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芳,一九四二年四月八日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58年考入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1965年本科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其中1972年—1979年调吉林省文化厅美术创作室任创作员),现为吉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曾六次参加全国美展
三件在《美术》美术杂志发表
二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
八件在《美术观察》发表
三十件在《艺术市场》发表
二件被收录在《纪念吉林省建国五十周年优秀作品集》
作品多次在《吉林画报》《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发表,并有专论文章评论。
有些作品在俄罗斯、奥地利、意大利、韩国和加拿大展出,在加拿大还获优胜奖。
在2016年吉林电视台综艺文化栏目对其进行了专访,并进行二十分钟报道。
吉林日报在2016年末“发表专家评论文章”《吴宇芳笔下的关东风流》系统的对艺术道路进行评述。
《蒸豆包》布面油画 135×105cm 2010年《艺术市场》发表
吴宇芳笔下关东风流
文/曹文汉
从上世纪60年代初认识了吴字芳,那时他正在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学习,给人的印象一是个子高,二是朴实。他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从小就干农活,即使上大学期间,假期回家也还是帮助家里干活,据说他的农活可以达到农村“把式”水平。在学习上他一直刻苦努力,而且画出来的东西有一种质朴无华的味道。
《捶棒槌》布面油画 120×160cm 2012年
几十年过去了。几年来,吴宇芳陆续把他几十年来创作的沾满岁月风尘的油画作品,以及有关资料拿给我看,虽然此前也曾零星的见过他一些作品,但看到他如此众多的系列式作品放到一起,深感壮观,也激发了我的审美兴奋和审美感悟,拜读之余,感触多多。我个人认为,这些系列作品既凝聚和流淌着他几十年的心血和汗水,又展现他多年来在油画领域的积极探索和不懈追求。
《关东腊月》布面油画 130×150cm 2012年《艺术市场》发表
他的作品充分展现关东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民风和民俗是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和特定的自然条件,经过长期演变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民间的风俗和习惯,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地域特色,是广大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大年、赶大集、包粘豆包、晾乌拉草、冬天的冰糖葫芦、气派的送粮大马车……这些多年来形成的关东习俗、关东风情是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生活中的喜闻乐见,更折射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人们看到他作品里所展示的这些民风民俗,既没有粉饰,也没有媚俗,而是能够真实而朴素地把健康、典型,并深受广大群众普遍喜爱并热情参与的关东风习进行再现和升华,用系列的生活场景和艺术形象给予多方位的艺术展示,从而充分体现了着落民风民俗的雄浑、鲜活、厚重、大气的独特艺术魅力。
《大路》布面油彩 150×210cm
他的作品热情讴歌关东人勤劳质朴的优秀品格。形象的塑造一直是艺术作品中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载体,它要求艺术家把生活中的素材和感受进行提炼加工,从而创造出具有典型意义并富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人们看到在他的作品里,他的兴奋点始终聚集在农村最普通最平凡的农民身上,那些老农民把式,老大娘老大嫂,老爷们小青年,大姑娘小媳妇……几乎个个性格凸现,惟妙惟肖。更为重要的是他所塑造的形象没有拔高,没有装粉;也没有对充溢着乡土气息的关东农民进行调侃式的耍弄与嘲讽,更没有把关东农民的直率粗犷丑化为愚傻和蛮横;而是满怀感恩的真诚和激情对关东的父老乡亲们进行精心的刻画和由衷的赞美,从而能够真实而深刻地展现关东人勤劳、质朴、热情、粗狂的性格气质和优秀品格。
《丰收》布面油画 160×120cm 2013年
他的作品自觉承担关东本土画家的重要责任。多少年来,歌颂赞美广袤无际的黑土地和辛勤豪爽的关东人,一直是很多作家艺术家的热望,而作为关东本土艺术家应首先承担如此重任,这源于本土艺术家和关东黑土地,和关东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血肉相连,融为一体。人们看到他作品中描绘的关东风情,所刻画的关东人都是他黑土之恋和乡情乡音的真情流露和高亢放歌,更是他作为关东本土画家责任感的重要体现。也正是由于这种深情和责任感,激励他能够坚持几十年的艰苦艺术实践,并能初步形成自己生动、质朴、浓重、通脱的艺术风韵。更为可贵的是已经即将迈入古稀之年的今天,他仍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学习和继承前辈艺术家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刻苦学习,勤奋创作,把自己的艺术创作作为关东本土画家在美术发展中所必须承担的重要历史责任。
曹文汉: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古元传》《靳尚谊回忆录》作者
《欢乐的农家》布面油彩 150×100cm
参加全国美展,《美术观察》杂志发表,在中国嘉德广州拍出
油画家吴宇芳的关东乡土情怀
文/朱晶
认识吴宇芳,是1974年在省文艺创编室。我在《吉林文艺》编辑部,他在美术工作室。宇芳1965年毕业于吉林艺术专科学校(即后来的吉林艺术学院),同年留校任教。“文革”后期调到这里。我对美术有兴趣,与他多有请教与交流。还记得他那发表于《吉林文艺》(1973年7月号封面)的油画《毛主席在书房》,凝重大气,颇受好评。1977年创编室解散,他回艺术学院当教授,曾赠我一幅油画《小白桦林》,画布上点染着晚秋苍黄的斑驳笔触,十分醒目。
此后见面不多,但未断联系。2017年12月1日,吉林艺术学院举办“艺海无涯”四人作品联展,我得机会一睹宇芳油画近作的风采。
《金秋》布面油画 240×180cm 2009年
吴宇芳主攻油画,其题材大多聚焦东北农村生活。他笔下土地田园的沉实与清新,乡村农民的质朴与淳厚,动人心弦,令人向往。一位老农蹲在待耕的开阔田地上,蓝布褂、红脸膛,用粗壮有力的大手团住土块,察看着墒情,似乎要从土里捏出“油”来(《土地》2009)。这幅画,典型地表征了农民与土地的亲密关系。《谷雨》(2001),春天地头,扶犁和点种两位老哥支起烟嘴对火,旁边一围头巾的蓝布衫女子正蹲着弄犁杖。前景乍开的野花,远处村舍、刚冒绿的树丛及身后大片沃土,构图简洁而富于动势,烘托出一派朝气与生机。《大路》(1984)、《送公粮》(2002),都是展现农民送公粮的情景——前者氛围热烈,雪地上送粮马车、小拖拉机争先恐后,送粮人皮帽大氅,手里挥着大鞭子,乐呵呵地迎面走来,这可能是宇芳笔下场面最大、人数最多的一幅画作。后者则朔气凛冽,大雪染白了粮袋和棉衣,粮车一侧穿靰鞡鞋和毡靴的三人顶风冒雪,挺立前行。虽然视角、场景不同,但两幅作品同样洋溢着农民丰收的喜悦,人物急切、坚定的身姿,显示了一种报效国家的责任心。如今农民免交农业税,倒使此题材作品更具历史意味。
《晾乌拉草》布面油画 90×120cm 2011年
对农民的刻画,画家视域开阔,观察细致,往往切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贫农的儿子》(1980),截取老农送孩子上屯小学的瞬间,笔调庄重沉着。教室门前,两个人物背立,其后摇尾张望的小白狗打破了构图的板滞,孩子蓝色新衣与老人褐色旧袍形成对比,老人腰间挂的旱烟袋小葫芦、室内墙上的毛主席早期像,标示出年代的久远。肖像画《东北老农》(1984),似乎是同一人物转身的近景,扎撒的毡帽头捂着耳朵,满脸皱纹镌刻着岁月的沧桑。《欢乐的农家》(2004),抛洒的苞米粒,活跃的鸡鹅群,远处吃奶的四个小猪崽,环绕着扬手喂食的老奶奶,欢动,快乐,惬意,俨然一副农家乐。人物神情敞亮慈祥,周边的草编鸡窝,扣挂篱笆上的水桶、葫芦,增添了小院儿的农家味道。无论主体人物塑造,还是构图布局情绪渲染,《欢乐的农家》应该说是近年国内油画创作的一幅佳作。《金秋》(2009),《小山村》(2010),《鲜瓜地》(2010),皆从不同侧面,以丰富的色彩赞美了乡村新生活。
《乡情》布面油画 110×120cm 2010年 《艺术市场》2011年五月号发
关东风俗,是东北人长期积淀传承的特殊生活方式,是携带着诸多历史文化的习俗风尚。它集中体现于乡村大地,凝结着农民的智慧和人生况味。《关东腊月》(2012),表现杀年猪、切血肠,两个妇女在灶旁案前忙碌,老人小孩围前绕后,场面热闹喜庆。靰鞡鞋,旧时关东农民土制的皮鞋,絮上靰鞡草或羊胡子草,就成了棉鞋,轻便,耐用,防寒。《晾靰鞡草》(2011)即为这一民俗的形象展示,坐在炕上梳理靰鞡草的老者神态专注、安详,画面右方的靰鞡鞋、棉袜子,真切、微妙,有如那个年代的标本。而《摇篮曲》(2010),则明朗、温馨。年轻的母亲站在窗前绣花,外面春意绽放,身旁悠车里的小宝宝正甜蜜地酣睡——“养个孩子吊起来”——宇芳所描绘的关东民俗,亲切而充满情趣,其中有些老百姓熟知的行为习惯或许正从当代生活中消失,但它们留给人们的文化记忆却是优美的,难以磨灭的。
《阳春》布面油画 2012年
吴宇芳的乡土油画,不慕俏丽花哨,不求抽象变形,而是注重人物造型和环境构成的生活原生情态,用笔设色探寻一种明快又沉郁、粗砺而不失细微的表达。就是说,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这种倾注对乡土和农民真挚深情的艺术追求,究其根源,不外乎取决两个因素:其一,他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将农村乡土视为他生命和艺术的根。吴宇芳生于长春郊区,父母是农民,他14岁读中学才进入城市,参加两届农村社教工作队,并于1970年在扶余县立新大队建立深入生活基地,定期下乡同农民三同,对深入了解东北农民的精神面貌是极有好处的。他这样谈自己的家乡:“这里是富饶的黑土地,这里的农民勤劳、善良,崇高、俊美……他们的这种品质深深地印入我的心灵。”他说:“丰富优美的东北农家生活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着,促使我拿起画笔,怀着十分敬畏的心情表现他们”,“不断塑造俊美的关东形象”。
《捉蝈蝈》布面油画 2010年《美术观察》发表
其二,他信奉现实主义画派的优良传统。宇芳深受十九世纪俄罗斯“巡回画派”和法国“巴比松画派”影响。“巡回画派”开创者彼罗夫《睡梦中的孩子》《三套车》曾强烈震撼过他;而“巴比松画派”的乡村风情歌手米勒,被梵高视为“榜样”、“圣人”,他的《播种者》《拾穗者》等,表现农民的“贫困而美好”,也一度让吴宇芳着迷。他曾经对某些画展排斥现实题材,“挫伤了许多画家反映现实生活的热情”,提出过批评,他坚信:“作者的感与情,要和人民大众的感情相通,作品才能放出光彩。”正是多年的坚守与探索,铸就了他乡土农民画的独特魅力,得以多次在国内外重要画会展出。
《摇篮曲》布面油画 95×110cm 2010年
当然,吴宇芳画作的选材与技法并未完全限于关东乡土的写实。题为《长白深处》(2014)的林中雪景油画,明显吸取了印象派的笔法,白黄颜色交渗错落,造成雪与树相互掩映的朦胧意象。他的静物画、女人体作品,他的环境装饰设计,也都达到相当高的层次,彰显了其深厚的艺术素养。
(作者系吉林省作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文艺评论家)
《送公粮》布面油画 2012年
《快乐的田野》
《穷人的儿子》布面油画 123×167cm 1980年
《美术观察》发表 参加庆祝建党六十周年全国美展
《土地》布面油画 149×135cm 2009年
《谷雨》布面油画 125×125cm 2011年 《神州》发表
《赶年集归来》
《关东货郎》布面油画 125×125cm 2015年
《豆浆香香》布面油画 艺术市场发表
《小山村》布面油画 110×140cm 2010年
《鲜瓜地》100×110cm 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