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的力量——秦俭访谈 |
2010年08月11日
中国美术家网
责任编辑:jiping
热度:0
|
|
2010年5月14日即将于徐州艺术馆举办的“复制的力量——2010·当代国际艺术学院师生设计展览”将是一个以“复制文化”为主题,由来自六个国家的十多所学院参加的当代设计交流展。
在展览开幕之前,我们对总策展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秦俭教授和所有参展的学院单项项目策展人分别进行了访谈。
复制的力量
——秦俭访谈
文/金晶(策展助理)
访谈时间: 2009年12月25日
访谈地点: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金 晶:从你策划过的展览中,我发现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这些展览经常和学院的艺术教育有关,而参展对象,或展览地点又总是在国际范围内展开的。
秦 俭:你的发现是对的。因为我的职业是在大学里从事教学工作,所以我的研究兴趣或开展的项目常常涉及到教育或教学这一背景。至于说我策划的展览总是具有一个国际范围,恐怕与我个人接受教育的背景有一定的联系。在大学学习时期,我选择的专业是油画,研习西方绘画的经历恐怕是我更多一些受到另一种文化和艺术影响的因素之一。但促使我更为自觉地去关注和把握在不同的文化之间形成的冲突,并对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进行反思或批评却是多年之后的事情。我的看法是:文化冲突的意义在于它促使我们发现更多的问题和获取更大的思考空间。
金 晶:作为“复制的力量”的总策展人,请谈一谈您策划这个展览的初衷。
秦 俭:我从几个方面回答你的问题:
1.我之所以选择“复制”为展览主题,是因为在当代设计艺术理念中,它是普遍存在但又很难从某个角度进行把握的现象。换言之,“复制”的概念所涵盖的思考范围已经远远超越了褒贬意义上的价值判断。从表面上看,它是一个维系在创作问题上展开的批评或讨论,但实际上,它可以延续到传统和当代文化的各个层面。今天的设计工作者对“复制”作出的反应,以及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复制文化” 恐怕是最早提出“复制”这一概念的德国学者本雅明无法预料到的。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对“复制”评判的以下几个角度:模仿,抄袭,传承,置换,创作……等互不相同甚至对立的方面。
2.对同一个概念进行诠释的多元立场和角度是我一贯的要求,因此它已经成为我在策划展览时的一个基本态度。来自六个国家的十多所学院参加这个展览,意味着参展者的文化背景具有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复制的概念将由被参展者从多种角度进行诠释的可能性。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把这个展览办成一个国际性的学院展的原因。
3.与欧美国家呈现的近、当代设计历史相比,无论从起步的时间还是从目前的发展状况上看,中国当代设计的特色或身份都仍然处在一个不确定的探索阶段。在至少过去的二十几年里,中国的设计受到西方设计——从思维模式到风格样式——的很大影响是最明显的证明。上述表现在学院的设计专业教学中同样明显。在我看来,如何理解“复制”是探讨上述问题的一个很有力度的切入点。
金 晶:请您谈谈对涉及到一些当代设计理念的“复制”概念的个人看法。
秦 俭:在当代视觉设计艺术领域中,存在“第二自然”的说法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了。在我看来,所谓的“第二自然”实际上就是指:工业技术的复制功能和它的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现实环境。人造之物之所以成为规模,并非单纯地指它生产的数量,而且还有由复制赋予数量的存在特征。在设计界,人们对机器复制的现实作出的反应始终是在褒贬的相互交替中得以发展的。但到了现在,围绕在褒贬之间的二元式的思考已经不是界定复制的确切含义关键所在。我个人之所以对“复制”现象发生兴趣,不是因为我有了一个极为明确的个人研究结果或学术观点,而是因为我发现在当代设计领域中已经存在或正在发生的对“复制”这一概念具有多重的解读角度。例如:对风格的模仿被视为缺少创造的抄袭行为;而挪用,或者说的更直接一点,盗用已有的风格或形式则是今天在设计界可以看到的十分普遍的解读或重构的创作方式。
金 晶:您为什么会选择徐州这个城市举办此次国际设计展呢?徐州是一个传统书画名城,您认为此次的国际设计展是否会给当地文化带来冲击或影响呢?
秦 俭:徐州是我的家乡。这不仅有我个人对她一直怀有的乡情,还有我对这座城市的熟悉和了解。作为一个离开家乡20多年的人,我想表达的一个看法是:从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城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姿态,需要冲破地域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眼界与思维方式的局限。而遗憾的是,这是至今为止人们仍然能从这座城市看到的一个十分明显的缺失。热爱书画艺术的习俗和传统使徐州在全国书画界享有一定的声誉。我觉得,举办立足于当代的视觉艺术或设计展览并不意味着要和传统艺术对立起来。传统和现代事物是可以相互补充与结合的。但无论是在对待传统文化艺术还是当代文化艺术的态度和方法上,都需要有一个发展意义上的眼光和视野。前不久,在厦门大学举办讲座的一位名叫劳伦丝的法国设计师这样解释了她对历史和现代关系的理解,她说:“人们通常喜欢讲:“书写历史,创造今天”。但我的理念是:创造历史,书写今天。我觉得这一颠倒过来的说法实际上不仅更加拉近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而且使这两者产生了更多的互动和活力。
金 晶:您在选择参展学院时是否有一个要求或出发点?
秦 俭:我上面提到“在同一个主题或概念中产生的多元立场和诠释角度。” 这也正是我选择参展院校的基本出发点。参加本次展览的院校来自五个国家,在文化背景,教育与教学观念以及在专业和学科的特色或优势上,它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将通过实践性作品和理论层面形成冲突,交流和对话。我对五所来自欧美的艺术院校都有过直接或间接性的接触,至少对他们的教学体制我是有所了解的。
金 晶:在展览开幕式期间将举办关于 “复制”的专题学术论坛,您能否先简单地对这次论坛作一点介绍?
秦 俭:在这个展览开幕的同时,我将组织与“复制”主题相关的一次学术论坛。到目前为止,我已经邀请了十多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学院机构的学者,设计师和教授做论坛发言。我希望能从理论的层面上对“复制”有一个延续性的,不同观点的深层讨论。
金 晶:能介绍一下此次展览图录的设计理念吗?
秦 俭:我们将要为这次展览专门出版一个文献性质的图录。这本图录的设计构想是这样的:我们给每一个参展机构30页的空间来发表文字和作品,但是,十多所参展的学院必须各自设计这30页。我们希望图录的版面设计同样能体现个性观点并成为有意思的交流方式之一。
金 晶:作为“复制的力量”的总策展人,您可以从展示方式上谈谈对本次展览的空间安排吗?
秦 俭:徐州艺术馆是去年十月份刚落成的一座新建筑。占地面积为37000平方米。对策展者和参展者来说,这应该是一个颇具诱惑力的数字。有了这么大的空间,我就有了比较奢侈和大胆的想法。比如说:就有些像威尼斯双年展那样,每个国家有自己固定的国家展馆;我们将为每一所学院提供相对独立的展览空间,在视觉上互不干扰,并在相对宽松的空间里实现自己的展示方案。在展示方式上,本次展览将更像是一个当代视觉艺术展。我的意思是说;参展者将以装置,影像,行为,图像……等多种形式展览自己的作品。
金 晶:您预期这次设计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您觉得此次国际设计展是否可以成功的延续成双(三)年展呢?
秦 俭:我无法预期这次设计展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我能说的只是个人的一点期待。我希望“复制”这个话题能够受到国际范围的设计界和学院的关注,通过这次专题性展览和论坛,人们能听到一些具有冲突性的观点和对话。丰富和深入的交流是本次展览和学术论坛的最重要的目的所在。我希望设计展览能成为可以一个延续的、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不断交流的平台。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需要这个平台,这可以成为徐州艺术馆建构自己的学术特色,走向国际的一个起点。 至于说,是以三年展,还是以双年展或五年展的形式使其得以延续,我觉得这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关键是对某一个领域的持续性关注,并在过程中不断发现与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的文化层面的讨论与思考,为将来书写一段真正有学术价值的视觉艺术的历史。
金 晶:据说这是在徐州艺术馆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的设计展,是吗?
秦 俭:这个展览是第一个还是第二个,我觉得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学术态度或概念上保持的某种持续性。从这个意思上说:设计可以是一个在当下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在设计界,已经有一些处在前沿位置的设计师们以及在这一领域进行一些课题研究的学者或教授又开始思考并提问“什么是设计?”这样一个看似很大,或者说非常基本的问题。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设计现状和发展趋势而言,这一提问显然涉及到其自身的设计历史演变的背景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而中国的设计又该如何回应这一问题?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如果说,针对欧美的设计发展状况提出这一问题颇有些要“重整河山”的意思;而对处在巨变阶段的中国来说,实际上是遇到了一个开创性的特殊时期。但是,如果中国的设计视野总是局限在模仿或借鉴外来的风格以及理念上,或仅仅满足于运用中国传统中的一些已经符号化的东西来做文化认同的证明,我们就错过了这个难得的机遇。
金 晶:在这个展览之前,您还策划过哪些有关设计的展览?
秦 俭:其实,这是我第一次策划当代视觉设计的展览。在这之前,我所策划的项目都是当代视觉艺术的展览。但是,我并不想用专业或领域划分的方式来限制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范围,在我看来,当代视觉文化呈现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当代艺术和当代设计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在欧洲的一些学院的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正在进行的一个讨论是:在艺术和设计之间究竟有没有一个所谓的明确界限?而我个人非常同意跨学科或学科交叉的研究范围,并且十分乐于关注由此衍生的一些观念与方法。在那些表面上看似没有联系的学科关系中发现联系。从这个意思上讲,设计不止是设计,也不止是和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
|
- 品尚品
- 品设计
-
- 品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