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家网首页 | 新闻 | 视频 | 展览 | 博客 | 论坛 | 交易 | 拍卖 | 服务 | 画廊 | 建站
首页 新闻 评论 访谈 品美图 品设计 品时尚 品文学
    紫砂创新理念——吴鸣访谈录之创新篇
    2010年07月21日 中国美术家网 责任编辑:jiping 热度:0  

      品陶(以下简称品):紫砂创新,是一种进化,还是一种丰富;今人与古人相比,存在怎样的差异?!



      吴鸣(以下简称吴):

      紫砂创新,其实是在不断地适合时代的审美要求。现代与古代相比较,区别肯定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对于古人,我们现在只能是揣摩他们一些意图,很难知道古人到底怎么想。而且每个时代都不一样。社会有兴衰,“兴”的时候,这个行业就“兴”一点,各方面的创新可能就多一点;“特殊”的时候,行业生存都成问题,相对而言“创新”的含量可能就小一点。古代也好,现在也好,大部分的创新是产业的生存需要。我们从普遍意义来看古代人“做”,当然方法不一样,他有传承的关系,所以我们看到紫砂有许多传统的作品,这类作品的形态各个时代都有,可能只是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些改变微调,但是基本上还有他普遍存在的影子。这是紫砂创新的一个传承因素。我想古人的一些创新,还有一个市场因素,是为了适合市场的一种调整,是生存的需要。传承因素里面形式也有好多,一个是从前面作品传下来的造型;第二可能借鉴的其他造型,如仿青铜器、古瓷器等及其他门类造型的转换。这里面有主观因素,也有其他相互影响的因素。比如一些文人,一些经纪人,定做的一些造型。我想古人整体上的创新,相对比较“被动”,是一种“需要”。市场的需要也好,人为需要或者其他因素的需要也好,可能是类似这样因素多一点。所以,他的行业创新应该不是很积极的。虽然现在说起造型很丰富,但相对来说,他那个创新规模跟现代比的话,肯定没有现代的这么丰富。这同当时的产业状况有关,如作者较少,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多从业人员。

      相比较,现代创新当然是“主动”比较多。很明显,我们现在有一种成果的认定,比如搞职称,学习、竞赛、参加展览、获奖。这些活动,多是以“创新”为主导,承办者也好,政府也好,都在提倡。很简单,这个行业需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你看其他的产业也是一样:工业一样,农业也一样。种稻子也要不断变化,来提升产量与质量,需要“创新”。造汽车造型要变,技术含量要变……做陶瓷也是一样。作为产品,第一是适用;随着社会发展,除了实用以外还需要审美功能,需要加入文化涵量、需要专业设计,并转化成一种主动行为,用那种对艺术品的感知去做,把一些设计理念放进去。主观创作上会更丰富一点。当然,每个人主动的层面不一样,这个里面也带有专业上的竞争。大师也好,其他从业者也好,如果他希望在这个行业里面做得更好,除了对传统的一块保持好以外,还要积极探索一些新东西,把自己的一些东西体现到作品里面去。这种愿望,付诸于具体实施的时候,那就是创新过程。

      为了适应社会各种需求,创新往往是“主动”中带有“被动”。如文人的参与,经纪人的参与,客户的需要,或是某些文化活动需要,都会促使他去创作。现在还有一种纯主观性的创作,犹如作画,只是借用紫砂这个材质在做纯艺术的探索,突破了紫砂原有的工艺美术方式。但同时可能会尽量保持传统技法和特点及语言方式。那就完全是主动型的一种创新。借此表达对艺术的理解,为设计而设计。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一个出于专业考虑,就像画画的希望形成自己的特点与风格,需要去追寻;另一个层面为了保持紫砂特点及品味,发掘紫砂材料语言的可能性;第三个作为专业创新,这个是必须的。现代大部分从业人员都倾心创作,我想“主动”的成分还是比较多。






      品:历代紫砂创新,归类于必然,还是偶然;他们之间的路径与意义是否相同!?



      吴: 有种说法紫砂是宋代起始。暂不管历史的注称对还是不对,但是我们可以从宋代的一些日用陶瓷器皿里面找到一些现代的紫砂某些局部的东西。当然多是些附件:嘴、盖子、纹饰,不施釉,虽然跟现在的紫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还不完全是现在紫砂那种特征。到了明代开始泡茶,需要小壶,方便泡饮,需要施釉的,也需要不施釉的器皿。紫砂不施釉的这种制作方式就是传承和适应了他们的某种形式,因而使得制作上越来越讲究。原有实用陶器,它在制作上不会过分考究,虽然也尽量追求 “好”,但作为日常器皿,它的价格、它的日用功能,不大会像现在高档紫砂那样去做得很精细。

      随着紫砂发展及文人要求的出现,紫砂在材料上慢慢的分化出来。根据经验积累,筛选泥性好,制作性好,烧成使用以后反应好的陶土,就是说从工艺上比较适合于现在理念上紫砂土,这是一个方面,材料分化。在制作方面,依附了这种材质特点。它不可能像景德镇瓷器那样来做,因为这个不是紫砂方法。我们的手工制作,泥片成型的方法,越做越精,在形式上越来越讲究。慢慢的把这种一整套的制作工具、工艺方法也就是我们说的工艺流程,形成了一套形式。形式的定型,越来越讲究工具使用,而工具又形成一套独有的、与其他陶瓷不一样的样式。在处理形体的时候,慢慢形成了一套制作语言,像我们京剧表现的方法,有它的腔调。就慢慢的形成紫砂的特色。那么这种方法的完成,其实完成了宜兴紫砂区别于其他陶瓷的,包括区别国内其他陶瓷的以及国外的陶瓷的它的独特的艺术方式。

      紫砂历史上有许多大家,比方说供春,时大彬,后来到陈鸣远是一变,为什么?!树瘿壶,相传是供春做的,它带有一种抽象的仿生性,你感觉上像树瘿,其实壶上面那种有规律的划痕跟树瘿还是有区别,同那种自然主义的仿生还是不同的。回过头来,他的作品比较少,没有形成气候。紫砂比较成熟阶段的代表人物时大彬那个时代,制作方式还是几何型的东西为主。陈鸣远为代表的对自然模仿形态,慢慢用符合紫砂特有手法去规约它的时候,它就形成了紫砂花器的另一种门类。这种精神到现在越来越成熟。这就是紫砂的一个方面。

      另外就是雕塑类,它是另外一个方向的,它是塑器,但它具备壶或者其他器皿的那种成型方式。它跟造像、传统的雕塑有很多的联系。

      到后来,从文化上来讲,就是以陈曼生为代表的书画家的介入,陶刻方法的形成与完善。他们的介入,是紫砂产生的另外一种变化。但它只是局部的,如果我们从具体的内容上讲,是一种装饰方法。因为他们是文人,对造型的理解,对书画的理解都很独特,他们把这种文人的对艺术的一种敏感也好、理解也好、审美也好,带到了设计里面,使紫砂设计增加了文人意识,使作品更文气。这个潮流,影响很大。后来,包括其他的一些名家的出现,我觉得还是在起着很大的完善紫砂的作用。当然每个人都有特长,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或者是自己的某个局部的设计上,都有一些创新、提高,竞争的因素也有。但是形成真正的大的意义上的创新,好像还不是很多。一直到近代,那么多大师出现,有的步子大一点,有的可能小一点。

      现在有一些搞其他美术的作者在用紫砂材料创作,譬如雕塑等等。许多是用这个材质特性。而作为专业陶艺家,他除了表现创作这个特点,他也应表现材料的语言特征。在设计的过程中,它形态在改变:除了表现历史的作品以外,还要去尽量去体现紫砂材料特征,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问题。阐释得好的话,更利于紫砂的发展。从个人作品来讲,要是用能表现紫砂特征的,又能表现现代语言的,就会跟其他材料作品拉开。因为我首先是用紫砂材料做,而且我这个语言是紫砂的语言。其他材料就根本无法做。这样的话,从功利上讲也是一种区分,紫砂的优势会更大。历代紫砂的创新,应该是一个阶段呈现出一种形态,虽有渊源,但不尽相同。





      品:紫砂一直积极探索创新形式,这与其他陶瓷艺术门类相比,究竟赢得了哪些优势!?



      吴: 从造型的角度来看,紫砂的器皿在陶瓷里面,可能是最丰富的。比如说景德镇,官窑那么多年,非常有名。但是它主要体现在它的外部装饰上面:五彩、青花、粉彩等。而它的器形,代表性的譬如梅瓶一类的经典器物数量相对少。相对的说,紫砂现有的器形,比其他陶瓷门类都要丰富一点。因为这是跟它的材料特征有关系。景德镇普通的产品是注浆的,好多作品是拉坯,它成型上就受限制。它在拉的过程中它以圆形为主,在这个圆形上面做些造型、纹样等变化,这个是材料的事情。紫砂泥片成型,它是一个独特的方法,如果我们借用模具的话,几乎什么形状都能做到。当然瓷器用模具基本上什么也能做,但这个不是它的特点。瓷器做得非常复杂的话,不一定妥当,可能不利于它的最后装饰和效果。紫砂它不一样,从理论上讲起来,几乎能达到任何造型。当然要注意工艺的受力、烧成等变形的问题。工艺上的问题,有时候是无法超越的,关键你要遵循它的规律。紫砂泥料,我们常讲它可塑性好,这是紫砂语言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比其他陶瓷有独特魅力的地方。

      紫砂的语言有了,特征有了,但作为一种制作工艺它是具体的,它表达的一种文化方式,可能是属于一种社会性的。历代名家对专业的追求,包括与文人的接触,会有意无意地追寻,跟高尚文化合拍的东西。紫砂历史上与文人的交流,也就是它跟社会的交流,对文化一种需要。文人亦有自身需求的。开始的时候,民间艺人跟文人是隔开的,两个范畴。后来慢慢的有了接触,直到陈曼生的时候才有了大量的文人与艺人交流,这也是一种文化需求。这种交流,带给紫砂整个艺术的发展,理念也好、艺术也好,这种东西一旦介入,艺人发觉把我这个东西抬高了,我这个器形气息可能更好,直接带来效益上的提高,这可能是他家最初的感受。跟文人的结合,对自身的提高,对作品的提高,都带来一种彼此的受益。这种结合,慢慢的把紫砂融入到社会的大文化背景当中去。尤其是一旦文人名人介入紫砂,就融到较高文化层面里去,与原先纯粹是民间性不一样。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想,为什么要融入大文化去思考,也就是这个道理,不能纯粹是民间的东西。如果文化含量增大,对这个行业、作者、作品,都会有提升。文化艺术的创新,其实是一种有意无意的,又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

      以往紫砂创新,基本上它还是一种工艺习惯,多是以民间艺术,或是民间工艺一类的方式呈现。现在就不一样了,某种意义上,紫砂可以从纯艺术地审美的方式,或者现代设计理念的介入,所以作品就大大丰富了。而且层面较多,我们要分的话:有工艺的,有工艺中带有现代艺术因子的,有可能对半的,有可能现代艺术大半的,工艺占一小部分。这种分法,不一定恰当。有的是纯艺术,有的可能是部分的纯艺术理念,或者是现代设计的理念,都不一样。形成了现代紫砂条件很丰富,产生的根源也很宽泛。现在的紫砂作品里,原来没有的题材,现在都有了。比如说:做的建筑上面的,或者是某个工业上面的,包括室外的一些大型雕塑,或者是装饰性的一些理念的东西,都可以做。以前器皿所没有表现过的,现在也在不断增加。

      我们现在这个行业里,你做一个产品,作为一个创作也好,作为一种专业也好,或作为研究也好,就是要提升。这样,才能够适应现代文化的需求。设想一下,如果要能够让大家都来接受,那你这个器形、设计,创新因子及文化涵量必然要具备。如果你没有或者比较弱,比如其他一些工艺美术,牙雕、刺绣、包括泥人,当时特别有名气,因为过于保留原有的那种方式,创新力度不够,作品里面现代文化含量相对较少,较难融入现代背景的审美环境。所以好的作品,必然是除了一般的人喜欢及功能效应以外,还应具有高的文化的品味。这个也促使你从专业的层面,从社会大文化的里面去考虑。这是一个生活方式,始终要符合于大众的那种整体的需求,紫砂就有这种功能,是紫砂最大的优势。






      品:现代紫砂创新发展趋势如何;应该如何来评判现代紫砂创新作品?!



      吴: 国外有专家说,创新主要有两个类型:一个是小格局的创新,小范围的变化,局步一种变化;另一个是大格局的,追求形态的变化。从更高要求讲,你的这种创新是不是从这个门类里面分割出来,形成一种流派的那种的那种。吴冠中的那种创作,属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艺术层面的那种融合。跟传统上某些局部的一些变化是不一样的,与传统体系中的变化也是不一样的,他寻求一种更大的东西。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一个创新层面的问题。你要从大的格局上寻求变化的话,比较难。我们分析一下光器(即很少修饰的那种),方器,圆器,筋纹器造型。无非是几何形的变化,会逃出这种变化?很难逃出这些变化。创作者都能够理解的话,会对他创作上带来一定的指导性的作用。搞清楚道理,就会知道个体怎么去做,在创新上最有意义。

      我们平常在议论,好像紫砂的形,已经做“绝”了,当然局部的变化还会有,也不可能会做“绝”。如果仅仅是依靠形式的变化,这个余地空间会越来越少,该有的,古人都有了;该想到的,前人早已想到;再在这个里面寻求变化,多是在做一些局部的细微变化,很难形成大的改变。现在一般的创新,只是在这形上求变化,难以超脱前人已设好的范畴,也难形成一个新的流派和形成另外一个门类的作品。当然创新可以作局部探索,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与方式,不能完全要求一样。

      历史上陈曼生他们的书画介入,对紫砂的创新,有一些发展。他们介入的是另外的一种方式,比较特殊。他们虽然参与设计,投入一种设想,或者投入一些感觉,但作品还是要由艺人们来做。这种方法,只是在作品体现上是把人文融进去一部分。如果在大格局上变化的话,你怎么去寻求。我做方器,无非是在方的器形上寻求一种变化,想要形成跟原有方式完全不同,较难实现。在圆器上,或者筋纹器上去变,也较难实现。在花器上,也比较难。比如紫砂仿真器,传统的陈仲美、陈鸣远他们早已经有了。现在有些用“现代仿真”手法去演绎的一些作品,在体现材料属性上面有弱点。你要从纯艺术的角度变化,纯粹从审美上去变化的话,这需要作者综合能量的储备。当然,其他方法也可以,形态上变化,题材上变化,也可以。但是如果仅仅是从这个上面去寻求一个大的变化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想形成一种门类,或者是新的风格,难度比较大。因为基本的形,基本定形了。

      紫砂创新的鉴别,从造型上无非就是形态上的变化,装饰手段的变化,工艺的变化,制作方法的变化,再就是烧成的变化。还有一个材料的变化,可以容纳其他材料,也可以在原有的材料里面镶配其他材料。比如我做的肌理材料,它同样是紫砂材料,但感觉就不一样了。这里面是交互的,有工艺的特性,也有些材料的特性。材料也可以变化,不同颜色,不一样的颗粒,起到不一样的效果,这也可以说是工艺的变化,有时候它们是交融的。理念上的变化,这个老早就有了,不过是程度的深浅。比分说现代陶艺这一块,现代美术因子的某个局部用到壶里面,由来已久。当时是局部的,你看它不怎么明显,它的一些要素是纯美术的,它是一种艺术的要求,层面不一样。发展到纯理念的东西,它是有个过程的。这同你介入的程度有关。八十年代前没有形成气候,如美院的一些教授,虽然搞设计,但他们不是全方位现代意识上的、完全是纯艺术的审美介入,没有到达这个程度。只有等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多种文化的相互结合,作者具备了这个能量,并作全面全方位审美意义上的探索,才会出现这种艺术的作品,才是一个大的呈现。新的作品出来,不一定当时能认可,它的定位还是靠以后人去研究。文化发展后就会意识到了,有时候是边发展边“认识”。我觉得这个是关键。

      从审美理念上去追寻一种变化的话,也是一条路子。现代紫砂创新作品里面有方的、圆的、雕塑、写意、工整的,但是有别于以往的紫砂。除了形态、造型不一样以外,关键还是在作品的理念上。理念的变化,导致了现代审美的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的溶入,造成了现在审美方式的扩展。现代设计融入,作品体现的形态上发生了变化,才能形成一种跟原有紫砂不一样的新的风格呈现。这应该属于现代紫砂创新的一种积极趋向。





      品:创新是行业前进推力,专业看创新,与一般看创新,有什么不同;如何引导现代创新?!



      吴: 现在创作层面创作人员的几种状态,同各人站的位置不同样,所掌握的信息,包括专业能力,艺术能力,对其他艺术理解,通过这些他对艺术创新的判断,是不一样的。另外一个就是角度:如果是我的话,我当然希望是从大层面上去创新。这种创新无论是对个人,对个人创作,或者是作品价值,或对整个行业的作用,会更大。对个人来讲,你可以出新作品,如果有这个能力的话,你能够做出好作品。对你个人定位的是你的专业能力。这种创新,会对这个行业起到推动作用。因为一出来作品后,你这个作品不是孤立的,是有个受众的意义在里面,大家都能看到你作品。如果这个作品确实有意义,那么会对方方面面都会起到影响。从专业的角度:程度较高的人,会从你这个审美角度去看;低一点的人,会从形式上去看;普通的人,他也会从你局部的处理手法上去看。现在好多作品,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种影响。有的是理念上的影响,你这个创新的理念人家吸收了,按照你这个思路去搞自己的创作,这就是创新意义。还有从你创作的形态上,“你这个不一样”,原来还可以这样做,他吸收一些造型上的东西。还有是局部,比如你的手法,你的局部的处理,刻的方法也好,表达泥性的方法也好,会从不同的层面产生行业影响。

      行业是整个作品的总和,普通的产品,中层的作品,高端的作品。而体现你高低的,就像科技的水平高低,是靠科技研究这块的能力。那么紫砂同样,这些作品是个普遍意义上的总和,但决定你这个行业高低的时候,是里面高端的作品,你作品的艺术含量,文化含量,专业含量。紫砂为什么从专业衡量它不低,就是这个道理。许多人认为,现代陶艺只是做观念的,其实观念只是一个方面,认为就是带有那种很随意的东西,是种最高境界的东西。其实不一定。你用工整的手法,同样也可以做得很精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紫砂从创作的层面,不弱于其他的陶瓷行业,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有深层的东西在里面。

      紫砂创新与专业引导,肯定有关系。比方一些活动评奖,包括着专业的要求,它就鼓励了创新意识。我想不同层面的艺术创新,会继续地存在下去。关键还是在创新的主体,到达的那种境界,具备的那种能力。当然我是觉得、或者希望我们这个行业深度和广度,专业层面都能够提高。创作的层面更深,参与层面能够更广泛,我觉得会更好。当然我也不排斥,一个民间的东西、民俗的东西那种探索。当然是指能体现紫砂特点的那种东西。这些作品的门类与形式,不是关键。当然有些东西会有些高低上的区分。有些很民间的东西,很民俗的东西,也可能做到极致。关键你是怎么做。在专业领域,只要你能把握好各个环节,都能做出最好的东西,能做到极限。

      因人而异,如果文化修养不是很够,一定要做纯艺术的东西,可能会有较大困难。做纯艺术,他可能不愿停留在技术层面,最多只是基本的自我表现的一个手段,或者是能够表现紫砂特征的一个东西。

      专业创新,需要充分做好文化准备。这样才能显示文化品味,专业品味,才能适应大文化的需求。才会提升这个作品创作的这种高度。如果作者不具备这个高度,作品不具备这个要素的话,怎么被高层所认可,而产生一种特别好的反响。作为一个普通的层面,一个普通的紫砂壶层面可能不具备那种属性。但作为高层的作品或者是专业的作品的话,它就具备了文化属性。所以,如果还是停留在原有的那种方式的话,可能不再丰富多彩。打个比方:假如说把紫砂70、80年代以后创新作品,全部撇开的话,看紫砂就是另外一种样子了。它跟其他的工艺美术,发展得不是很好的民间工艺、工艺美术,也许就是同一个状况,可能连生存都成困难。至少,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的吸引人。

      适合社会大文化,我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把紫砂创作放到整个大艺术的背景中。紫砂要发展,就要跟你绘画等等“抗衡”。与它们相比较,扩大自身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层次,绘画、雕塑、哲学、美学……好的东西,我都可以借鉴过来。不要老是停留在做壶,否则很难突破原有方式。当然是不容易的,需要作者本身具备这种文化能力,了解其他艺术的思维能力,还要有设计能力。做一个陶瓷的时候,首先是用一个形体来表达的,即便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要具备一种运用一切造型的能力,加上表达能力,以及积极的创作状态,才可能搞好创新创作。

      因为有了那么多新的东西,包括文化,包括它的生命、活力,才会把紫砂自身形象,它生存发展的空间拓展很大,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品:作为紫砂厂的主导创新力量,您的创作特点在哪里;对以后紫砂创新发展有何建议与展望?!



      吴: 我觉得我的特点是在观念上的变化,观念变化形成了作品形态的变化,审美理念的变化带来作品内涵的变化。紫砂创作,它可以作为一种抽象的表达,能够把一种审美意识转化成具体的形象,也可以把哲学的东西转向成一种审美的东西,或多或少的融入到这个作品里面去。那就是一种审美意识的变化。作为紫砂的创作,具体说,可以是一些手法的变化:壶型可以变化,装饰手法可以变化,泥料可以变化等。也可以寻求一种以往不存在的:如表面肌理的处理,材料的组合变化……问题是要恰当的寻找到这些东西。那么作为陶刻,也可以变化,以往的陶刻以书法为主,可以融入现代绘画和图案;也可有其他刻法;也包括题材的变化,塑造方法的变化;除了陶刻,除了泥绘,其他材料的镶嵌;还可以用其他材料的结合……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手法,以往不存在的东西,这有待我们去寻找。

      我搞紫砂创作,是放在一个跟纯艺术的,或者是跟绘画的,跟其他纯艺术方式放在同一个层面上去考虑的。我尊重紫砂传统的一些方式,比如说壶型,壶的要素。跟他们不一样在传统的制作语言上,我保留它的一些特点。如果两者结合好的话,我觉得那种创新,对紫砂会更有意义。我可能淡化它原有的功能。我还是在做壶,有壶的要素,保留壶的嘴呀、把呀、盖子,但是我这个壶型跟原先的不一样。这种跟现代审美方式的变化有更大的联系。原有的功能不讲究了,只是借用壶或是某个器皿特征,在这个基础在去做一些观念上的变化。它的形态与内涵,是一种根本性的变化。壶嘴、壶把手、壶盖子,可能就是用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去体现。

      从大文化背景上考虑,这跟传统也不矛盾。放在大的文化背景,包括创新的意识,作为现代艺术,跟题材无关。我在形态上,壶体上有变化,去表达现代的语言,与传统完全不矛盾。这就涉及到大格局与小格局的问题。这也是我个人一直在追寻和一直在强调的一种要在社会大文化背景来考虑这个问题,也是我的一个思路。为什么?“紫砂”在宜兴它作为一个局部的一个东西。但它产生社会效应,它和宜兴其他的陶瓷相互之间有联系,它不是孤立的。不仅是本地区,包括其他地区,国内国外。国外的现代陶艺,它其实是用一种陶瓷材料,来表达现代艺术理念的这么一个手段而已,它是从一种纯艺术的,或者是纯美术的表达方式。当然你要做得好的话,也是不容易的。

      紫砂创新如果不一定体现紫砂的特点,用其他的材料也可以做,肯定会减弱紫砂特性;如果是在紫砂特点上发展创新的东西,那么对紫砂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这个手法,我用瓷器也可以做,用其他陶土也可以做,那么你这个作品放在整个的陶艺作品里面,或者是放到整个艺术作品里面去衡量的话,你这个特征,就可能不会那么明显了。从专业的定位来讲,会减弱价值的评判。独特性,就不会那么强。紫砂现在为什么影响那么大,就是它的独特性,它体现的那种语言,包括它的制作工艺,它的制作方法,非常讲究的是制作性,很深厚的那种材质感觉,就是其他的材料没法去做、做不到。关键是它的独特性。当然在使用泡茶上的材料功能,又是另外一个范畴。这里只是在造型的角度上讲。

      我对于紫砂材料本身了解,工艺的了解有着两层意思:一个是强调紫砂的材料特点;还有一个在体现紫砂传统的工艺、制作特点。紫砂传统语言的制作方法、工具、手法,都是根据这个材料引发而来的。两者现在实际上已合二为一了。保留传统特点,还只是一个表面层次东西。关键是怎么去尊重紫砂材料特点、特性,发展它的特征与优势,包括以往没有的方面。作品的内涵,跟作品的表现方式、形态无关。你很传统的那种形式的东西,也可以表达得很现代。关键是,你是用什么理念去做。

      还有一个,类似似是而非,表述上还不是很确切,也就是还不理解紫砂特征,或者不具备把握形态整体能力的那种创作。特别是初学比较普遍。他也想在变,可能就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比如说:不协调。一个器形里面的相互之间不关联,有种隔离。还有一种就是,在学画里面讲的:取法于上,得乎于中;如果你取法于中,那么只能得到于下。向最好的东西学,你可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你把差的东西认为是好的,那你可能会更差。我觉得设计者也好,创新者也好,平常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途径比较多,可以从专业学习,或者业余的学习,关键还是要靠自己,专业学习你要学得进;业余的话,要能够留意好东西,追求好一些的作品,去做分析,多去跟一些行家交流。历史上好的作品,从作品本身去分析。也可请教一些专家分析一下。对好的作品,好在哪里,有更多的理解,来逐步提升审美眼光与综合能力。不具备这种能力,很难达到那种理想要求。

      现在是历史上最好创新时机,关键还是看个人。如果主观有这种愿望,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的话,能够花大量能力进去做些探索,这会对行业发展起到作用。大家如果在这个前提尽心去做创作的话,发展会更大,会出现更多好的作品

      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我们现在存在的创新状态,创新的形式,不管是纯艺术的,还是工艺的,或是设计上、形态上创新的东西,都会给以后人创作带来一些启示、借鉴,甚至一些“台阶”,他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得更理想,更完善……我相信。





      作者 吴鸣(江苏省陶瓷艺委会主任、工艺美术大师)

      品陶(整理)

      相关标签: >>名人访谈 紫砂
    品尚品
    创想计划:文艺青
    中国艺术片:在边
    法国的时尚经
    渣打:视觉艺术诠释商业洞察力
    Gaga曾着迷小野洋子 流行音乐行为艺术珠联璧合
    日设计师制作气球礼服梦幻时尚受好评
    “VOGUE摩登不夜城”——当时装爱上艺术
    周杰伦版画5000元一幅 玩意识流受母亲熏陶
    绝对伏特加2011绝对艺术奖揭晓
    艺术与时尚结合:两者不再纯粹
    品设计
    灰姑娘的座椅
    所谓设计作品的好创意,不仅仅在于造型和功能,有时候,一种材质上的混搭和一个浪漫的名字,都会给设... 详细>>
    跳舞的杯子
    时计艺术的典范 宝齐莱马利龙系列腕表
    乱糟糟的鸟巢椅
    伦敦新晋设计师:雕塑般的针织作品
    品文学
    胡润:“由暴发户及新贵族”解码中国富豪蜕变
    天津美术学院欲扛当代艺术史研究大旗
    艺术家的悲剧,源于自我认知的迷失
    梁井宇:寻找新的可能性
    是店铺,也是艺术
    张小川:用“小首饰”做“大雕塑”
    张大千吃的艺术
     

    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meishujia.cn,All right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京ICP证110842号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42(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