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竹菊是中国传统花鸟画和古典诗词中喜闻乐见的创作素材,并称为“四君子”,为历代文人墨客津津乐道。位于四君子之首的梅花代表高雅清正、刚直不阿、卓尔不群的艺术品格,自宋代以来一直活跃在中国古典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成为中国传统文人言志抒怀的美好象征,并成为表现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元代画家王冕的咏梅诗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倡导不慕虚名、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翻开中国文化史,画梅咏梅的经典作品不胜枚举,尤以林逋的“梅妻鹤子”最为传奇,成为中国文人爱梅护梅的文坛佳话,为世人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在中国当代花鸟画领域,梅依然是画家们喜欢表现的题材。但大多数人画梅仅仅是咏志抒怀,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唐建教授这般爱梅成癖,多年来寻访古梅,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的梅乡,与古梅结奇缘,弘扬中国梅花精神,愿守护老梅度此生的“梅痴”,实属罕见。
唐建是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生于山东诸城,自幼酷爱画梅,老家庭院里那株百年梅树每年春节时的凌寒怒放,成为烙印在他心底的最美乡愁,激发他开启花鸟画写生创作的艺术之旅。浓郁书香的家庭熏陶和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唐建以厚重的学养和德艺双馨的艺术实践,在中国画创作、教学与理论研究方面建树颇丰,成长为当代中国花鸟画创作与研究方向的领军人物。
唐建的寻梅之旅始于大学时代,曾深受山东籍中国画大家于希宁先生的影响。于希宁先生精通花鸟画,尤擅画梅,常以整株老梅入画,屡赴江南、云南等地访梅、探梅。唐建追随先贤的脚步,在寻梅和画梅的过程中沐浴着梅花精神。中国是梅花种质资源的发源地,而全世界最古老的野生梅、最优质的梅种资源、最丰富的变异类型都在云南。唐建偶然间从一位美国学者研究中国古梅的文章中得到启发,逐渐将寻梅画梅的目光锁定在云南。十几年来,唐建寻访写生创作了昆明、安宁、晋宁、永平、剑川、洱源、丽江、大理等地的古梅,还首次于荒山野岭中发现一些未曾被记录的千年古梅。谈及寻梅护梅的过程,唐建感触良深,说他前世跟古梅有旧盟,认为自己同这些灵木有着不解的奇缘。
初见永平花桥元梅,唐建内心充满惊艳与震撼,“阅历风霜,问尔几生修到此”,他感觉自己仿佛神游在杨慎谪守永昌卫时问道元梅树下“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宏阔时空里,自觉传承和弘扬梅花精神的使命感油然而生。这是中国传统文人承袭在文化血脉里的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在这种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唐建前后寻访到唐、宋、元、明、清古梅数十株,其中500岁以上的古梅近十株。在洱源县南大坪村、祥云县的东山彝族乡他发现了数十棵古梅,这是一个漫山遍野开满了野生梅花的世外桃源,其中有棵500多年的古梅,繁花满树,奇香清冽,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回龙古梅植于剑川甸南回龙村东山脚下,树龄为600年以上,可惜已被大火烧掉,只残留下树根。这件事情对唐建触动很大,便从最初单纯的爱梅寻梅画梅自觉转向护梅。这些古梅大多生长在深山幽谷、江水湍急、山路崎岖之地,虽然寻梅护梅途中多次身陷险境,都阻挡不住他锲而不舍的步伐。看到一棵棵古梅在多方努力下得以保护和焕发生机,唐建欣慰地笑了。山路十八弯,每一棵古梅,都是踏破铁鞋,历尽艰险,付出了寻梅和护梅人的毅力和满腔心血,唐建痴心不改,一路寻梅画梅护梅一路以诗明志:“十年寻觅未称痴,频向苍山问雪枝。岁暮风寒归路远,此心梅月两相知。”唐建与怀着共同心愿的永平护梅人段正武、庄明海、周显泽等人先后在博南山中发现了十余棵古梅,发现澜沧江边的宋梅后,他喜不自胜,题诗《江畔野梅》:“寻梅不辞三百曲,但见江畔岭头霜。又是一棵千年古,草杂难掩扑鼻香。”位于杉阳镇打鹰山脚下的唐梅,是目前永平古梅群落里树龄最古老的。为了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由这株老梅的发现者唐建与树主人杨绍丽一家签署了共同保护协议,唐建担任认养监护人,并受永平县人民政府委托,亲自著文刻碑记之。唐建即兴书写“中国永平唐梅护持之家”及春联“博南门第春常在,唐梅之家花常开”“山对晋唐千里月,门开老树万朵花”
,表达了自己对参与保护永平古梅的喜悦和欣慰之情。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古梅,唐建倡导成立了以“痴于梅,友于梅,敬梅冰清玉洁岁寒傲雪之精神,寻梅、赏梅、画梅、护梅,频传梅消息”为宗旨的团队——梅友公社。陈平、方楚雄、刘曦林、黄格胜、郭西元、郎森、陈乙源、庄明海、段正武、周显泽等来自全国各地的爱梅、护梅志愿者纷纷参与到保护古梅的行列中。
古梅群落星罗棋布,装点在云南的青山绿水间,逐渐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唐建的积极推动下,2020年新春,一场因古梅结缘的文化盛会——中国梅花精神文化论坛在永平县举行。赵树丛、黄建华、李润明、刘曦林、张桐瑀、郭西元、朗森、唐建、孙剑、曹建华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学者、画家、植物学家、永平县护梅志愿者100多人雅集永平,通过“寻梅”“赋梅”“写梅”等一系列活动,深度挖掘永平古梅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永平县委、县政府共同探索建设永平“中国古梅文化之乡”的新思路。大家用自己的才智深扎在永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与永平古梅对语,与永平人民一起齐心协力保护和传播古梅文化。大家保护和传播的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文人墨客寄寓个人审美品性的观赏性梅花,而是根深叶茂开花结果哺育众生的充满山野之气的古梅群落,并将此提炼和升华为高大伟岸、守正创新、顽强不屈、淡泊明志的新时代中国梅花精神品格。
唐建在寻梅护梅的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的古梅写生作品。他在艺术理论中坚持传统与创新并重的观念,有承有破,法自我立,并在艺术创作中践行这种理念。唐建的花鸟画创作遵循文人画的笔墨传统,传承和拓展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意境沉静而淡远,有真气、有灵气、有文气,画中透溢着中国传统文人画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与文人风骨;同时又融合西方造型方法,力求笔下的物象具体、丰满而传神,写意与写实相得益彰。唐建的书法师承名家蒋维崧,作画时以书法用笔见长。蒋维崧最善金文,用笔中锋,线条圆润婉通、内质外秀、中正古雅;唐建得蒋老作书之精妙,用笔中锋兼侧锋,拓展了笔意,笔下墨梅自然摇曳多姿,氤氲着古典主义浪漫唯美的意蕴。画面突出了线条书写的形式感,充满生命的张力;野芳发而幽香,笔笔疏逸而野趣。这种野趣乃其从写生和体悟生命本源而来,自然、真挚、灵动。唐建笔下的古梅突破了传统画梅固有的技法,每一幅作品都是带着清新的泥土芬芳,那些孑然傲立、野气横生的老梅通过他的写生创作,自然化育成浩气凛然的诗书画水乳交融的唐家梅谱。
唐建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与大自然对语、与古梅对语,陶冶自己的性灵,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从《唐梅》《踏遍苍山觅玉葩》《岭岗地元梅》《此心梅月两相知》《穿透千丈冰拗来百尺铁》等古梅写生作品中,可以清晰看出,他在写意与写实的融合中,在笔力与墨韵、线与皴的创造中,在语言手法的虚实变化中,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学术理念融入创作里,注重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他由古梅顽强的生命力深层次领悟人、自然、生命的意义,感受着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洗礼,体悟着艺术生命的真谛——个人的艺术追求始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唐建用自己十几年间行程万里寻梅画梅护梅近万棵的艺术苦旅,用他精心创作的写生作品和一首首咏梅题画诗,自觉担当起一名艺术家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培根铸魂的神圣职责,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