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美术界赫赫有名的黄才郎,昨日携台湾策展团队来到广东美术馆,举办展览“感官拓朴:台湾当代艺术体感测”。这也是作为台湾最高艺术殿堂的台湾美术馆首次与广东美术馆联袂策划举办的展览。馆长黄才郎亲自挂帅,携陶亚伦、王德瑜等11位台湾本土艺术家前来广州,带来了一个气息鲜活、新颖年轻的展览。黄才郎说,这个展览以台湾当代艺术中的身体感知为题,试图开发在视觉之外的感官体验,强调身体与存在环境之间的互动,刚好与广州亚运会契合,强调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协调及联结。
黄才郎历任高雄市美术馆和台北市美术馆馆长长达12年。就任台北市美术馆馆长期间,他的“顶头上司”是“文化局局长”龙应台,龙应台告诫他一句话:“美术馆是公共财产,馆长只是托管者。”去年,他就任台湾美术馆馆长,这是台湾省内级别最高的美术馆。上任后,他提出“让美术馆走入普罗百姓中”的理念。
两岸美术馆发展理念有何差别?美术馆不是孤岛,如何吸引更多大众?城市的公共艺术空间如何被激活?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黄才郎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
○谈两岸差别:台湾的公立美术馆不收门票
记者:你对大陆的美术馆有何印象,觉得与台湾有何不同?
黄才郎: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处于中心地位,收藏和展览比较严肃、正统。上海美术馆因为大都会的关系,特别繁华和多元,国际化很成功。广东美术馆对当代艺术特别关注,它首开中国大陆对摄影、影像的收藏。
台湾也有3个重要美术馆,因为不同的收藏志趣而形成各自特色。台北美术馆由于处在大都会,侧重于收藏台湾当代艺术。坐落于台中市的台湾美术馆,由于历史上举办过非常多的美展,收藏了一系列带有特定时代品味和痕迹的台湾本土艺术品。而高雄美术馆的发展最晚,它以前是一个雕塑公园,对雕塑的研究很深,另外由于高雄是台南原住民文化的中心,这个美术馆与台湾原住民文化产生很多对话。
台湾的公立美术馆花大力气扶持当代艺术,与大陆不太一样,比如在北京,看当代艺术可能需要到官方美术馆之外的798去。台湾的美术馆扮演的是公共资源的分配角色,作为美术馆的馆长,不需要也不应该有艺术圈子、艺术流派的倾向、喜好。美术馆的责任是经营一个花园,让土地肥沃,适合各类植物生长,鼓励各种艺术流派发展。
记者:台湾的美术馆收费吗?内地的博物馆大多是免费的,但美术馆或多或少还是需要门票。
黄才郎:台湾美术馆不收费,完全向公众免费开放,我们鼓励市民走进美术馆来欣赏艺术。有些人说,象征性收几块钱门票,可以避免衣冠不整的人进去休息,我觉得大可不必。因为即便是社会流浪人员进入美术馆休息,他同样也欣赏了艺术作品,受到了熏陶。美术馆不该设门票这道门槛。
○谈艺术定位:美术馆不参与艺术市场炒作
记者:台湾艺术大学校长黄光男曾说,博物馆只要弄好,永远都会赚。台湾的美术馆可以赚钱吗?
黄才郎:台湾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艺术圈内很多资源的整合,都是通过公立美术馆聚拢的。
台湾的美术馆要能养活自己,要学会行销,又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尊严。美术馆主要尝试与大的传媒机构合作。媒体一出面,美术馆的展览就可能得到保险公司、航运公司的支持。另外,通过媒体,美术馆还可能找到企业赞助。但为了不影响艺术展览的公平、公正性,美术馆又必须占据主导权。台湾的民间企业成立基金会,开始扶持艺术,除了直接赞助举办展览外,还有更多的方式扶持展览。比如在台湾美术馆,一些展览拥有企业冠名赞助,但为谁举办展览、规模多大,都是美术馆说了算。
企业界的力量介入美术馆,在台湾很多元。比如当年高雄美术馆收藏布尔岱勒的名作《大战士》,就集合了企业界和民间的力量,因为当时高雄美术馆的经费不足以收藏这件名作。
记者:在大陆,美术馆被质疑不够纯粹,艺术家在美术馆办展,往往成为他们日后身价增长的砝码,在台湾呢?
黄才郎:这一点在台湾特别不一样。台湾的美术馆在某种程度上都有洁癖,完全不参与艺术市场炒作。因为掌握公共资源,台湾美术馆不可能随便向某个流派或某个艺术家随便倾斜。台湾美术馆有一套公正的评价体系,依靠它来不断发掘艺坛新人。最近台湾美术馆启动了一个“青年购藏计划”,面向所有45岁以下的年轻艺术家公开征集作品,公平地遴选有潜力的台湾艺术家。基本上,每年艺术馆可以利用经费,发掘和收藏五六十幅年轻台湾艺术家的作品,保证了美术馆对本土艺术发展的造血功能。
台北美术馆和高雄美术馆每年都设有“台北美术奖”和“高雄美术奖”,完全打乱了界别评奖,不分艺术流派、类别去争夺这两个奖项。这两个奖项扶持了许多以前默默无闻的艺术家脱颖而出。
○谈公共艺术:公有建筑的1%要设置艺术品
记者:大陆的美术馆有时候被誉为艺术的“孤岛”,因为城市的其他区域难以见到艺术的装点。
黄才郎:台湾有这样一个法规:公有建筑面积的1%要设置艺术品。像台湾捷运(地铁)这样重大建设的案子,公共艺术面积的额度还要高于1%。民众不一定走进美术馆,但公共艺术就不同,它在城市中无孔不入。也许我们会对这些城市公共艺术习以为常,但哪一天,这些公共艺术被拆掉了,人们就会觉得不适应,觉得生活里缺少了什么,这就是公共艺术的魅力,它潜移默化地提升人的文化品位。
台湾的公共艺术很成功。台中的绿园道与户外雕塑物结合,成了一个雕塑走廊;在高雄,地铁本身就是按照“移动博物馆”概念设计,比如在“狮甲”站,艺术家通过镶嵌陶瓷、影像等各种形式设计,用舞狮的图像装扮地铁站。
台湾还有一个特点,3个公立美术馆都有公共服务设施。台北美术馆有资源教室,台湾美术馆有儿童游戏室,高雄美术馆有儿童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