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杜平,又名(瑞石杜平),字琦璋、璋草、瑞石。1960年4月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先后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创作院,中国国家画院龙瑞课题班,中国画学会研究生班。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杜平工作室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画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画艺术创作院院委,中国画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五指山》136×68cm 设色纸本
获奖经历
2008年,国画《当下正闲时清心在此山》入选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
2010年,国画《极目林开梧并看叶寻居》入选第二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
2011年,国画《太行烟翠》入选2011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2年,国画《涧水芳源》获全国第三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优秀奖。
2012年,国画《绿满宾山》获“翰墨新象”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3年,国画《霄林嫣翠》获“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4年,国画《峰高泉清》获中国画学会“明德·和融”2014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5年,国画《茂林芳源》获中国画学会“明德·和融”2015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5年,国画《家山晨话》获“高洁品性·兰蕙人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5年,国画《荷塘记忆》获“重温经典”第二届娄东(太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6年,作品《腾冲印象》入选中国精神、百家金陵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由江苏美术馆收藏。
《霄林人家》136×68cm 设色纸本
艺术潮流·传承发展
文/荼荼
在那个没有电视机,没有儿童乐园的时代,反复临摹,反复画连环画,这是七岁的杜平老师一个精神生活。在往后几十年里杜平老师对此段经历充满感激,这成就了他艺术生涯里最扎实的造型能力。
在不断学习,创作中杜平老师对山水画也有自己独到见解,譬如写山,即营造意境“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抓取欣赏者之感动,引起共鸣。
《萧县皇藏峪》40×40㎝
自近山而望远山之,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的结构,使咫尺千里美景尽在眼前。抓取山之特征,是准确阐释出山之神采,以线为骨,勾勒出丘壑巍峨,山川饱沃,一草一木皆灵性。
《天门寺观音殿》40×40㎝
画中关系处理,笔墨之轻重,笔墨之浓淡,布景之疏密,色彩之冷暖,宾主之呼应,大小之相间等等,使画面产生变幻新奇,丰富空间。再来就是笔墨,杜平老师在作画准则里有个坐标,以笔墨为中心,上为至高,下为至深,左是至尚,右是至远。所谓:高、尚、深、远,充分诠释了传承与发展,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农家院》40×60㎝
杜平老师是站在巨人的肩膀,跟紧时代步伐在艺术领域不断创新。在不断总结前人教训,不断完善自身不足,明白艺术是时尚前沿的追求,成就每个时期最至高的自己。
《风水轮流转》40×60㎝
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之采自然,似非因笔。杜平老师在不断思考,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绘画方式,让画作以最直观的方式传达世人山水画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美学价值有更高层次的研讨。
杜平老师绘画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中显露出人的情感与性灵,这种生命情调无不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的深沉情感。他极其活跃的思想,使其笔墨表达出无拘无束,使意境表现了多样性,也传述着心灵创造。杜平老师的绘画看似随意,实则气韵之中蕴藏着情感和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平老师在吸收传统笔墨精华同时,对传统哲学的体会融入自己画理画法。同时吸收了很多流派的长优之处,结合当代艺术潮流,让他的山水发挥出独特意象。真正做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世艺术学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山水艺术样式。
在杜平老师的画作中可以看到,仍是以青绿为山水画承接。他的作品充分展现这种简洁苍劲的勾填,形成视觉空间空白观,疏密观,也是中国山水美学最初形成的命题。
杜平老师凭借对祖国山河的特殊感悟,以艺术为载体凸显水墨浑厚,天人合一,自成刚劲犀利,雄厚磊落的一家风范。
话说艺术家的最高境界是寂寞,在杜平老师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不是喜欢孤独,而是在这充满欲望的乱奏,一个朝三暮四的世界,一切都是没准的,他只有置身在这真山真水中,贴贴切切感受草木、山水、人心、才能落笔不惊,挥墨自如,灌注真情感。亦如倪云林在五十抒怀诗中说:“旅泊无成还自笑,吾生如寄欲何归?”杜平老师就是在不断的追寻中,找到他笔墨更高层次的境界。
杜平老师已然是将山水融为我物,思之蕴籍,深入要妙,在境界觉识上具备了崇高的修为,和时代共发展,发掘和创造更多文化资源,思想资源,他不仅要见证时代,反映时代,更要把握时代让艺术引领新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