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逊:书法要扑捉古人的神韵 |
2010年07月29日
中国美术家网
责任编辑:jiping
热度:0
|
|
嘉宾: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职工美术研究会会员、红桥区老年大学客座教授:李颖逊。
简介:李颖逊,早岁时,受家叔影响入门颜书,后师从天津著名书法家黄寿昌,单体乾二公学习欧体与北魏,他在成名后又拜范润华门下主攻草书。50年笔耕不辍,在翰墨苑里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记者:您在前面提到写好字不一定能成为书法家,这是为什么呢?
李颖逊:我曾经也走过很多弯路,曾经自己写出来的字,看着挺好,但在字里面看不到古人的影子,都是我自己的风格,这是不行的。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首先要学习古人,模仿古人,在古人的书法里面汲取营养,扑捉到古人的神韵,这样再写字就好看了,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字体,这样虽然写出来的字形与古人不一样,但能看得出古人的影子,因为我学到了古人的笔法了,体会到古人的艺术神韵了,这才是书法家应该写出来的字。古人写字都是凭着感觉和一时的兴致写的,很多作品都是在作者无之意间完成的,但我们后人在学习人家书写方法的时候就是有意识的去临摹和改造,这就是有意而为之,现在我们写字提倡自然流露,可如果我们拿起毛笔就写,那也是不行的,在写的时候也要考虑字体字型以及用墨的方法等等。
记者:这么说来这些老师从书法的基础开始就一直影响着您,那么多次改道对您的书法有什么大的影响?
李颖逊: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我先跟黄老学,然后跟单老学,再到宁老、范老包括王千老师,他们都是好老师,都是大书法家,一个老师一个教育方法,他们各有长处。当初去中国书协学习,那里老师的年龄都比我小,但是我明白这么一个道理,闻道有先后,不在于年龄的大与小。人家也教育我要调整观念,有写字的功底是好的,但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写,什么叫书法?有法作为限制的书写,超越过这个法就不叫书法了,如同人不能僭越法律规范是一样的,但风格和流派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的。我比较偏重行草书,草书写起来看似没有限制,比如张旭的字写得非常狂放,但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字还是在法度之中,只是每个人在法这个基础上发挥的程度和水平不同罢了。
记者:粗犷狂放是您追求的书法风格吗?
李颖逊:搞书画艺术的人应该学一学美学和哲学,因为人人都是有对美的追求,我们写出来的字也应该漂亮、好看。有人会觉得一些古人的字不好看,看着很不顺眼,其实字的好坏不是单纯用好看不好看来评价的,就像不能这么评价人一样;另外,处在不同时代的人,审美也是不一样的,不用说几千几百年的差距,就说解放前,这才相差了几十年,如果一个人现在穿着当时很时髦的衣服,肯定会被人笑话,因为时代变了,说古人的字不好看的人,一定是不理解当时的人的审美理念。进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审美也在前进,我们在审视和学习古人的毛笔字的同时,如果加入了时代的气息,自然会出现与古人不一样的效果,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作品来。
记者:那么您之前学习的字体对行草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帮助?
李颖逊:功夫不负有心人,铁棒能磨成针。功夫没有白下的,所以过去学的字还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我过去学过北魏的字,特点是大气、粗犷、豪放,可现在即使让我写很俊秀的字,还能带出来一些粗犷豪放的气息,所以说原来的学习对现在还是很有帮助的,即使是改变风格,过去学的东西也是不会没有用的。通过这些年的学习,我悟出一个道理: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会,所以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也不要什么都写,如果你今天想写篆字,写了几年感觉写不好,又改写隶书,写几年又改写行书,再过一段时间又改写草书,这样就导致了样样精通、样样稀松,什么也没有真正学到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大书法家,比如一提起李鹤年,大家都说他的篆字和隶书好,篆隶是他的长项,但不是说他不会行草楷书,因此说,博学多才是没错的,但一定要有个专项,通过触类旁通来为这个专项服务,所谓术业有专攻就是如此。
记者:中国传统价值观追求“文以载道”,您是怎样通过自己的作品想要表达一种精神?
李颖逊:我觉得应该深入的学习、理解经典著作,不应该总是自由的驰骋,有的人写了10年的书法,却从不去临帖,这样的所谓的书法家我觉得算不上真正的大书法家,因为他离古人太远,真正的大书法家都需要经历一个临摹的过程。对于临摹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很明显,创作是目的,临摹是手段,通过临摹可以避免和解决在创作中的一些毛病,比如在创作过程中有的笔画写的不好,我们就可以通过对比临摹的字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通过临摹,纠正这类问题,使自己的书法得到完善。书法的书,当写字讲,也当抒讲。抒也,抒发感受。所以书法就是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想象、意境、对事物的理解。古人讲:书如其人,字如其人,个人的想法也会在书法中自然的流露出来。我认为“文以载道”中蕴含着中庸之道,体现社会的风貌,和谐社会嘛。
|
|
- 品尚品
- 品设计
-
- 品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