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家网首页 | 新闻 | 视频 | 展览 | 博客 | 论坛 | 交易 | 拍卖 | 服务 | 画廊 | 建站
首页 新闻 评论 访谈 品美图 品设计 品时尚 品文学
    马路的路
    2025年05月12日 中国美术家网 责任编辑:jiping 热度:0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展览名称:马路的路
      展览时间:
      参展艺术家:马路
      策 展 人:灿艺术中心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798艺术区东街11号
        详细介绍:

        在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1980 - 2000 年无疑是最为激荡的篇章,中国艺术界处于充满变革与突破的黄金时代。在这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里,艺术家马路置身其中,经历着艺术生涯的关键成长期与风格蜕变期,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激流中探索前行。2025 年 5 月 17 日,马路个展《马路的路》将在北京灿艺术中心启幕。展览聚焦其 1980 - 2000 年间创作的人物、静物与风景作品,这些承载着时代印记与个人艺术探索的画作,如同艺术道路上的珍贵路标,带领观众回溯他艺术风格演变的脉络,深入理解其创作背后的精神追求,以及这一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

        展览缘起:一场源于情怀与使命感的艺术策划

        《马路的路》这场展览的诞生,源于李剑光与马路相识相知数十载,多年来,他始终密切关注着马路的艺术创作,对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纯粹的创作态度钦佩有加。在与马路深入交流后,二人一致决定在灿艺术中心推出这场极具意义的展览,精心挑选并展出1980年至2000年期间的部分精选作品。

        谈及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李剑光透露,在2024年灿艺术中心举办的《「四合缘」——曹力 陈文骥 马路 谭平 作品展》群展中,不少当下的藏家竟对成就斐然的马路感到陌生,这一现象令他深感遗憾。“马路是艺术界少有的‘纯粹主义者’。”李剑光感慨道,“当许多艺术家积极拥抱市场时,他始终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创作本身,将艺术理想置于名利之上。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让他在市场浪潮中仿佛成了‘局外人’。作为从90年代初就开始收藏他作品的老友,我深知他在学术领域的深厚造诣——无论是艺术家同行、批评家还是美术史家,都对他的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认可。然而,在大众视野与艺术市场中,这位极具分量的艺术家却鲜为人知。这种价值与认知的巨大落差,正是我决心策划这场展览的重要原因。”

        马路选择呈现这一阶段的创作,也有着自己的考量。他认为:“风格的变化是同时基于对外界的观察、对内心的体悟和对自然规律的追求,这是变化当中不变的因素。而这种共时性,在1980年至2000年的人物、静物和风景作品中,体现得最为直接、最具分析价值。特别是风景作品,既折射出时代的深刻影响,又展现出我始终如一的艺术追求。”

        如今,尽管马路已开创出独具特色的“炁象”艺术,但他依然珍视早期的写实、表现作品,将其视为重要的灵感源泉,不断从中汲取养分。“‘炁象’艺术不是限制我创作的标签,而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它赋予我在客观与主观、当代与古代之间自由穿梭的能力。”马路表示,早期的创作经历为他后来“炁象”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路老师在艺术领域的造诣深厚,无论是学术地位还是创作成果,都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和认可。”李剑光满怀期待地说,“希望此次展览就像一把钥匙,通过展示他1980 - 2000年的经典之作,让大家能循着他艺术成长的轨迹,深入认识这位优秀的艺术家。这些作品不仅是他艺术风格蜕变的见证,更凝结着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期待这场展览能成为一座桥梁,让更多人跨越市场的喧嚣,真正触摸到艺术最本真的力量。”

        回溯艺术之路:马路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马路于1958年8月出生在北京的一个艺术世家,父母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在这样得天独厚的艺术氛围熏陶下,一颗艺术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埋下。1978年,恢复高考的春风吹遍大地,马路幸运地成为中央美术学院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生接受油画专业的艺术教育。在学院的学习时光里,他不仅掌握了精湛的绘画技法,更在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滋养下,为日后的艺术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马路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怀揣艺术梦想的学子留校成为老师,逐渐成长为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兼油画系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院副院长等,当选为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成为中国油画艺术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然而,在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他始终未曾停歇的艺术探索脚步。

        回顾早期的艺术历程,马路坦言:“1980年至2000年,对我的艺术道路而言,是从摸索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我是一个喜欢钻研的人,一旦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就会深入琢磨,反复尝试,非要探寻到其中的真谛,找到所谓‘好’的标准不可。再加上我性格晚熟,所以在艺术探索的初期,尝试的范围比较广泛。”

        将时光拨回到1980年,那时的中国刚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艺术界也如同经济领域一般,开始从过去单一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逐渐向多元化转变。在这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时期,艺术家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每个人都在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而马路也不例外。

        1980 年,马路还在中央美术学院求学。当时学校以现实主义写实风格教学为主,课内作业的完成质量直接关系成绩评定,加之图书馆资源仅开放到后期印象派相关内容,这反而激发了他突破局限的创作热情。

        1981年,马路考上了全国壁画专业唯一的出国留学生,出国前,马路开始主动脱离学院教学模式,积极为留学德国做准备,进一步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道路。在等待国家通知前往留学国家的这段自由时光里,他摆脱了学校的种种限制,在家中尽情地尝试各种艺术风格,自由地创作静物、风景和人物作品。由于当时的他尚未完全脱离对现实对象的依赖,这些作品大多以写生为主。

        “那时,离开具体的物象我几乎不知从何下笔。” 马路回忆道,“尽管想象力始终存在,但必须依靠真实所见激发灵感,我坚信唯有扎根现实观察的创作,才具备坚实的艺术根基。” 也正因如此,这一时期他创作的静物、风景与人物作品,大多以写生为基础,将眼睛捕捉的瞬间凝固于画布之上。

        “我私下里尝试了印象派、野兽派、塞尚和立体派等多种风格。那时,我对抽象艺术还难以理解,只能接触和尝试所谓的‘现代派’艺术。在那个阶段,西方艺术尤其是欧美艺术,几乎是我们唯一的学习榜样,即便尝试遍西方现代绘画的各种风格,我们依然难以看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马路回忆道。

        马路开始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融入油画创作中。他尝试把自己理解的中国“线”的概念加入油画,力求在保证“线”的韵味的同时,又符合油画的形体和色彩特点。为此,他选择用硬纸板作画,这样可以避免亚麻布纹理产生的规律细节,使画出的线条更具国画般的顿挫感。

        以他1981年创作的作品《黄瓜苹果》为例,马路回忆到,画面中盘子上摆放着两根黄瓜,周围散落着苹果和杏,盘子侧后方红土瓦的花盆里种着“土三七”,再往后是一个医用搪瓷盘。整幅作品以线条组织画面,这些线条并非直接描绘眼睛所见,而是在心中勾勒、在想象中构建而成,充分体现了我在这一阶段探索中西艺术融合的折中倾向。

        1982 - 1984年10月,他作为德国汉堡造型艺术学院自由艺术系学习的奖学金生,在德国学习。这段留学经历,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在德国学习期间,我并非完全模仿当地的艺术风格。现在回头看,那些‘不像’的部分,恰恰蕴含着我自己的特点、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我的造型基础源于书法,这形成了我最初的视觉经验,与其他人有所不同。因为书法的影响,痕迹、动势和力度成为我在艺术表达中更加注重体会和运用的语言元素。为了赋予这些元素更深的意义,我在作品形象上进行了超时空的处理。”

        从德国归来后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愈发汹涌,西方艺术思潮大量涌入,马路在学习与探索中大胆突破传统。他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转化为情绪饱满的笔触和超现实主义组合,为画面赋予独特的时空维度,《生儿之喜》《老象》《十二楼》等大量作品,正是这一时期创作思路转变的有力见证。

        1993年创作的人物肖像作品《十二楼》,那栋位于老美院的十二层建筑承载了马路得太多回忆。他1982年出国时这栋楼刚刚动工,回国后已建成。壁画系办公室在一楼,院长办公室和各行政处室在二、三层,顶层的十二楼有一间宽敞明亮的大屋,作为教员进修室,钟涵先生常在此处创作。

        马路谈道:“1993年,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进修,还请来了模特。我在德国学新表现主义,放笔直写厚堆,大笔触,概括细节。现在有模特,一动不动地长时间坐着给我画,试试自己的能力和耐心。古典主义式的写实,对细节的整理。构图稍微一偏,就有了动势。安静的人物似乎要跃出画面,尽管她是坐着的。

        为平衡画面,也为了产生超出古典主义的意味,让画面有超现实的感觉,加上了悬浮的一笔。因为这一笔加强了人物的悬浮感。这一笔和人物都是悬浮的,悬浮到十二层楼。不能再高了,再高就望过紫金城,看到中南海了。”

        90 年代中后期,马路创作大量风景作品,怀柔成为他艺术灵感的重要发源地,此后十几年间,诸多佳作都诞生于此。此时他的风景创作,通过独特的笔触与色彩,实现了“超时空”的艺术表达。即便面对实景写生,也能从中获取充分的创作自由。1999 年创作的风景作品《羽毛》,便是这一创作理念的生动体现。

        当时,马路一家在怀柔大榛峪村拥有一座小院。这座原本被农民废弃的院落,经他们精心改造后焕然一新。每逢 “十一”“五一” 和暑假,一家人都会在此度过,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他们采摘香椿、收获红果、种植蔬菜,还带着孩子在周边游玩,日子过得悠然自得,恰似 “闲云野鹤”。

        在这般惬意的氛围中,马路始终保持着创作热情。他以随性自然的态度捕捉自然景致,正如他所言:“任意的景致,有想象就能生出意义来。这想象是随着‘画’的过程,逐渐展开,逐渐成形。画面形式上的协调,是由‘画’的动作形成的。这包括色彩的选择,它会有自己的生长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羽毛》这幅作品中,树与灌木仿佛羽毛,一丛丛、一片片向上伸展,又轻盈飘落。马路不禁思索:这会是 “野鹤” 的羽毛吗?而那小院、菜地与屋子,同样也似 “野鹤” 飘落的羽毛,融入这幅充满诗意与想象的画面之中 。随后十几年间直到2019 年,马路将工作室迁至怀柔杨宋,六年后又搬迁至望京。

        经过多年的不懈创作与实践,马路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个性的艺术道路,开创了“炁象”艺术。“马路强调到,我的艺术不是抽象艺术,我的作品也不是抽象绘画,所以我起了一个新名称,叫‘炁(qi)象’。这个‘炁’字,上边是‘无’,是既字的右半部,下边四个点,本意为‘火’,最早见于南朝。我选用这个中国的生僻老字,是为了强调中国思维对于‘象’的理解,它并非简单的具象和抽象两分。中国的思维方式向来是辩证的、整体的,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能够同时看到事物的阴阳两面,就像太极图一样,周而复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马路详细解释着自己的艺术理念,“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并非落后的象征。只要我们能发现其中的活力,就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当我开创了‘炁象’艺术后,再回头审视自己的过往创作,发现写实具象的观察方法、表现主义对内心的体悟、超现实主义带来的想象和意义的自由,都汇聚在了‘炁象’艺术中。衡量‘炁象’艺术的标准,也正是这些不同艺术元素的集合。正是这些年多元的探索,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炁象’艺术。”

        “如果回到那个年代,一切都没有改变,我若不那样画画,就不会成为今天的我。”马路感慨地说。在当今这个容易被流行趋势左右的时代,马路的艺术探索历程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任何艺术现象都有其根源,只有深入挖掘传统艺术的活力,才能孕育出新的艺术生命力。单纯用“当代”和“现代”的概念去看待艺术,难免会陷入僵化的思维定式。只有穿透历史,以整体的视角去审视艺术发展,才能把握艺术的未来方向,实现传统与当代的完美融合,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思想对当今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所在。

        本文作者:谢慕

        相关标签: >>美术展讯 北京 书画 艺术 美术 北京
      品尚品
      创想计划:文艺青
      中国艺术片:在边
      法国的时尚经
      渣打:视觉艺术诠释商业洞察力
      Gaga曾着迷小野洋子 流行音乐行为艺术珠联璧合
      日设计师制作气球礼服梦幻时尚受好评
      “VOGUE摩登不夜城”——当时装爱上艺术
      周杰伦版画5000元一幅 玩意识流受母亲熏陶
      绝对伏特加2011绝对艺术奖揭晓
      艺术与时尚结合:两者不再纯粹
      品设计
      灰姑娘的座椅
      所谓设计作品的好创意,不仅仅在于造型和功能,有时候,一种材质上的混搭和一个浪漫的名字,都会给设... 详细>>
      跳舞的杯子
      时计艺术的典范 宝齐莱马利龙系列腕表
      乱糟糟的鸟巢椅
      伦敦新晋设计师:雕塑般的针织作品
      品文学
      胡润:“由暴发户及新贵族”解码中国富豪蜕变
      天津美术学院欲扛当代艺术史研究大旗
      艺术家的悲剧,源于自我认知的迷失
      梁井宇:寻找新的可能性
      是店铺,也是艺术
      张小川:用“小首饰”做“大雕塑”
      张大千吃的艺术
       

      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meishujia.cn,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京ICP证110842号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46(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