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 (水墨) 82×90厘米 2010年 杨刚
不久前,我到中国美术馆参观了杨刚的作品展览,一定程度上不仅是来看展览,也是和我的老校友、老同学、学弟杨刚告别。这个告别给我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象,他和他的艺术不仅在我们这些老同学当中,也必会在今后更多的观众当中,形成越来越深刻的印象,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我1960年考入中央美院附中,杨刚1963年考入附中。我在四年级的时候,他在一年级。可是一年级的杨刚,他的速写和素描在学校就非常突出了,他的作品经常在学院长廊展出。因为这个原因,我跨过两届同学,对他的作品情有独钟。记得我曾经跟班上的同学讲,一年级有一个学弟画速写特别棒,这个人叫杨刚。中央美院附中毕业以后,中央美院不招生了,杨刚这一届和我们这一届命运一样,在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10年当中,都失去了进入中央美院深造的机会。有趣的是什么呢?1978年以后,全国开始招考,我有幸在中央美院研究生考试的考场里见到了昔日的校友、附中的同学杨刚,而且更有幸的是,我们两个都是以中央美院附中的学历考上了“文革”后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研究生班。后来,我才渐渐地知道,我们那一届实际上很难考,因为10年当中在社会上积累了大量的渴望到中央美术学院深造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考试面临的竞争可想而知,杨刚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录取为研究生。
在中央美院,我们就有较多的机会接触了。我们这一届的同学在中央美院比较活跃。杨刚平时却不说什么,他给别人的印象是有点沉默寡言,不喜欢和别人辩论。但我知道他是属于那种静水流深、慧眼识珠的人,他能够从生活当中不断发现一些事物,通过不断学习博取厚积。他的毕业创作——工笔重彩作品《迎亲图》表现了蒙古草原的婚礼,当时在我们研究生展览会上受到好评,获得了叶浅予奖学金。
毕业以后,我去了中央美术学院,从事壁画教学和创作研究,杨刚到了北京画院,专职从事绘画创作,我们接触就比较少了,但是这些年来,我断断续续地看了他的一些作品。我还到过杨刚的家,观摩过他和他的妻子——书法家董正贺的作品。但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自由长旅——杨刚艺术展”还是让我震撼,很多作品我从未见到过,真是让人怦然心动。这个展览,一方面反映出杨刚有深厚的绘画传统基础,同时又看出他从东西、古今艺术传统中广泛汲取养分,不受任何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的限制和制约。他随着自己对艺术的感受,不断地闯入一个又一个新领域,无论其工笔、小写意还是大写意,甚至进入墨象,都让人耳目一新,这不是一个画家能够随意做得到的。看完杨刚的展览,我感觉他是一通百通、艺术表现的才情极为突出的艺术家。一般来说,小尺幅的大写意比较容易把握,杨刚的大写意作品尺幅如此之大,笔墨却能把握如此之好、效果又如此之佳,真是出乎意料。这个展览还展出了杨刚相当篇幅的油画作品,这些油画作品的品位很高,既有中国画大写意的墨象和用笔,也强调西方绘画的光影色调,他以中西结合的手段来揭示画面的氛围、情感,他的作品是油画中国化历程的重要收获。
在这次展览会上,我拍了几十张作品。看完展览,我深深觉得我的老朋友、我的老同学杨刚,虽已离开了我们,但这个展览会引起国内美术界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在观看这个展览过程中,我回归到和同学交流艺术的状态,我是在向杨刚学习。迄今为止,我还没见到国内哪个国画家有杨刚这样广阔的视域,不论打入任何一个领域,他都有一种充满豪迈、自主和自信的情怀,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杨刚生前非常低调,没有宣传自己,没有举办过这么大的展览,我们对他的了解是有限的,这次展览我看得很激动、很震撼。这次展览只是开始,希望举办更多杨刚的展览。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