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一场名为《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 2014典藏·山水作品展》(以下简称《典藏·山水》)的艺术盛宴已在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隆重揭幕。作为参展嘉宾之一的著名山水画家方骏先生,特地从南京赶来共襄盛举。和他一起参展的还有另外15位国家画院的同仁,他们均是当前山水画领域各画派的翘楚,联手带来了超过200幅高水准佳作。能将如此众多的山水大家及其佳作汇聚一堂,堪称是近年来少有的、高水准的一次艺坛盛会。
盛会期间,笔者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国内最富盛名的“青绿山水”宗师。一个艺坛大家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且听他娓娓道来。
育人三十载 率真求个性
方骏老师祖籍安徽歙县,但却是在海边小镇长大的。同学中有一些盐商子弟,他们的家中有许多藏书、古画和碑帖。”方骏老师就是在这么个“书画飘香”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令我印象很深刻的,翻到过一本留学英国的同乡前辈的一本画册,插绘的居然是我外婆镇上熟悉的风景。”他为此痴迷、神往,这也许就是他热爱绘画的启蒙吧。
据方老师介绍,他从中学就开始学画,此后便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965年,他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在其后的10余年中,他并没有因时局动荡而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考取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30多年来,方老师不仅自身笔耕不辍,而且也是桃李满天下,参与本次《典藏·山水》大展的独具风格的优秀画家林容生老师便是他的高足。
从事艺术教育三十多年来,在教学上,一直坚持思想开放,尊重传统,但不盲目因袭传统。他要求学生学习前人,但不重复前人,师从老师,但不重复老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应该努力把它挖掘出来。在学生美术创作上有所突破,逐步建立独自风格时,他会倍加鼓励,同时也会感到非常欣慰。认为他们既对传统有所拓展,也丰富了艺术审美。
青绿绚丽与水墨清新的融合
有人形容方老师的山水画表现的是一种“诗意的栖居”,这其中的含义似乎是在形容一种生活状态而非艺术品本身。其实,方老师本身就是一个富有“士大夫精神”的典型文人,骨子里的那种恬静和淡然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风韵。
方老师说:“文人画兴起之后,到晚明被推崇备至,末流文人一味‘水墨为上’,不知唐宋青绿山水画也有古雅大雅的神韵,文徵明80多岁还画青绿山水,提倡水墨的董其昌也画过青绿重彩《昼锦堂图卷》。”他潜心研究、探索把青绿山水绚丽的色彩与与水墨清新的韵致融合为一体,形成他独特的山水风格。在此次参展的作品中,不论是描摹大自然出神造化的《云山四季屏》,还是首次示人的4米长卷精品《秋江雁字横》,都充分展示了两种技法水乳交融的别样境界。
为了更好地体验大自然,方老师每年都会带学生去各地写生,学生收获颇丰,他也乐在其中。“我的作品不是单纯地再现自然,而是根据多年积累下来的素材,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在他的眼中,这些山水并不是呆板、枯燥的,而是情趣盎然、活灵活现的。“宋人提出,山水画应该可居、可游,这不仅是说山水画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的赏心悦目,更是突出了它因境界而给人带来的深层次的愉悦感。”方老师的追求就是把这种内化的情绪通过外在的笔墨渲染开来,再将这种带有“人文气”的情调植入观者的内心。
诗画互动 尝试新风
在采访的过程中,方老师一直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画好山水,一定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文学功底。古人常说:诗书画印,四位一体。且不说书与印,很多时候,诗和画根本是分不开的。这就好像说好诗都有‘诗眼’,也就是让诗真正能打动人的那个词;而‘画’也是有‘画眼’的,也就是常说的‘点睛之笔’,凝聚了整幅画的灵魂之所在。”反映在方老师的画中,既有山川屋舍的全局视角,也有一步一景的点滴细节,无一不是他文人气度的神妙再现,无一不是其大家风范的最佳注解。
在谈到参与此次《典藏·山水》展时,方老师很感谢中国国家画院以及国展美术中心,“能给我有这么好的一个展示平台。”据悉,此次方老师参展的精品除了以上提到了两幅精品之外,还包括了其它8幅作品,其画面精致,技法高超,皆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山水上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