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陈承齐,浙江青田人,1946年出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首届油画研修班。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终生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石家庄市文联副主席,石家庄画院名誉院长,石家庄美协主席。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手。
《人民就是江山》460×260cm 2022年
论陈承齐“红色太行”主题油画创作的艺术特色
(河北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石家庄 050024)
摘要:
陈承齐是全国大型历史题材绘画创作的集大成者,他创作出了一系列主题明确,艺术语言成熟的“红色太行”主题油画创作,全面展示了新中国一路走来围绕在太行山所发生的红色历史事件,记录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苦难。本文首先论述陈承齐的“红色太行”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对红色太行题材挖掘,丰碑式的艺术语言的探索,对太行历史苦难的记录,浩然大气的艺术风格。其次,从陈承齐的历史担当,对大师的学习研究,对现实主义的坚守,重视艺术情感的表达四方面分析其作品艺术特色的成因,最后总结陈承齐“红色太行”油画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影响。
关键词:陈承齐 红色太行油画 艺术特色 影响
《进京赶考》480cm×250cm 2010年
陈承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最重要的大型历史题材油画家之一,他半个多世纪如一日的立足于太行山,坚持对大型革命历史题材进行探索,创作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红色太行”主题油画作品,引领了河北省的红色革命题材美术创作,他创作的《迎着曙光》《进京赶考》等作品可谓是国之重器,“弘扬了西柏坡精神,表现了巍巍太行山人为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2020年青年基金项目“石家庄毗卢寺壁画研究”(HB20YS038)
作者简介:刘杰,男,硕士,河北沙河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研究。
李秀娜,马腾飞.“迎着曙光——陈承齐油画作品展”开幕[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11):158.],对中国画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520cm×330cm 2021年
陈承齐是红旗下成长起来的油画家。1946年,陈承齐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父母都是学理工科并从事教育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然而,陈承齐自幼喜欢绘画,并受到家长的鼓励,在父母的启蒙下,树立了一个当画家的理想。1966年,正值20岁的陈承齐由石家庄市焦化厂炉前工的岗位调配到负责省会的大型宣传画绘制工作,使得他真正的踏上艺术创作的道路。1982年,陈承齐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油画研修班,主要教他的导师正是中央美术学院的骨干教师:靳尚谊、苏高礼和李天祥等先生,其中对陈承齐影响最深的要属苏高礼先生。陈承齐说,他结交苏高礼先生近50年了,这期间对他的艺术之路功不可没,要是没有苏先生的指导就没有他现在的这些作品,他每次去北京都会带很多稿子向苏先生请教。在苏先生的热切关怀和认真指导下,坚定了他的艺术信念,立志主攻“红色太行”主题的大型历史题材油画创作,并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
《中共八大》700cm×310cm 2021年
(一)陈承齐“红色太行”油画的艺术特色
首先,陈承齐油画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对“红色太行”主题的挖掘上。陈承齐的“红色太行”主题油画创作主要是指以太行精神为主题,以太行山重大红色历史事件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表现太行山革命老区人民在抗战中的历史苦难,第二类是记录战争的残酷,第三类是表现新中国的历史征程。这些题材是陈承齐立足于太行山重点对西柏坡革命老区及周边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重大历史事件题材进行的挖掘,这些作品犹如一座座历史的丰碑,记录了太行山革命老区人民历史的苦难,战争的残酷,表现了新中国的历史征程。
《历史的记忆-鬼子来了》320cm×220cm 2007年
这些作品中,表现抗日战争的代表作品有《鬼子来了》《梅花惨案》《不能忘记》等作品,表现解放战争的有《攻克石门》《迎着曙光》《进京赶考》等作品。其中,《进京赶考》以西柏坡为背景,描绘了1949年中央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前夜,离开西柏坡进军北平,与当地群众依依惜别的历史场景。画面创作立意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北平就变了,我们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共产主义。今天是进京赶考,进京赶考精神不好怎么行呀。”画面中五大书记与欢送的人群交流着、欢笑着、恳谈着,表现了领袖与人民永远心连心。画面欢快而不失庄重,热烈而又大方。
《无人区》500cm×255cm 2016年
其次,陈承齐创造出丰碑式的艺术语言。丰碑式的艺术语言是根据太行山独特的地貌特征而探索出的艺术表现语言,具体表现为纪念碑式的构图,凝重的色调,硬朗的造型。太行山山皆碑,独特的断裂式地质结构,使得太行山的呈现出阶梯的状态,每座山峰直起直落,棱角分明,庄严肃穆,每座山峰如同庄重的同纪念碑一般永恒而又沉重。太行山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革命大事记,太行山革命老区的人民为战争付出了血的代价,也成就了太行山精神。太行山的碑状结构和太行精神凝聚在一起,呈现出了丰碑式的崇高美,在艺术表现上成就了陈承齐对艺术语言的探索。在构图的处理上,陈承齐注重画面大的结构,注重大的画面分割。构图中陈承齐善于运用较高的视平线,这样具有凌空看大场面的效果,使得画面效果更加宏大。同时陈承齐还善于根据时代的背景和真实的场景进行创新性构图,使得形式为内容服务。
《迎着曙光》260cm×450cm 1991年
其中,《迎着曙光》这件作品最能体现这种语言结构的特点,画面运用了强烈的明暗对比和沉重的褐色调,以及山字形的构图,碑状式的造型语言风格,在画面中营造出深沉悲怆的气氛,呈现出了历史的崇高美。作品中运用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把人和山物化为一体,山即是人,人又如同山,将当年参加会议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塑造成一座雄奇的历史丰碑,魏然矗立在挺拔峻峭的太行山巅,与周围的群峰一起面向旭日升起的东方,迎接新中国诞生灿烂的曙光。整幅作品深邃凝重,艺术地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姿,展现了太行山精神的思想内涵,讴歌了人民战争人民战争必然胜利的历史潮流,是人民战争的纪念碑和史诗。王朝闻对《迎着曙光》评论到,画面中的艺术形象是山一样的巨人,巨人一样的山。
《看火车》500cm×255cm 2017年
再次,陈承齐运用艺术的方式记录了太行山地区历史的苦难。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特别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经过奋勇抗争,解放了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到建立新中国,一路走来历经的屈辱和磨难是中国人民不可磨灭的记忆。陈承齐用自己的油画创作来记录历史的苦难,一幕幕震慑人心的历史画面,展示了近代中国人民最惨痛的记忆。陈承齐对历史苦难的记录主要表现在革命抗战系列作品中,具体内容为抗日战争的相关题材,代表的作品有:《鬼子来了》《不能忘记》《万人坑》等。
《不能忘记》170cm×170cm 2005年
其中,《不能忘记》描绘的是1937年,日军在藁城梅花镇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梅花惨案”。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昔日美丽富饶的商业重镇变成了人间地狱。日军的屠杀是一段用血和泪书写的历史,是一段在中国人民心中最不应该忘记的历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现在许多年过去了,历史和记忆似乎已经变得有些遥远和模糊,但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日本法西斯曾今的暴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强大起来的中国人绝不允许这样的悲剧再次重演,这也是陈承齐创作这幅作品的原因。《鬼子来了》描绘的是鬼子入侵前,农民们逃难的场景,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家园的废墟中奔跑挣扎,画面中刀枪肆虐,硝烟弥漫,村民惊慌失措,作品如同一段悲壮的交响曲,是生与死之间的抗争,是历史深处的悲泣。陈承齐用画笔揭开历史,描绘细节,带观众一起体验半个多世纪前中华民族炼狱般的挣扎,这些画面充满了苦涩,具有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同情,以及警示和教育的作用。
《白毛女》480cm×260cm 2014年
最后,陈承齐的“红色太行”主题油画创造呈现出浩然大气的艺术风格。太行山上抗日的烽火,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一段历史,铸造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几十年来陈承齐在太行精神的洗礼下,陈承齐具有强烈的历史正义感,在艺术创作上他总能够以博大的胸怀和眼光去判断人类的历史和社会,以及文化的价值取向。在生活上陈承齐朴素,低调,勤奋,几十年如一日的在工作室里笔耕不辍,他是画坛中德高望重的前辈。他的“红色太行”主题创作立场鲜明,饱含了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和奋进,记录了这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运筹帷幄-指挥三大战役》310cm×260cm 2008年
特别是在他画面中严谨的形式结构和凝重的色调,严谨的造型以及画面中营造出如剧场般的光影气氛,展示了触目惊心的历史事件,呈现出浩然大气的艺术风格。《运筹帷幄》真实的再现了1948年冬,在太行山西柏坡村的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矮小土坯民宅里,领袖们正在指挥着史无前例的人民解放战争的情景。周恩来总理形容,“这是世界上最小的农村指挥所,指挥着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太行山脚下的西柏坡冬季尤为寒冷,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央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对国民军队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性战役,在战略决战的日夜里,领袖们的工作非常紧张,常常通宵达旦,传达出了正义必胜的信念。
《解放石家庄》100cm×200cm 1980年
(二)陈承齐的“红色太行”油画艺术特色成因
第一,陈承齐是一个有历史担当的艺术家。陈承齐是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艺术家,他的生活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特殊的生活经历和革命情感使得他的艺术创作注重对新中国红色革命历史事件的表现。首先,陈承齐作为人民的艺术家,他对国家有着强烈的历史担当,他能够重视自己生活周围的创作资源,认识到其中的历史价值。2019年7月陈承齐在自己工作室对笔者谈到:“如果你是个艺术家,你的作品要对这个国家和人民负责任,你就知道了你该去画什么。我觉得我生活在这个时代,我有责任以艺术的方式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
《参军-送儿打东洋》300cm×480cm 2011年
其次,陈承齐所生活的城市石家庄市紧邻西柏坡革命老区,同时又是在解放战争中第一个解放的城市,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源为陈承齐对“大题材”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最后,陈承齐创作的“红色太行”系列油画作品都是大型历史题材油画创作,注重对大事记的挖掘。“陈承齐始终坚信艺术家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反映生活的本质和主流,做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让艺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服务。在强烈的自觉的社会贵任感的驱使下,他创作了多幅反映重大题材的革命历史画,这些革命历史画像一座座高大厚实的纪念碑竖立在画坛,并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赞赏。”[
李维世.人民战争的纪念碑——赏析陈承齐的革命历史画新作《战斗在太行山上》[J].美术,2006(07).]
《耕者有其田》160cm×130cm 2002年
陈承齐在创作中坚守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艺术的方式写实的手法去关注和反映现实生活。“邵大箴先生曾评论道,陈承齐的这种创作风格可以说是对古典主义以及由古典主义衍生的现实主义的继承。”[邵大箴.尊崇写实
皈依经典——陈承齐的油画艺术[J].美术,2012(05):80-85.]数百年来,现实主义文艺创作作为一种创作方式,直到今天仍然彰显出了顽强的生命力。陈承齐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理想,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历史,表现历史,用自身的经验来体验现实,反映现实。“陈承齐在创作理念上秉承叙事性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同时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乡土气息以及象征意味,使得画面在叙事的基础上多了份艺术的感染力。”[聂道汨,陈欢迎.多元与繁荣——20世纪90年代河北油画发展述评[J].美术观察,2017(08):121.
耕地农有-《中国土地法大纲》诞生 220cm×360cm 2012年
改革开放以后,即使在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下,陈承齐始终坚信自己的艺术理念,走自己的艺术之路。近半个世纪以来,陈承齐怀抱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坚持在太行山一带进行写生创作,深入生活,这已经成为陈承齐坚定不移的艺术信念。陈承齐在一次电视节目访谈中谈到:“生活只要进了画面,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都会出好的作品,你要想让自己作品成为参天大树,则必须先埋到人民的泥土中,只有这样才能发扬光大,否则只有失败,要扎扎实实的深入生活表现这个时代”。《耕地农有》中所涉及到的众多的农民人物形象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这些老年人的形象,都是陈承齐在西柏坡对周围一带的农民形象写生得来的。
《胜利》180cm×180cm 1984年
陈承齐在创作中重视红色情感的表达。生活是艺术产生的唯一源泉,情感产生艺术,陈承齐把西方大型历史题材的创作理论的研究同自己的生活经历及艺术个性相结合,完成的“红色太行”主题系列作品,表达了深厚的红色革命情感和爱国主义的热情,如《攻克石门》《屠杀》《胜利》等作品。陈承齐对情感的重视表现在创作的过程中,他的创作都是立足于自己的情感,都是在自己强烈的革命情感的驱使下自发性的创作,很少为某个展览或者外界其他原因而进行创作。陈承齐说情感能够促使创作者进行艺术创新,如在每幅画面的构图设计中,他根据自己的艺术情感和具体的历史事件而进行设计,画面的色调的选择和光线的设计也是在创作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的。
《万人坑》500cm×255cm 2015年
在创作《万人坑》时,陈承齐首先对实地进行了多次考察,历史事件本身深深的触动了他,当陈承齐看到日本侵略者仅为保护机器,不顾数十万中国矿工同胞的生死,面对现在的累累白骨,陈承齐心头涌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使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充满了激情。他后来专程告诉自己的老师苏高礼先生说:“我太激动了,我必须要把这张作品画好,揭露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罪行。”
《国恨家仇》220cm×300cm 2006年
(三)陈承齐红色太行主题油画的艺术影响
首先,陈承齐的红色太行主题系列作品引领了全国太行山主题的美术创作。陈承齐的红色太行系列作品以“课题”的形式展开,均是太行山主题的挖掘,并探索出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语言,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画与画之间有一定内在的关系。陈承齐的历史题材油画作品融合了太行山的本土文化精神,形成了太行山丰碑式的艺术语言结构,画面呈现出了震撼人心的崇高美,展示了新中国一路走来围绕在太行山及周边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成为国家的大型历史题材绘画创作的经典。
《中国人》150cm×170cm 1999年
其次,陈承齐的创作方法值得学界借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组织了多次大型历史题材绘画的创作活动,但是长期进行大型历史题材绘画创作的画家却很少,大多数画家都是根据任务的需要进行创作,而陈承齐则是自发性的把大型历史题材油画创作作为自己艺术奋斗的方向,长时间以来围绕红色太行主题进行艺术探索。苏高礼在个人展览的采访上给予了陈承齐中肯的评价:“陈承齐相较于同时代的艺术家,他是坚持了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油画家,目前在全国来看很少有向他这样的艺术家。”同时代的其他油画家很少有把历史题材绘画创作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方向,更没有形成完整的系列。沈尧伊和陈承齐是同一类别的画家,沈尧伊则是长征主题的集大成者,运用了多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长征相关的历史和场景,在艺术的题材内容和表现语言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陈承齐则是主要运用了油画的形式以太行山为主题进行展开的,画面融合太行地域的文化特色,传达出燕赵的文化精神和太行山的革命精神,记录抗日战争以来太行山区的重大历史革命事件,陈承齐和沈尧伊共同建构了红色革命主旋律的艺术创作系统。
《征途》170cm×170cm 1989年
再次,陈承齐的红色太行系列创作表现了河北本土的文化内涵。“陈承齐力求将西方古典油画的精湛技法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蕴融于一体,来创造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邵大箴.尊崇写实 皈依经典——陈承齐的油画艺术[J].美术,2012(05).
太行山的文化内涵和河北本土的艺术传承潜移默化的影响了陈承齐的艺术创作,如严谨中肯的造型语言,一方面不仅体现了陈承齐对西方造型体系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如,陈承齐早年对毗卢寺水陆壁画的研习,其宏大的场景叙述以及独特的审美内涵从某种层面上共同成就了陈承齐艺术创作的面貌。
《渊源》170cm×150cm 1998年
最后,中国的大型历史题材绘画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当下的中国美术家在国家组织的大型历史题材创作活动中表现突出,但是自发性的历史题材绘画创作活动较少,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有待进一步的挖掘。此时,陈承齐的艺术实践值得学界注意,他立足于太行山的历史文化,坚持研究传统,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勇于担当,能够站在国家的层面去看待历史和社会,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题材,为建构中国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学术的框架和中国的文化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邵大箴.尊崇写实 皈依经典——陈承齐的油画艺术[J].美术,2012(05).
[2]李秀娜,马腾飞.“迎着曙光——陈承齐油画作品展”开幕[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11).
[3]聂道汨,陈欢迎.多元与繁荣——20世纪90年代河北油画发展述评[J].美术观察,2017(08).
[4]李维世.人民战争的纪念碑——赏析陈承齐的革命历史画新作《战斗在太行山上》[J].美术,200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