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情水意韵绵绵——访画家徐培晨 |
2010年07月12日
中国美术家网
责任编辑:jiping
热度:0
|
|
由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联、南京师范大学、徐悲鸿纪念馆主办,江苏省美协、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徐培晨艺术馆、南京金盏花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山情水意——徐培晨中国画展”,将于6月26日至7月4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汇集了徐培晨多年来创作的59件中国画作品,全面体现了徐培晨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近日,记者就此展相关问题采访了徐培晨。
记者:此次“山情水意——徐培晨中国画展”是您继“万水千山总是情——徐培晨国画猿猴全国巡回展”之后的又一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涉及花鸟、山水、人物及猿猴题材。请问在作品选择上,您是如何考虑的?
徐培晨:“山情水意”是我这次展览的主题,山水、人物、花鸟题材多样;而2000年至2004年的“万水千山总是情”全国巡回展,是行万里路——在全国30余个城市举办的猿猴特定题材的展览,是为了迎接2004年猴年的到来。北京这次展览,题材上有山水、花鸟、人物;表现形式上有工笔和写意;篇幅上有二丈、丈二对开、八尺和四尺。在以往的作品中,丈二即算大画了,这次将大画的尺寸增加到二丈的巨制,这幅作品的主旨即是“山情水意韵绵绵”。之所以将山水、人物、花鸟及猿猴这些不同的题材都呈现在这次展览上,目的就是通过这个展览,让人产生这么一个印象:徐培晨是个多面手的画家,不仅画猿猴一个题材,其他题材也画。这些题材都离不开自然的景物,花与草对我们来说,应该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山与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向往和必备的生活资源,中华大地无水不秀、无山不美!山常青、水长流、芳草萋萋、鲜花常开、绿树成荫、瑞果丰盈,人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融,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
记者:本次展览中,大部分作品来自您2009年和2010年的新作,另一部分来自您1981年至2005年的作品,请问在作品选择上是如何取舍的?您想通过这些作品向公众展示一个怎样的徐培晨?
徐培晨:这次的展览作品是以2009年和2010年的新作为主。春节期间我还在紧张地创作,那时处在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的状态之中:搁不下笔、画红了眼睛、冻麻了手——新作体现了我现在的水平和新的追求。之所以将上世纪80年代的工笔人物陈之佛的肖像《雪翁》、《菊杰人杰剑锋锐》以及《柏猴图》,还有25米的长卷《林泉高致》展出,就是让人了解我的艺术历程和发展轨迹:上世纪80年代以工笔为主,90年代至今则以写意为主。
记者:在您的简历中,我们能够看到:您幼年时代沉醉于连环画,被推荐到文化馆后,曾创作套色版画和连环画;进入南京师范大学之后,学习了西画的素描和色彩;上世纪70年代末,又被派到永乐宫和敦煌临摹壁画;在80年代,您的创作转向了工笔人物和小写意花鸟。您认为您早年的一些学习和尝试对今天的创作有哪些影响?您是如何从人物和花鸟开始聚焦到猿猴题材创作的?
徐培晨:我最初能够看到最多的就是连环画,也就是习惯说的“小人书”,诸如《猴王出世》、《鸡毛信》、《山乡巨变》等,那线描都是很好的。通过临摹山石林泉、人物与动物奠定了我最基础的国画根底。中学阶段有机会到文化馆搞创作、搞套色木刻及工笔重色年画,都是根据需要创作带动基本功,一切从实战出发。到了大学之后,得到了更为严密而科学的训练,毕业后又被派到永乐宫及敦煌临摹壁画,接着又赴重庆参加全国高师国画研修班学习。通过对优秀民族传统绘画的学习,更加深了对传统绘画形式及语言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把握。
那时候创作的《情韵图》、《上苍山下蝴蝶泉》、《雪翁》、《芝麻开花节节高》、《曦》、《山茶幽禽》、《柏猴图》等,都是用心用意之作。工笔画表现手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巨细无遗地表现对象的质感、量感,慢慢渲染,使画面深厚,从而达到神完气足的效果。我觉得对于画家而言,只有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更深刻的表现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画了那么多的工笔画,就是在做这方面的功夫。进入90年代之后,精力就投入到写意花鸟,尤其是猿猴专题上来了,所以学习过的山水、人物就成了猿猴的补景。“磨刀不误砍柴工”,故在作猿猴作品背景时总能洋溢着愉快的情绪,画起来心随意到得心应手。所以那时候的工笔画是现在写意画的铺垫,而写意画是工笔画的升华,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工笔画“九朽一罢”、千笔万笔;写意放笔直取、三笔五笔而形神兼备。我的性格、气度、修养,更适合画写意,写意画更能传递我的信息,表达我的情感。
记者:您很多作品题材来自对花果山、峨眉山、黄山、神农架、海南灵水猴岛、张家界等猴群聚集地的观察与写生;而中国画领域特别是花鸟画传统领域的写生概念与画猴写生有何异同?
徐培晨:写生就是画家到生活中去对生活进行观察,目击手追,将所需要表现的对象通过写生这一手段,把对象的生意、生态、形质、精神作必要的记录和记忆。而“写生命”即是画家将自己的智慧、生命、热血都调动起来,完成他生命的追求。
记者:有评论家认为您的猿猴题材作品是在借猿猴与大自然山水、花木融为一体的清平世界,来昭示人类与大自然共生共存的亲缘关系。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中国画表现当代社会格调,这一课题您的感悟有哪些?
徐培晨:至于猿猴与自然的关系,我的看法就是: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也是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一个画家在成长的历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题材是不容易的,每一个成功的画家都经历了“食古而化”的过程,只有触动了心灵的深处,才能心手合一,才能有真我面目,给观赏者心灵的启发,这样才能绽放中国画独有的魅力。这也是画家毕生所追求的!
记者:评论家陈醉曾表示,您的猿猴作品与民间、民俗艺术相结合,特别是讲猿猴的活动放在山水情景之中,这些展览中很多作品,如《奕奕幽兰》、《素竹风雨》、《泽以长流乃及远》、《疏影横斜水清浅》等作品,从题目、内容和意境都显示出这一点,对于这种结合,您在创作中是如何考虑的?
徐培晨:猴是十二生肖之一,属民俗文化,民间有很多猴的传说和故事,流传极为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人们的心中成为精明、智慧、正义的化身。一部《西游记》更是把猴子的形象塑造得光彩照人、熠熠生辉。猴是树上生活的成功者,生活在山石林泉之间,所以在作品中创造的意境就是“泽以长流乃及远,山因直上而成高”、“踪迹远尘泥”、“白云结作伴,猿猱自为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虎啸猿啼”等选题,都是大自然诗意和谐的美。
记者:2008年,马鞍山市政府在马鞍山朱然文化公园成立了徐培晨艺术馆。据媒体报道,它是继李白、林散之艺术馆之后的又一张城市文化名片。徐培晨艺术馆的定位是什么?目前举行过哪些重要活动以及常设展览?您认为以画家个人命名的艺术馆其文化意义和对城市的作用有哪些?
徐培晨:马鞍山建艺术馆,把它作为该市的文化名片之一,是他们这座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市领导和市民共同企盼的,也是顺应民心的举措。通过这个平台让人们能够欣赏到我国古代文化的部分精髓,看到画家本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对画家来说是无私的奉献,为社会提供了健康有益的文化大餐和精神食粮,可以说是互通有无、相得益彰,也是双赢。艺术馆虽然是以我的名字命名,但是一个公益性质的文化设施,常年对市民免费开放,馆长、馆员由政府委派,管理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该馆近期出版了《徐培晨艺术馆藏作品集》;曾经举办过“孙克书法展”;还准备做著名书画家提名展及大型书画展,这样做对当代美术及艺术家都是有益的,使当代艺术名流和高雅艺术得到传播和发扬。
记者:2000年至2004年,您的“万水千山总是情——徐培晨国画猿猴全国巡回展”在合肥拉开序幕直到南京的闭幕,历时三年多时间。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天津、武汉、拉萨、沈阳、西安、成都、香港等33个城市和台湾举办巡回展,这一举措在当时吸引了美术界的讨论与关注,您认为画家通过巡回展的形式走遍全国做艺术交流与展示,需要怎样的作品为支撑,对于中国画交流与发展的文化意义又是什么?
徐培晨:在全国办展就是让更多的人看到原作。现在的媒体、网络、视频以及画册、杂志的清晰度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是不能准确地表达原作的精神,故负图百轴进行这一艺术之旅,把原作展示在大众面前,每到一地,都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至于画的水平如何、由何等水平的画来支撑,那要由专家和社会去认定。展览的意义就是让大家知道在这个时期有一个画猿猴的画家在搞全国巡回展,在展览会上可以看到原作,而不是伪作,去伪存真。
记者:今年“山情水意——徐培晨中国画展”即将开幕,您是否还有全国巡回展,在展览结束后,您下一步的创作计划和创作意向是什么?
徐培晨:这次的展览是我几十年艺术的小结与回顾,也是一次汇报。展览结束后全国巡回展不再搞了。但在可能的情况下,我将赴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猿猴栖息地实地考察和写生,让世界各地更多品种的猿猴在作品中得以表现,使之活跃在我的画面中。所以我将迈开新的步伐,开始新的行程。10年后,倘艺海得珠,再来中国美术馆办展,与北京乃至全国的同道切磋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热情支持。 |
|
- 品尚品
- 品设计
-
- 品文学
|