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矢志寻宝为碑林 |
2012年07月24日
收藏快报
责任编辑:刘扬
热度:0
|
|
民国期间于右任收集数百方墓志尽数存于西安碑林,弥补了碑林之空缺
安徽安庆 许志勇
西安碑林,创始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是我国古代收藏碑石最多的地方之一。西安碑林不仅是东方石质历史文化的宝库,更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享有“书法艺术故乡”的美誉,令海外人士向往。而作为大书法家和收藏家的于右任自然对碑林有着特殊的感情。因而在碑林的历史上,他亦作过巨大的贡献。
1918年于右任担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他为陕西的历史文物因保管不善或流失国外,或损毁破坏而焦虑不安,跑遍了靖国军辖区各县的大小村落、山野破庙搜集碑刻,送往西安碑林保存。在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之后,他虽然政务繁忙,但寻“宝”之志愈坚。
上世纪30年代初,于右任因公务到洛阳,在一古董商处见到一块东汉残石,因为难辨真伪,加之交通不便,于是付给古董商半价定金,暂放洛阳保存。于右任收到东汉残石,非常高兴,请人修整后运回陕西,并请关中名儒刘古愚的高足——金石文字考古专家张鹏一鉴定,确认为东汉《熹平石经》的一部分,刻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乃东汉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邕所书。于是送往西安碑林保存,至今仍为西安碑林中年代最早的一块汉碑。人们终于看到了宋时已失传的周易刻石。
1937年西安碑林整修工程竣工时,于右任曾题写“西京碑林”的匾额,悬于碑林大门之上。于右任一生酷爱金石,留心搜集古代碑刻,尤其对清末民初洛阳地区出土的各代墓志情有独钟,他与同样酷爱金石的原陕西省靖国军副总司令张钫曾有默契,凡得北朝墓志,归于右任;凡得唐代墓志,归张钫。后来张钫搜集到唐墓志千余方,运回故乡河南新安县铁炉镇其私宅“蛰庐”建成“千唐志斋”。于右任搜集到200余方北朝墓志。这些墓志中有七对夫妇的墓志,于右任便以“鸳鸯七志”为其斋名,其藏石便称“鸳鸯七志斋藏石”。这批墓志绝大部分出土于洛阳邙山,是他从民国初年到二十世纪30年代陆续收集的。起初他曾想将其运到陕西,因当时铁路尚未通至西安,便先运到北平。1935年,平津受日军威胁,于右任委托杨虎城设法将藏石运回西安保存。这年冬天,杨虎城派马文彦赴北平,将这批墓志用火车运回西安。1936年又将从南京、洛阳收集的另一批碑石运回西安捐归公有。1938年3月,这两批共387块碑石运入碑林安置,正好弥补了碑林唐以前的碑刻很少的缺项。抗战时期为躲避日军空袭,“鸳鸯七志斋藏石”291块被埋藏于碑林院内,1947年全部挖出陈列。
|
|
- 品尚品
- 品设计
-
- 品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