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师收藏千件农耕器具 |
2012年07月31日
重庆晚报
责任编辑:刘扬
热度:0
|
|
重庆24中学七旬退休老师刘映升,四处收集各类农耕用具。如今,由生产、生活、民俗民风三部分主题陈列的近千件反映农耕文化的用具,在位于北碚区蔡家岗镇天印村的刘家免费迎客。其中部分器具如今难得一见。
你见过中间有一块用石头砌成的形如宝塔的猪槽吗?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在刘老师家的露天展场,看到了这一“异物”。中间石宝塔直径约20厘米,高约15厘米。刘老师对该物件的注解是“乳猪槽”。“中间的宝塔,是为了防止猪仔抢食时,将脚踏入槽中把饲料弄脏,现在这种猪槽已罕见。”
在生产用具展馆中,3个似磨子却以木头和竹子为原料的东西,让人费猜。
刘老师称,它的名字叫砻,俗称擂子,就是打米机的前身,“上世纪50年代农村常用品。”砻的上下磨轮是木材做成,上下接缝的部分用竹子做成叶片,形成斜状的缝隙。“谷子脱壳时,抓一把放入磨洞中,然后推磨,让它们从竹逢中漏出,就能实现谷壳和大米分离。”
上世纪40年代的剃头刀是木制把手,且不能闭合。
这把剃头刀摆在民俗民风展览馆,通身长约18厘米,其中木制把手如小指粗,长约10厘米,刀片背厚口薄,刀尖齐整。“它的刀片用熟铁手工打造而成,刀尖齐整可与头部成90度直角,便于修剪头部的任何地方。”
刘老师回忆,该物件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它见证了孩童们的光头和‘一片瓦’发型时代。”
|
|
- 品尚品
- 品设计
-
- 品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