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t | 曲艳玲简历
鲁迅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北京大学访问学者
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成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阜阳师范大学教授
曲艳玲,辽宁西丰县人,满族。九三学社社员。1991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教育系。2003-2006年在鲁迅美术学院大型主题画创作工作室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许勇教授。2007-2016保山学院美术系任教。2013-2014年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师从李爱国教授。2014-2015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第三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高级研修班”。2016—今阜阳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主要参展作品
《同心铸梦-九三学社知名社员造像之一》被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收藏(2019.12)
《岁月如歌》入选“同心筑梦”第三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 主办方收藏 (中国美协2016.10)
《和风东来》获“高洁品性 兰蕙人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中国美协 2015.08)
《若兰》入选“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续展优秀作品奖(2015.09)
《和风东来》《曼陀罗》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精品展(2014.12)
《山水写生》(5幅)北京大学李爱国教授师生作品展(2014.09)
《寂静的舞蹈》第八届民族百花奖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主办方收藏 (2014.8)
《山水写生》《北大校园写生》燕园雅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与进修教师书画(2014.6)
《老人像》《峨庄印象》(5幅)第三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高研班作品展(2014.6)
《北大图书馆写生》《人物肖像》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画法研究”汇报展(2014.03)
主题画《大爱无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云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2011.9)
主题画《大爱无声》《日全食》关东画派中国画油画雕塑创作大展晋京展优秀奖(2011.4)
自说自画
曲艳玲
一 工笔人物画创作
一直喜欢一代诗哲方东美先生的这句话:“在这世界上要平平实实地像小孩放风筝,虽然不能超升入太空,但是宇宙神奇的创造力量却在风筝的线上鼓动着,而线仍然把握在小孩的手里。”很想我手中的画笔也能鼓动着这样神奇的力量……①
《和风东来》 186x269cm 2014 北京
《和风东来》 局部
《和风东来》 局部
和风东来局部
技近乎道。由艺臻道,以道统艺。
从艺更是修行,是在生活中修心,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功夫在画外。海贤法师讲,搬柴运水无非是道,粗茶淡饭皆是修行。修得一颗诚敬心,清净心,净极心自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要有慢下来的智慧,从容如大象,行住坐卧皆在定中,定生慧。古人讲:“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整天为画一幅好画而焦虑不安的人,注定画不出好画来,因过分执着会为得失心所牵绊而丧失清净心。
画画该是这样一种状态:以和平安详的心境,写象天地自然的肃穆与雍容,展现给人们一个宁静和谐的纯美境界……
《岁月如歌》 160x269cm 2016 云南
《岁月如歌》局部
《寂静的舞蹈》 170x183cm 2013 北京
《片云》 239x136cm 2018 安徽
二 主题人物画创作
我的老师许勇先生创作了很多饱含家国情怀的大型主题画作品。许老希望我们有为人民进行艺术创作的热情,鼓励我们到火热的生活中体验生活,进行写生和创作。
《日全食》 260x450cm 2006 鲁迅美术学院
《大爱无声》 339x195cm 2008 云南
作者与大爱无声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同心铸梦-九三学社知名社员造像之一 240x200cm 2019 安徽
艺术的本质在于表达和唤醒真善美。
即使在五代那个纷杂的时代,依然有美丽的艺术灵魂在那儿挣扎跃动,把中国最堕落的黑暗世界,化而为完美的光明世界。五代的艺术家们发自衷诚的把丑陋的现实世界化成艺术上的纯美境界;再以人格的感化力,化纯美之境而为纯正的道德世界;最后,透过宇宙广大的生命创造力,体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灵明洞彻,湛寂常恒。①
完美的人格才能表达光明的世界。
要学会以一种宽容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欣赏它、同情它、感化它,表象内心意蕴,表象宇宙雍容和谐。
三 写生作品
发乎于心 绘之于型 ——国画山水写生之“心”、“型”浅议
曲艳玲 王伟
中国山水画历来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蕴含佛家智慧的艺术创作理念是唐代山水画家张躁提出的。而在更早的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开篇即提出“含道映物,澄怀味象”的创作理论。英雄所见略同,古人的这两种艺术创作理论主张暗合道妙,无一不是强调了“心”在绘画创作当中的重要作用。能够澄怀清心,才能够与万化冥合,创作出格调清新、气质高雅的作品。
《寂静》 39x60cm 2013 北京十渡
一、写生存心:诚敬心、清净心
中国的山水画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受道家哲学和佛学的影响。佛家讲“境随心转,相由心生”,
“心”为万法之源。心有染净真妄,放下染污之妄心便可恢复真心,如禅宗六祖慧能开悟时所说—真心“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不动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此真心便是“心源”,也称之为
“自性”。用什么方法得到空灵妙有的“心源”呢?很简单,就是澄怀、清心,就是放下。悟道得道,这真是大道至简。佛家讲,诚敬通自性。因此,山水写生成败,用心很关键。古人讲:“心诚则明”、“至
诚感通”、“净极心自明”,都说明了诚敬心和清净心的重要性。心浮气躁是写生的大敌,如果没有
诚敬心,即使技法再娴熟,也很难出感人的作品;如果具足真诚恭敬,临摹也好,写生也好,没有不得利益的。所以,学画不仅要在笔墨上下功夫,更要在存心上找差距。
《清凉》 39x60cm 2013 北京碓臼峪
(一)至诚感通
“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②。一个老师教十个水平相当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听,但是得到的却不一样。什么原因?是对老师的诚敬心、对山水写生这一门课程的诚敬心不一样。“诚敬”有这么大的利益吗?我们可以在佛教经典《六祖坛经》中记述的慧能和神秀的故事中得到启示。神秀大师跟五祖二三十年,颇得器重。慧能跟五祖不认识,是慕名来参学的,见一次面,被分配到碓房里做义工,他在五祖黄梅道场住八个月,跟五祖只见了三次面,五祖就把衣钵传给了他。神秀跟五祖那么久,而且常常代五祖解答问题、讲经说法,每一个人都以为神秀大师理所应当是禅宗第六代祖,为什么五祖会把衣钵传给一个不识字的慧能?答案很简单:神秀对老师、对禅宗、对法门有百分之百的诚敬心,他得到的是百分利益;而慧能对老师的诚敬心是万分,慧能不止对老师,他对一切没有不恭敬的,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至诚感通,慧能开悟了,所以五祖忍和尚把衣钵传给了他。③
一个人有没有成就,诚敬很重要。诚敬不是做样子,诚敬是自己的存心。心存诚敬就会尊师重道。如果没有诚敬心,即使画圣来教,都得不到利益。因此,求老师教学,恭敬之心是必须具备的条件。用心恭敬,就会与自然万物感应道交,画出感人的作品。“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1]P53,做人做事全在于用心,用真心不用妄心,不诚不敬是一切失败的根源,不能不警觉。我们在山水写生中,
对山水自然要心存诚敬,澄怀以对。
《北大图书馆》 39x60cm 2013 北京大学
(二)净极心自明
李爱国教授常讲:“一切皆从静(净)中得。”这是画家本人多年的创作心得。画好一幅画,最重要的是清净心。心地清净,笔耕不断,智慧自然会在笔墨丹青之间流露出来。画理、画法都是画者在净心画画中自然得来的,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④便是此理,“偶得”并非偶然幸运之得,而是功夫涵养到家之后,从清净平和的心源当中自然得之。
清净心出好画,所以必须要养清净心。何谓清净?《探玄记》云“:三业无过云清净”⑤。身的造作,口的言语,意的念头,这叫三业。身口意三业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染谓之清净。清净心里生法喜、生智慧。这个法喜、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从内心里自然生出来的,是真欢喜、真智慧。
怎样得到清净心呢?我们可以借鉴佛家的念佛方法。净土宗通过念佛,以一念伏住一切妄念,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佛号,除佛号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另一个方法是放下自己成败得失的功利心,只一心去画,妄念少了,心就清净了,智慧自然就长,画到一定数量,突然就会有那么一张两张有了一点悟处,因为一切智慧都是从真心自性里自自然然的流露出来的。佛经所言,
真实不虚。
通过几个月的写生,笔者越来越体会到在山水写生中心的宁静淡泊比什么都重要,甚至比技法和基础都重要。心的清净可以让作品在整体的境界上传达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气息,精品、逸品、神品皆由此心出,这是由艺臻道的不二法门。
初学山水都会有畏难情绪,毕竟山水写生是最难的,所以清净心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自己习惯的方法尽量让自己的心静定下来,画不好也能坐得住,而且逐渐对周遭环境有了清醒的认识,这表明清净心在起作用,预示着自己的画会有所提升。画了大概四十多幅后,果真出来了几幅让老师和自己都满意的作品,同时自己的欣赏水平也提升得很快,对自己的作品总能在短时间内发现问题,然后在接下来的写生中得到修正。我能对自己的画有个清醒的认识,缺点是什么,优点是什么,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不会被其他人的观点所影响“,净极心自明”得到了真实受用。
在写生过程中,有些念头会破坏清净心,影响作画,要伏住:一是动笔前一心想着画出一幅好作品;二是攀比心,担心自己画得不如别的同学;三是有满意的作品出来后,傲慢心升起。这些妄心杂念是堵塞心源的心灵垃圾,有这些念头时要及时伏住。
《喜悦》 39x50cm 2015 云南芒宽
二、写生方法:以线造型,对景写生
中国的山水画是笔墨与造化结合的产物。山水画的发展、创新,离不开笔墨语言与描绘自然如何结合的问题。应当考虑如何去运用笔墨语言,来表现自然与当代人的情感。[2]P1“26
笔墨不只是水墨画造型和表现的形式手段,在漫长的历史中,它自身也变成了一种内容和目的。因为它积淀着中国的人文精神,已经文化化、心理化、形而上化了。”[3]P188
中国绘画具有特有的尚意属性,“线”在笔墨当中具有重要作用。
《脊梁》 39x60cm 2015 云南芒宽
《塔林》 39x50cm 2014 河北小五台
(一)以线造型,慢笔求内力
李爱国教授在教学中常提醒学生:“线是核心、是骨,骨架没建立起来,明暗走得再好,就像一个人搽雪花膏搽得再多,也成不了刘德华。”这句很通俗的话点出了一些学人的误区,更强调了“线”在国画中的重要作用,“线”是造型的重要手段。
笔者在山水写生中,按照导师的要求,注意现场性(真实性)和尝试笔墨性,注意体会用线的感觉。一般先用干笔淡墨,按照山石的的大势勾画出山石轮廓,注意强调骨法用笔。在框架立起之后,再重点深入,细心刻画,单纯用笔,以期画出此山此水的特有精神气质。最后做局部渲染,小心收拾,完成写生。
《山水之间》 39x60cm 2015 云南芒宽
以线造型,这个“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黑型”和“白型”以及“型”与“型”之间的关系。从“黑型”来讲有两种:下笔落墨成线,这个“线”本身就是型。提按顿挫使转缓急皆有“型”。这个
“型”内涵丰富,其韵无穷。再一种是由墨线围成的“型”,这个“型”,需要画家凝神巧思去提炼,
而不是不假思索、照葫芦画瓢。除了这种“黑型”,还有黑以外的“白型”。当洁白的纸面被墨线分割,“黑型”和“白型”就相伴而生了。一幅好的作品一定要黑白统筹、型型兼顾、顾盼生辉。书画同源,都是“黑白”之间的艺术。
在山水写生当中,前人对于笔墨的艺术实践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在传统笔墨语言的时代性表现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画家是李可染。李可染先生以山水写生开创了“重新发现自然美”的创作新路,他的写生是以传统笔墨功夫为根底的。郎绍君先生认为李可染写生艺术探索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在“他获得新感觉和回归自然真实性的同时,也相当程度地保留和发展了水墨画的笔墨性”。换句话理解就是山水写生应注意创作灵感的把握、现场性和笔墨性三个方面,这是山水画避免程式化的有效方法。据李可染先生回忆:“白石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是很认真,很慎重,而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过……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4]P“65
齐白石画荷叶梗,像用铅笔一样,始终压住二分。”[4]P135
齐白石用笔的稚拙、浑朴及使人震撼的力量感,也贯穿了李可染笔墨追求的全过程。以慢笔求内力去浮华,这是我们在山水写生中应该认真体会学习的。
《和顺》 36x59cm 2008 云南和顺古镇
画家陆俨少的山水画以“线”著称,他主张学习中国画要“四分读书,三分书法,三分画画”。[5]P1他把书法中的笔法功夫运用在绘画中,使画中的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耐人寻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线”是画的骨,以线造型,这个“线”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内涵,能够反映一个画家的艺术修养, 从前人的成功之处我们深切体会到,应该涵养、深厚自己的内功,在用笔用线上下好功夫,提升绘画作品的内在感染力。
(二)对景写生,突出现场感
为什么要强调对景写生和现场感呢?很多人画画不是真正的对景写生,而是习惯性地画他多年练就的笔墨套路,无论在哪里写生都是一样的构图、一样的笔墨。我们强调写生的现场感,就是一幅好的写生作品首先应该让人一目了然画的是哪里。很多山水写生作品根本无法辨认画为何处,缺少现场感,落入程序化的套路中,千幅一画,似曾相识。
云南芒宽
山水写生要避免程式化,就要强调对景写生和现场感。写实性山水写生强调直接对景写生, 以传统的线造型为主,参用素描造型方式,使形象准确深人,笔墨融进写实造型。
在突出山水写生的现场感方面,李可染先生的艺术实践卓有成就,值得我们学习。在《谈中国画的改造》一文中,他说明清中国画“强调主观逸气,不惜牺牲了客观的‘形似’,使中国画跌人了极端狭小的圈子里”,[4]P4
而以写实主义方法,重新去发现 、表现自然美,李可染认为写生是重要的一环。他认为“:
学绘画最重要的要精读两本书,第一本是‘大自然’(包括社会),第二本是传统(包括历史)他强调“大自然是第一意义的……传统是第二意义的。”[4]P161
他强调描绘对象的“丰富”与“深人”,同时要求“写生观察景物时,要把临摹前人得来的一套方法放下,要从对象中去挖掘新的表现方法”[4]P164,“首先要抓住对象的感觉,再考虑用什么样的笔墨,……笔墨是活的,是自然美和笔墨的统一,不是形式主义的笔墨趣味。技法为内容服务,不能用传统技法去套自然”[4]P64。对于初学写生的人来说,能够对着景物老老实实地刻画出景物的形态特征、山石的结构肌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初学者没有传统笔墨的基础,不能奢谈入古出新,能够坐下来沉下心对景写生,画像,并且坚持画下去就已经很不简单了。有了第一次完整写生的经验之后,再谈其它,再考虑补课。
《云岫》 39x60cm 2015 云南芒宽
(三)临摹写生相得益彰
写生与临摹应该是一个循环往复、相辅相成的过程,临摹一段宋人山水,再到大自然中进行写生,然后再回到临摹,体悟更深。写生时不要想太多,只对山水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忘掉临摹的笔法,目的在于写自己所对之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补充临摹,对于巩固写生特别好,也会迅速发现写生中存在的不足,自己发现比别人提醒意义大不一样。临摹的作用是进一步学习中国画的线,学习中锋用笔,怎么能够把线走得稳一点,眼手心三者结合。为工笔人物写生奠定基础。”①学习传统与写生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前人的艺术实践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总结他们的经验,对我们的艺术探索是很有必要的。
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对山水画艺术的探索主要是对笔墨艺术的探索。他专心研究传统,摹临各家各派,探索各类笔墨方法,他说:“写生须先明各家皴法,如见某山类似某家,即以某家皴法写之。中国画以神似为重,形似为轻,须以自然笔墨出之。故必明各家笔墨及皱法,乃可写生。”[6]P142黄宾虹先生的写生,强调传统笔墨技法与自然造化的自然结合,使传统笔法在实践运用中得到发展创新。
陆俨少先生的山水画特别强调灵活运用传统笔墨方法:“山水画传统技法
,都是前人在大自然中观察提炼而成。不是靠某一个人,而是积累多少人的智慧和创造实践,才有今天这样丰富的传统技法。我们不能靠一个人从无到有白手起家,所以必须学习传统。……必须借鉴古法,在古法的基础上予以加减变化,融会贯通。……如果能够这样,不论碰到任何山川,都有可能得到解决的办法。”[7]P54
陆俨少师法传统也同样重视从大自然中获取创造灵感。他山水画中的“留白”即是得自大自然而完全异于古人的独创。“我观察山川云雾,创为‘留白’之法。把水墨留出白痕,缭绕萦曲,盘旋山际。这种白痕,或是云雾,或是泉水,或是日光,因为前人所未有,无以名之,姑名之曰‘留白’。”[7]P55
师古人亦师造化,这两种学习都不可缺,创新发展是有源头的,凡是有成就的山水画家无不是坚持入古出新的大道,既注重传统笔墨语言的学习又注重在写生实践中提炼发展,每一位画家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子,但都不能不向前人学习借鉴。
三、写生要诀: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佛家的教学智慧和方法。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情,集中精力不分心, 就能够由浅入深,就容易取得成效。凡事开头难,开头的路走对了,以后便会一帆风顺。坚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种修学方法,山水写生才能够渐入佳境。
李爱国教授在一次写生总结会中对几位初学写生的同学说:大家写生时我为什么不怎么说?
主要的东西说一下,次要的东西都不需要说,大家面对自然,和自然沟通,自己调整,最主要是鼓励要坚持下去,能坚持下去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出去写生的时候,画到疲惫的时候如果再能坚持几天,收获就会翻倍,后翻的一倍照原有的意义就大不一样了,因为它是金字塔形的,一开始进步容易,画到一定程度后进步就不容易了,甚至出现负增长。连续一段时间的写生后,再加三天比以后再画十几天所起的意义大得多。因为前面十多天的底子已经垫在那儿了,再往前增加一天这意义都不一样。只要坚持下来,一段时间解决一个问题。山水写生起来之后会对整个画的驾驭起到很大的作用,纲举目张,这一块一起来带动一大片。学画要扎实,学画不在于谁比谁聪明一点,而是说认准了一条路之后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能在那坐下去。画画是凡是太聪明的结果都不好,因为聪明人都喜欢走捷径。①
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有:“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迹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不尔,虽竭巧思,止同众工之事,虽曰画而非画。”[8]P92
这段论述阐明了心性修养对提升艺术作品内在品质的重要作用,也是“心”与“型”的作用关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国画山水写生创作要超越单纯的形色描摹、技法运用,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除了师古人、师造化,寂静空灵的心性更为重要。“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一定要在心地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① 方东美. 方东美文集[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② 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文钞全集[M].华藏净宗学会,2015.
③ 恭参自净空法师讲解:《净土大经科注》,净宗学院网站:http://new.pllc.cn/
④ 南宋 陆游《文章》。
⑤《华严经探玄记》。
[1] 万应均. 大学书法教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2] 孙文忠. 现代山水写生中的笔墨运用[J].文艺研究,2002(2).
[3] 郎绍君. 现代中国画论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
[4] 李可染. 中国画研究院编. 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5] 舒士俊. 陆俨少画语录图释[M].杭州:西泠印社,1999.
[6] 翟墨,云雪梅. 黄宾虹画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7] 车鹏飞. 陆俨少画语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8] 朱良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佛学渊源辨[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