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曹环义,字心梅,号啸堂主,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莘桥村。两岁时随父母定居北京,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十四岁时受教于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研习传统笔墨。作品以虎著称,独树一帜且能工能写,粗处并不狂怪悖理,细处总原不失其毫芒。小幅作品巨细有致生机勃发,巨制百虎姿清各异,栩栩如生。
环义画材不独画虎,亦擅写意花鸟。画风潇洒、飘逸、劲健。写意画豪放淋漓,注重章法、韵味,以势夺人。其作品应邀为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及大连老虎滩公园、大连海军政治学院图书馆、吉林市博物馆、山东省高唐李苦禅艺术馆等部门所珍藏。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大型画展,随后曾在各地办展,深受各界人士好评,影响深远。其作品广泛被海内外人士所珍藏。
《五福临门图》68×136㎝ 2015年
虎跃砚池 心载灵物
虎,是中国老百姓相当熟悉、喜爱和敬畏的动物,和龙一样带有浓厚的图腾色彩。虎,是中国书画家比较偏爱、乐于表现的题材,自古以来,画虎名家辈出。画虎说易也易,刚学绘画的儿童也爱画虎,用蜡笔涂涂抹抹,虎头虎脑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尽管形态不一定准确,但别人一眼就看出那就是虎;画虎说难也难,难就难在人们尽管熟悉虎,但不少人对虎的了解只是停留在图片上、动物园里,其实对虎并无深刻的了解;难就难在虎之美,其美在威,其美在神,其美在势,而这一切,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很难用笔墨加以淋漓尽至地表现。正因为如此,古今画虎者虽多,以画虎名留青史者却鲜见。
《雄风盖世图》96×178cm 2006年
唐有李渐,宋有辛成工、张道人,清有丘天民、席文卿,近代有刘奎龄、高剑父、高奇峰等,虽近代不缺乏画虎之人,但名家却也屈指可数。曹环义画虎,独树一帜,粗处并不狂怪悖理,细处总不失其毫芒。小幅作品巨细有致生机勃发,巨制百虎各异,栩栩如生。如今中国画坛画虎者层出不穷,自封或他封的“虎王”“虎痴”“虎侠”等绰号、别号或曰“美誉”接踵而至,令人眼花缭乱。说谁是真假李逵有些小题大作,谁都是大师就让人搞不懂画家和花匠之间有何区别。情有独钟的却是画虎,“以物寄情”“情以辞发”。
《三义图》188×188cm 1989年
但凡画家钟爱一种事物并付诸笔端,其中的奥秘便可通过画面所描绘的物像窥知真伪。因为画面所表达的意境,往往就是画家心中所仪的境界。纵观曹环义先生的虎,可亲、可近、可唤、可扶之态迎面而来,明眸清澈,神情悠然。或许这丛林里、山涧中的虎,竟是曹环义先生的化身。其崇尚自然、野逸、内敛、独行的情绪超然物外。曹环义说:“我以为虎之为虎,重在自然与生动。所以我画虎形象虽从写真中来,但更偏重于神、环境、气氛的表现,构思虽讲究个人匠意,但却以再现虎之气韵为要旨,如此才是我之为我。”
《母子说教图》60×90cm 2011年
曹环义笔下的虎,得虎威、得虎神、得虎势,其奥秘不独对虎有日复一日、深入细微的了解,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他把虎人格化,以人的性格的复杂性、多样化来观照虎、表现虎。在数十年从艺生涯中,曹环义以中国画艺术题材中的老虎为专攻,展开对中国画艺术艰辛的探索,勇于创新,兼收并蓄,师承造化,锐意变革,在技法上融传统法度和西洋之技于一体,他非常注重写生,对虎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故其虎画作品给人以凛然有力的震慑,雄健之美跃然纸上,令人过目难忘。曹环义开创了中国画虎题材雄浑之美结合托物言志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中国画领域中传统表现开辟了现代的空间。
《长啸》100×52cm 1986年
在中国画的深厚传统中,虎的表现一直是一个重大的传统题材,中国画传统艺术中虎的形象,在审美情趣上体现了人的精神寄寓,其内涵则是虎的人性化和人对自然造化的敬畏等。当然,虎形式美感上的特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从而使之成为艺术表达的理想题材。曹环义对虎的题材的表现显然基于此种意识,然而更可贵的是他由此所生发的创作激情,这种意识的激情是画家对虎长期研究的结晶。他从精神内涵和形象美感两方面展开老虎题材的大场景表现形式。他笔下的虎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自创一格,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审美要求,是一个民族富有活力和创造精神的表征。曹环义认为虎的精神内涵所展示的阳刚之气和英武之美体现出了民族奋起的时代气息。
《远瞩》100×53㎝ 2002年
我国有崇尚虎的文化传统。虎文化有丰厚、深远的积淀,渗透到审美与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虎虎有生气、龙腾虎跃、虎踞龙盘,这些词语不仅象征着生气与活力、非凡的风范与气度,还表征着一种宏观气象。画虎,动态神情的微妙难以捕捉,虎的性灵与情趣尤难传达。曹环义的成功基于他对生活的深入体察与揣度。绘画的生动、神韵、情味是艺术的生命,曹环义以他的神来之笔在一系列作品中做了成功的艺术传达。而这些传达是以扎实造型基本功和新创新的技法语言为依托的。他笔下的虎有骨、有情、有神,皮毛斑斓,连毛色的光泽感也表现得生动自然。他笔下的虎充盈着勇武雄强之气,荡漾着母子亲情、天伦之乐,甚至离情别绪,他常采用拟人化的方法,借虎言志、抒怀。他这种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创作,强化、丰富了虎画的精神内涵,开创了一代新风。
《三戏斗》136×68㎝ 1979年
自古以来,虎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绘画题材,激发了无数画家的创作热情。五代的石恪、元代的周耕云、明代的赵廉等等都是画虎的名家,挥毫泼墨间,创出无数佳作。曹环义也是这样一名沉浸于虎的画家,他的小幅作品巨细有致,生机勃发;巨制百虎恣情各异、栩栩如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追寻,曹环义在记录虎威虎韵的同时,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绘画技法,积累了独特的艺术理念;同时,他也将人类的情感与精神寄托融入了画中,带来了生动又富有想像力的画卷。
《虎》247×180cm 1976年 恩师李苦禅 学者萧劳,山水大师关松房,好友刘炳森题
一幅“地图”开启的师生缘
曹环义自幼喜爱绘画,启蒙于父亲的生意伙伴董亦三。在他14岁时,由董亦三引荐,拜得国画大师李苦禅为师。“初见先生李苦禅时,先生问我家住哪里?我答崇文门外花市,先生便提笔蘸墨画起了‘地图’。”曹环义回忆。当先生李苦禅画完时,曹环义才发现,原来先生画的地图已然变成了一颗苍劲的松柏。这幅画成为了李苦禅先生给曹环义的见面礼,“先生的意思是树木与我们生活中的道路一样,‘四通八达’的枝干是树木生命力的表现,也是它的美丽之处”。曹环义说。
《四季圆光之春》68×68cm 2015年
在学艺的几十年中,曹环义对先生李苦禅绘画上的豪放风格与磅礴气势感受很深,吸纳了先生独特的艺术气息,培养了自己的艺术审美。李苦禅先生在大写意花鸟画方面的笔墨功底也影响了曹环义的绘画表现手法,在其日后对墨虎的研究中起到了引导作用。曹环义表示,“先生的墨简而意不简,将动物以富有质量感的笔墨呈现,而又不失动物的神韵”。
《四季圆光之夏》68×68cm 2015年
曹环义谈到,在喜爱画虎这件事上,先生李苦禅非常支持,认为通过热衷的题材,锻炼技艺,找到艺术与精神的方向是很好的。“一个画家在一种题材上专注并不会影响他在其他题材上的探索。技法的学习与磨练是很重要的,不断地提升技法,开阔眼界,就什么都能画了。”曹环义说。跟随内心真意,在绘画技法上下深功夫,不故步自封,创作发自肺腑的作品,这些都是曹环义从先生李苦禅身上学到的,而他也将所学运用到了自己日后的创作中。
《四季圆光之秋》68×68cm 2015年
一虎多画呈现生物百态
曹环义从儿时起就喜欢收集虎的图案,小时候的他抱着小人书一页一页地照着画,每当遇到别人画的虎也是格外关注,无论出自怎样的风格与派别都要临摹才罢。一次,曹环义与父亲外出,见到街边店铺中所售卖的虎画便走不动了,父亲只好留下他,自去办事。随着画艺的精进,临摹已经无法满足曹环义了,希望以科学的角度学习。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曹环义只好自己动手“做实验”。
“过去的时候路边常有死猫,我就将它们的尸体埋好,过两年后再去刨开观察猫的骨骼。用细竹签轻轻拨开泥土,为骨骼编号后再拿回家照着画,有点像考古。”
《四季圆光之冬》68×68cm 2015年
曹环义从生物的基本特征出发,由内而外地熟悉动物的体态。通过比对骨骼与查询资料,抓住了动物的身体结构特点,并运用到了构图中,相继创作了“奋进”、“回首望月”姿态的虎画。“猫和虎一样,都属于猫科动物,骨头的数量都是254块,骨骼结构区别很小。运动起来,骨骼的受力摆动、肌肉的状态、皮毛的反应,这些都是需要观察的,这样才能掌握好虎的体态,画出来的虎才真实。”
《和谐图》136×68cm 2018年
除生物观察之外,曹环义也注重在画法上的探索。他以虎为题材,通过工笔、大小写意、彩墨、泼墨几种画法诠释虎这种动物。他指出,在动物体态结构烂熟于胸的前提下,无论使用哪一种画法都能展现出虎的独特魅力。曹环义还表示,不同的绘画技法有助于突出虎的生理特点,从而更好地烘托画面。在绘画技法的实践中,曹环义曾参考日本画,尝试使用东洋派画法中的染法。经过不断的实验,在处理虎的皮毛颜色时,令其色彩犹如自然喷出一般,彰显出了虎毛柔亮、光顺的质感。
《疏菜秋味图》98×52cm 2017年
画虎要突出神情兼备
观曹环义的虎画,画面的运动感极强,虎在草坪、河流、山川、苍松的映衬下显得活灵活现。当观者的目光从虎的体态转移到其面部表情时,就又会发现,原来以往观虎竟忽略了它的情态。曹环义的画中,有不同性别、年龄段的虎,它们表情各异,虽为莽兽,却流露出一些人性的情感。曹环义介绍,他的画在生动表现虎的神态的同时,也希望通过虎去展现一些动物共通的情感,并且为看画的人留有一些想象与享受的空间。
《兰惠君子风》97×128cm 2018年
在他的虎画中,有不少是表现母子关系的。画面中稚气未脱的子虎依偎在母虎身边张望,或被母虎叼在嘴中行走,或因调皮被母虎击打,表露出的神态同人类毫无差别,使人不禁展开联想。在交谈中,曹环义无不流露出对于父母的爱意,他的《母子图》就是感念母亲的一幅作品,当中表达了动物共通的情感,融入了自身的想法与感受。然而,天伦之乐也时常会带有无法避免的忧愁与离别,使人惆怅。
《兰石》58×58cm 2015年
在曹环义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幅长卷《百虎图》中,画面由右至左,以季节巧妙划分,将百只不同形态、年龄的虎呈现于季节万物中,表现出了较强的空间感与时间感。画中之虎有的嗷嗷待哺;有的跟随母虎,难掩初次觅食的躁动;还有的已然离开母虎,在离别的气氛中,独自踏上前程。曹环义表示,自己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只展现了春季至秋季,没有将其延伸至冬季的画面。“还是希望为这幅画留有一些延伸的空间,至于冬季会有怎样的虎,有何等景象,这些都交于观者,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发现。”
《墨竹》100×52cm 2017年
《三蟹图》90×58cm 198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