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传统文化——吴鸣访谈之传统篇 |
2010年07月21日
中国美术家网
责任编辑:jiping
热度:0
|
|
品陶(简称品):紫砂艺术的创新,离不开传统的依托,请问您对传统是如何理解?!
吴鸣(简称吴):对“传统”的理解,我跟其他人聊过一些,可能是要从几个方面来看:一个是,外在的一些物质的东西。比如说一个普通器形:一个仿古、一个石瓢、一个井栏……那种典型的紫砂造型。第二呢,在材料方面延伸的一些特点:因为紫砂区别于其他一些陶瓷,比如紫砂“泥性”等,当然这个也包含的她的成型方式、制作方法。她的手工成型的技艺,以及她的工序、工具的使用。因为这些东西,一旦有个“定型”的话,她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就自然形成了“紫砂”界定的特性。就像我们的“京剧”一样,它的那个腔调,那个念白,都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演绎的,所以就有了自己的程式;它跟话剧不一样,也跟国内其他的传统剧目不一样:如广东粤剧,河南豫剧,上海沪剧,山东吕剧,河北梆子等。它是在传统昆剧的基础上又更上层楼,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正是由于各自表述的方法不一,于是形成了各个剧种之间的差异。
紫砂的情况与此类似,同其他陶瓷有区别,有自身特点。比如说在宜兴:跟彩陶,跟均陶,跟精陶,包括以前的青瓷,都有区别。国内其他地方如浙江的龙泉,广东的佛山,河南的禹县,山东的淄博,江西景德镇等地,都区别于紫砂,这主要应该是跟她的材料特性与制作方法有关。除了物质形象以外,第三个,我觉得还是有地域文化方面的一些因素。从我们现在掌握的情况看,紫砂是一种从明代就形成的一个比较有特色的、相对成熟的陶瓷艺术门类。从材料制作、造型语言和功能效用上的综合,可以看出,她其实跟我们的地域人文生活密切相关。宜兴是个产茶的地方,从唐代就出了有名的贡茶。饮茶的习惯与方式,最初可能集中于一些有钱的人,文化人,贵族等,他们享受应用的,应该较多一些考究。平民百姓,可能还没到达那个层面。但是随着饮茶习尚的普及,原先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一些好的、高档一点的茶叶可能喝不到,或喝不起,只能喝简单一点的粗放茶叶,后来不同了,随着生活条件的丰富,大家都可以享受好的物质资源。因为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可能对使用的器具提出更高的要求。紫砂茶具在发挥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慢慢开始注重审美意蕴,这恰恰符合了人们在喝茶之外的文化需求。后来开始泡茶,冲泡的形式实际改变了我们原有的饮茶方式与观念;以往的茶都要煮,煮茶的器具跟中药器具类似;后来的“泡饮”普及以后,饮茶方式更为便捷,茶具也随之改变,趋于精致,更具玩赏性。从资源消耗的角度来讲,她不仅适应了时代的一种要求,也符合节俭原则。就像我们用大锅烧饭,不能只烧个几两米饭,要烧就得多一点;同理,使用大的容器泡茶,能喝得掉,倒不要紧;喝不掉,就是一种浪费;随着传统饮茶渐趋于合理的改变,从而促进了茶具的合理转变;这是传统紫砂循序发展的一个重要脉络。当然,紫砂的创新,也跟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审美观念、社会背景、市场需求等,也有直接关联。正是由于紫砂不断的适应各种需求,故而在不停的改变与发展……
品:对紫砂的审美与发展,都有不同的评判,您是怎么看待紫砂审美与发展的问题?!
吴:如何看紫砂,或是我们现在说的如何“玩壶”,我觉得有两层意义:一是功能,二是审美方式。以前人们一般较重使用,紫砂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愉悦,交融,形成了一些习惯和认知方式。后来随着作品不断提升,有些高端作品进入了艺术层面,她的一些欣赏功能就慢慢扩大,甚至有些紫砂作品在慢慢发展中就只留下一些审美功能。正是由于紫砂的材料与造型能赋予各种变化,慢慢适应了这些实用与审美的种种需求与发展;创作到达一定层面时,有可能进化到超越其实用功能的纯粹审美意境。当然,对于常态的一般作品,还是以实用功能为上。紫砂用来泡茶,她的实用功能与性能可能第一,甚至是唯一的;但到后来精神层面的东西不断扩大与提升,人们的要求无止境的提高,对紫砂来讲不再是单纯的普通用具,可能要把“粗放”慢慢变成“精致”;特别注重一些造型比较好的东西。从文化方面来讲,跟中国许多传统一样,需要更多文人的那种感觉,那种气息。当这种观念普遍形成,那对紫砂的讲究就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精致;不仅做工要好,在造型与装饰上,也要尽量符合艺术的审美要求与文化人的审美意识。
在材料上处理,也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有的材料可能感官上好看一点,有的可能感觉上差一点,都要根据其特点而加以利用。还有一个就是触摸的功能:她的材料处理手法,既要好看,也要符合我们的使用触摸功能。譬如玉器,如果拿在手里棱角非常锋利,尖尖角角的,那样就不舒服,要是触摸得比较和润的话,那么这个棱角就要给慢慢磨掉。所以在紫砂好的器型里面,即便是方壶在棱角处理上都要尚圆意的,不是像机械车成的,拉一条线、一个面,你完全可以做的很平很直,但是会感觉到冷;手工制作的东西,更多是适合视觉上的要求;所谓的“平”,是一种感觉,是抽象的直,她其实还是比较饱满的;紫砂的线与两个面交往的时候,会处理得像玉器或是明代家具轮廓一样,没有特别锋利的东西;这个就是紫砂的“平”上面一个特点。所以紫砂玩赏作品,都以圆润为上。因为有着这样那样的一些要求,慢慢的影响到从业者,也会影响到我们。紫砂的审美,除了要实用;也要符合视觉的效果与适合把玩的一些功能。所以最好还是要在作品的题材里面,或者是作品的内涵里面发掘更多的东西,更多的文化意境。中国历来在书画方面也好,文化方面也好,工艺方面也好,会有一些人去追求一种倾向于文化、有文化特性的审美;包括那种高品位、高层次的有韵味的一些东西,从而拓展了艺术空间,丰富了行业门类。紫砂也一直是朝这上面去发展的,从供春到时大彬,从陈鸣远到陈曼生……紫砂已经历经了无数次的跨越改变,形成了多种风格类型,提升了作品层次。对于一件紫砂作品,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一件有文化内涵的作品,跟形式普通的作品相比较,她带给你的愉悦、享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码事。
品:有人说紫砂由地域文化逐步发展成大众文化,渐渐提升为高雅文化,最后接近殿堂文化,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吴:历史上宜兴这个地方,就是属于相对比较富足的地方。在这种地方的人,生活方式感觉就相对比较平和。所以你看我们中国出现的将军,多是北方的一些山区、湖南的一些地方;而江南一般都是出文人的,感情相对比较丰富,观察比较细腻。这跟他的生活方式有关系,包括跟我们吃的东西有关系。中国大部分民族都是吃大米,小麦为主,那么在西部像*****或者是其他一些地方多吃一些动物类的东西,人跟人的生理上或内在的一些东西就可能不大一样。鱼米之乡平和的生活方式,除了正常吃饭外,还有讲求喝茶的闲适习惯。如果有条件,我们可能都会追求一种自己比较喜欢的相对考究的方式。这样一来紫砂作品的生产也好,设计也好,就会慢慢地适应这种高要求,特别是一些文人的东西。不管是任何社会,特别是古代的一些当官的和有钱的人,他们的文化层面相对来说都要比普通的老百姓要高,在对艺术的理解上,或是审美意识上,或者是享受上,都比老百姓有更高的要求。他们的这种要求可能会导致像历史上有些情形一样:我喜欢的,我就会出高价得到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像现在的“名家之类”定向的去做一些设计,定制一些作品。
紫砂的发展,得益于那些非常有文化底蕴,艺术素养的文人的东西的贯穿;他们的参与,融入了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无论在壶上以书画篆刻来互补,还是器型以文玩的方式来呈现。由于文人理解的东西不像普通人,他们悟到的东西很多、很深,比如老、庄的一些思想,包括对禅的一些体会,也就是说一种悟性的东西。把这些东西都融入到作品里面,使作品得到了丰富和提升。江南文人的审美,更是富于优雅性质,影响紫砂在每个时代的进步。紫砂的性质,她不仅仅是材料的性质问题,她是跟当地人的那种审美,文化,生活方式,与不断积累的那种审美习惯的有关。类似或近似于紫砂材料的那种特性的陶土,我想在宜兴以外可能也会有。但是,就像我们的京剧是产生在中国一样,而不是在美国产生;她是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根据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根据中国一些传统的艺术门类的基因元素,慢慢地综合起来而自然产生的!这就跟不同地方,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地域文化有关。
品:紫砂传统的文化只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说法,能具体表现在紫砂方面的,您看有哪些?!
吴:我和好多做紫砂的人介入与思考的角度不大一样,也就可能有些不同的想法。绝大部分紫砂从业者是按照一种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那种方法,较多的是体现在“传承”上。这个和我们传统紫砂的思想与方法是相一致,它延续着传统的手工艺的那种传承的习惯与方式。我觉得有好处,也有限制。好处是:大家都在这个里面,可以深化它,越积越厚,不断的修正。好多人在做紫砂的时候,儿子做父亲的,徒弟做老师的,现代的做古代的,在以前的基础上做些适当的调整,把一些作品造型达到一个经典的状态,比如我们传统的石瓢,仿古,掇球,已经达到一个完美的状态,这是多少代人的不断努力的结果。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些高人,把自己的想法能够融进去,那么后人在他的基础之上还能不断的改进融入一些东西,所以在每个类型的作品里面,都有形成的一些经典性的形象。这种方式是民间的一种方式,其中大部分人不像现在搞设计的,有专业学习的机会,可从专业的设计理念、设计的法则上去学,去开阔的思路;好多人就是看着自己的父母,或者老师是怎么做的,把他(她)视为一种经典范本;特别是一些名家的作品,有的人就认为这些作品自己没办法再有所提升了。当然,有些确实是到达一种境界。但是,如果时间久了,大家都认为要这样做才对的话,就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好多人,也经常会形成一种狭义的定型的看法。比如说:做传统的茶具,他认为紫砂就是那种传统的味道样式;作为一个壶,就是一定要能泡茶;如果不能泡茶,这个就不是紫砂。如果你融入一些现代的理念来演绎紫砂创作,那就不是紫砂了,这是一种保守的观念,是不全面的。紫砂更需要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保留紫砂特点的创新。你去画油画,它本质上是昌盛在西方文化土壤里,不是说通过我们的参与,就会改变了它的属性。我们在画画的时候,是用一种线来表达一种形,而不是光,人物也好、花鸟也好,景物也好,形不是以对象为唯一的;还有神似,作者的主观理解,体现你内在精神的东西。所以无论书画如何来表达,只要是用传统工具与传统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保持。国内外文化差异比较大,三度空间不是中国画本源的东西。外国哲学和中国哲学也不一样,我们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讲究的是思维的一种东西。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其实还是偏向一些感性的东西。传统书画的“随类赋彩”,其实就是一种感性的体现。任何艺术的升华,从来都不会仅仅拘于表象。紫砂的表达,她的文化意向,其实都谙合类似理念。紫砂的泥性阐述,制作语言,形体的衔接转折构成习惯,触觉与视觉的和谐“倾向”,随类赋彩的手法,形似和神似的意象转换交合,传统典型与创新样式的不断繁衍创造等等,有意无意地、隐隐约约地构成了紫砂文化的一种表述,大大的丰富了紫砂文化世界。中国历来都讲究优雅生活,除了物质丰富,还追求精神享受。有时候,精神上的东西,始终高于一切物质上的东西……
作者 吴鸣(江苏省陶瓷艺委会主任、工艺美术大师)
品陶(整理)
|
|
- 品尚品
- 品设计
-
- 品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