸坊到郑店的小巴去白云洞参观军博。
|
|
- 品尚品
- 品设计
-
- 品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