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在本届艺术北京开始前,对于有关博览会亮点内容的透露您保持了很低调的姿态。艺术北京结束已经一周了,现在来回顾本次艺博会您觉得有哪些比较满意或者一些出乎您意料的地方?
董梦阳:出乎我意料的主要是销售的活跃,画廊基本全有交易,这是以前没有的。这种进步一方面体现了市场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说明参展作品的丰富度和严肃度与人们的欣赏趣味越来越契合了,大家真的是去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而不是一窝蜂地追捧某些被炒起来的东西。这是目前市场一个良性的体现。
周晓:今年的国外参展画廊比去年少了一些,这是否是一个招展策略上的调整,还是艺术北京越来越本土化的一个体现?
董梦阳:这和招展策略有一些关系,对国外画廊的要求是宁缺毋滥。国外画廊的参展作品可能在这里的接受度没那么高,这当然与国内藏家与观众在认识上和文化根源上的差异有关,但高品质的国外画廊还是能够起到正面的带动作用。他们带来作品的质量、经营操作的正规性对我们来说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土化一直是艺术北京所坚持的策略。培养市场、培养观众、培养收藏者,我觉得都要先从更容易被他们接受的本土艺术开始。只要他们从选择了这里的艺术开始,未来也会认识到亚洲的艺术、西方的艺术,艺术终究是相通的。
周晓:本届艺术北京传统书画几乎消失了,哪怕在经典馆也寥寥无几,这种情况您如何看待?
董梦阳:这不是我们刻意的选择。传统水墨的交易方式并不适应艺术北京这种交易平台,而更习惯于底价交易,而且缺乏推广和代理机制。而这种机制这正是我们鼓励的。一个推动型的代理机构才能推动艺术的繁荣。这种机制在中国的形成比什么都重要,它解决了艺术品的来源、真假问题。
周晓:对于今年有火爆销售表现的新水墨,您如何看待它的前景,它能否形成一个长久恒定的价值标准?
董梦阳:我认为所谓新水墨还是一个当代的概念,它是一个当下的人怎么来理解水墨或者水墨传承,和时代精神有关的一些问题。但是现在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我认为还是艺术品品质的问题。古代的、现代的、当代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只有好坏的问题,品质达到一定的标准,这就是好的艺术。
对于新水墨来说我担心的是市场炒作,在火热的时候一定要理性,要符合市场规律,不能无限制地往上走,不是说它叫新水墨它就都是可以的。我不希望新水墨变成一个跟风的潮流,这需要艺术家、画廊、藏家等所有的参与者都保持警觉和冷静。
周晓:对于一种可能会成为潮流的艺术形态,艺术北京作为主办方是否会做一些主观上的宏观把控,让博览会去展示一些恒定价值的东西?
董梦阳:艺术北京并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市场,我们所有的专题展、主题展有时候是刻意地来弥补一些市场的空白,尽力去做一些引导性的工作,但前提必须要把艺术北京商业的东西做得足够有能力。当把商业做得足够好的时候我们才有能力更好地去推动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就是这样一个逻辑关系。
周晓:这次销售的情况良好似乎与参展作品的平均价格有关系,5万-30万元价格区间的作品成交最为活跃。
董梦阳:我们有意回避一些高价的、天王级别的作品。我想未来一二级市场是要分开的,哪些东西是要去拍卖,哪些东西要回到画廊、回到博览会去消费的,这也是把拍卖行请到这里的原因。许多人只关注拍卖,不知道画廊在哪里,甚至都不知道画廊的存在。我们想让那些关注拍卖行的人认识到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也有价钱合理、高品质的艺术品。
周晓:在藏家和大众这两个群体,艺术北京今后针对性的工作会有哪些侧重?藏家是更加有效的群体,而大众的基数大,潜力也更多。
董梦阳:还是在藏家这块目标更明确一些,尤其是那些新进场的藏家。有些藏家那种冲动的做法有时对市场是个破坏,他无意间会拉高市场,让很多人觉得购买艺术品有利可图,当一帮人看到一个艺术品可以10倍、20倍增长的时候,很多的不良资本就进来了。
周晓:明年就是艺术北京的第十年,对于十周年您有哪些想法和期待?
董梦阳:十年对二十年来说还是一个小年,我们觉得还是那句话,进步就好。明年除了品质的提高,还会再融入一些更多的内容,例如设计的专场板块。回想这九年再看今天,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在时代的步点中找到自己的节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这么走下去。我反复提醒自己要保持这样的心态,不要大起大落。艺术北京肩负着很多很多责任和使命,不允许有大的闪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