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支持:中国国家画院
承办单位:青岛画院、青岛市美术家协会、青岛市书法家协会
展览时间:2024年12月14日上午10时开幕
展览地点:荣宝斋美术馆第二展厅
从生活的碎片中寻找灵感
溪山行旅的足迹,伴随着年终的尾声,又一次落脚到展览的环节之中,很值得去梳理归纳一下心得,提高艺术的认知理念。
的确,今年青岛的画院写生匆匆忙忙,足迹跨越过西域的大漠孤烟,行程直指过武夷山下,还去拥抱过太行山的巍峨,抚摸过大海的浪花。一串串脚印,丰富了“溪山行旅”这一写生的课题。大家也努力地从多视角、多维度展现写生作品的丰富性。但总感觉画得还不够透彻,在遗憾中交出作业。
现实是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总感觉时间过得太快,没有喘息和思考的机会。总感觉写生创作的时间不够用,很难静下心来,在一个地方呆着不动,画出心仪的画稿。
吾心安处,适者生存。我们应该适应当下生活的快节奏,把写生看作是常态化,随时捡拾生活的碎片,从中提炼出你所需要的鲜活画面,画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佳作。比如,利用出差的机会,开会的休闲时间,陪同客人的过程中,拜访朋友的路途中……捕捉找到写生有用的物象,用速写的形式记录下来,最后形成画稿。日积月累,炼就一双善于猎取画面感的眼睛。
据说,我们的前辈大师傅抱石先生,外出的途中,看到好的景点,随手用香烟盒的背面,或者信封的表皮,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生动的画面,回到住处,再落实到宣纸上。还有吴冠中先生,当年去桂林一带写生,兴致所来,一时找不到画布,就地用了一块农家嫌弃的木板,画出了一幅精美的江边放鸭图。山水画大家陆俨少先生也是如此,外出写生很少现场动笔,大都是观察,把有用的画面默记心中,回到住处,重新组装,形成精致的水墨画作。大师们的这些趣闻,告诉人们一个事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需要我们去捕捉归类,才是根本。这也应和了历代文人墨客“游历”一说,古人游历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
通过游走、访友、求学,造化山川,传播文化,交流思想,丰富创作灵感。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书画佳作,都是在游历中产生的。米芾的《蜀素帖》,就是米芾游历到朋友家中,主人拿出存放20多年的精织蜀绢展示,米芾一高兴,即兴在上面写下了八首诗作,成为千古名帖。据说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历经数年,多次游历归来时,再去添写画面,日积月累,终成山水画名卷。
游之境:宗以自然。
游之态:世以超然。
游之神:心以忘然。
古人之论,从“游历”到“游心”,阐述了文人墨客生命追求的达观状态。今天的我们,更应适应当下,关注生活,画出有生活温度的作品。
(文/张风塘,2024年12月3日夜于芝泉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