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阳对话方土:中国美术现在是回归传统的时候了 |
2012年05月03日
《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杨小薇
热度:0
|
|
广州画院新址暨当代美术馆奠基前夕,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与广州画院院长方土进行了一场对话,就广东美术、中国美术传统、社会审美养育等一系列话题深入碰撞。
此前生活在大西北的杨晓阳,似乎是因为浸染汉唐雄风,所以他特别喜爱“大”,从1995年起便针对中国的美术学院西方模式的写实艺术教育体系进行反思和质疑,并提出“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三大主张。
作为“大写意”的提倡者,杨晓阳认为,“写意是一种精神而非一种画法,是一种观念而非一种技巧。”在他看来,“大写意”是对写意精神的一种弘扬、主张和倡导,是一种更大范围的艺术精神。他将“大写意”从技法层面提升为精神层面,力图宏观地把握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和特性,以启发人们深入思考当代中国艺术如何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
他曾说过,“从写实到写意,我经历了30年的探索和研究,几乎跨越大半个地球,也曾经把国画画得像西画,也曾深入研究素描、色彩和解剖等这样一些纯属西方绘画系统的要素,但我现在彻底画成中国画,彻底画成一种线描和没骨的。”
在几乎走遍全世界的著名美术学院和博物馆后,他得出结论,“东方艺术在世界各种文化形态中成就最高。”
而广州画院院长方土身上,有一种从传统的特有“韵味”中浸泡出来的“反叛”的力量。他画中依然流淌中国文化中深沉的东方气质,水、墨、毛笔和宣纸依然是他表达的主要材料,但他已走在另一条路上。当他凭借大写意花鸟画享誉画坛时,开始了“实验水墨“的战略转移;现在,他又走向大型历史人物画创作,以完成第二次自我超越。
他说过的一句话或许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迹,“当一个人跨进中国画这道门槛之后,迎面而来的便是一座座由无数前人的成就堆积而成的高山,那高山连成一气,绵延不绝,你怎么办?现实的做法是反其道而行之,我倘若要立顶,便一定要在我这辈子能完成,绝不做愚公,还留给他的子孙。”
中国美术现在是回归传统的时候了
谈传统绘画
记者:近代以来,中国美术史曾出现了取法欧美、取法苏联的思潮。当我们现在回过头去,如何看待这两种思潮对中国美术产生的影响?
杨晓阳:中国美术在近200年来,无论是从技术、材料,还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上都在“大踏步”地向前走,每个时期都出现了很多领军人物,可谓是“大繁荣、大发展”,但从近十年来的发展来看,中国美术的真正内在需求和要求则是“大提高”。
当时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占据着整个社会的主流,有着非常现实的原因,因为从技法来讲,它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能够让老百姓更容易看得懂。
方土:艺术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着的,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艺术形式自然会跟着改变。所以,当我们的生活方式慢慢西化了,承载传统生活方式的传统艺术自然也会发生变化。艺术是情感的载体,环境变了,绘画的变化也是挡不住的。
记者:那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中国传统美术的独特魅力呢?在艺术和生活关系的体现上,中西美术有什么不同?
杨晓阳: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中国近代很长一段时间都占据主流,但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对“古为今用”的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逐渐加入了中国传统山水花鸟画的技法,写实主义的人物画逐渐向写意画、水墨画转变,渐渐背离了原来的苏联传统,而更加接近中国传统。
可以这样说,中国的传统绘画是艺术和生活关系反映得最深刻的一种艺术,无论从系统完备性还是追求境界的高远程度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任何一种绘画形式可与之相媲美。
18世纪之前,美术以“形”为着力点,西方绘画的构思、观念都是通过“形”来比较,所以绘画的第一个境界就是画得像,只要画准,形具神生。但在第二个层面“神”上,中国略胜于西方,中国绘画可以适当地通过夸张、强调把平时了解的当时却没有看到的内容也加入进去,也可以根据“神”的要求去掉不必要的细节。但总体来说,“形神论”这个层次中西没有太大区别。
中国人强调“文以载道”,这里的“文”不是指文章、文化或者文学,而是一种艺术技巧。在中国,所有的艺术形式都要表现深刻的内在道理和规律本质。据我的理解,中国的“道”略同于西方的哲学,但超过这个范畴,“道可道,非常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相当于人追求真理、追求本质的途径。在“道”之上还有“教”,“教”是人在求“道”的过程中对世界的认识所形成的学说。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四个层面之上还有一种“无”的境界。“无”,就是没有界限,中国艺术有“有无相生,无中生有”的自我更新技能,它在不断地自我更新中超越,并在商周时代就确定了无边无际、高深莫测的目标。
记者:现在提出要弘扬民族文化、寻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应该是很及时的。
方土:中国绘画和西方嫁接后,便出现一批大师,但在巅峰后,后人却难以超越了。就如同中国历史上每当诗歌、词、曲这样的新事物出现后,都涌现了一批大师,其后也少有人能超越;要想超越就必须重新定规矩。
现在我们提出要弘扬民族文化也该到时候了。20年前,提这种说法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当时还是全部追求欧化、西化的,没有提回归传统的土壤,反观现在,如果还是提倡中国美术和西方嫁接,就是末流了。
杨晓阳:可以这样说,这200年中国传统艺术被很可惜地隔断了,现在应该向传统回归。中国传统不是局限的,是开放的;不是阶段性的,而是永恒的。我提倡“大美为真”,正试着把它变成国家画院的办院主张,同时,我也希望中国人能够以此树立民族文化的自立、自觉、自强。
|
|
- 品尚品
- 品设计
-
- 品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